《卡夫卡》精选77句文案
卡夫卡介绍
1、卡夫卡it
(1)、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还是贫穷的。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2)、奥地利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是这个观点的发现者和拥护者,但他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虽然卡夫卡是不是安全帽之父仍是个谜,但是卡夫卡在职期间确实为工人们做了不少事。他亲自去事发现场调查情况,竭尽全力为受工伤的工人争取保险金。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伐木工人,卡夫卡在工业生产条件报告上画画,用图画说明是机器让工人受伤。
(3)、接下去,我将这问题再扩大化。艺术品分三大类:
(4)、语言的弱势:卡夫卡是布拉格(捷克)的犹太人,一个少数族裔在一种主要语言内部缔造的文学,他所用的语言是一种弱势的语言,并未属于他的民族意志,且不断被逐出自己的领土——布拉格的德语属于一种脱离了领土的语言。
(5)、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
(6)、政治的弱势:父-母-子的三角关系与政治产生关联,把一种俄狄浦斯式的幻想变成一套政治纲领,当卡夫卡要讨论、净化父与子的对立时,就必须面对个人与政治的对立。
(7)、邓晓芒:我所痛心的是,刘小枫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劣根性
(8)、译者:韩瑞祥/杨劲/谢莹莹/王炳钧/叶廷芳/任卫东/薛思亮
(9)、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10)、有种说法是,某次跑工地调查时,卡夫卡看到工人们在大晴天穿着雨衣工作,他一问究竟。那一片鸟特别多,工人们怕鸟屎落一身就穿上了雨衣。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卡夫卡他发明了一种帽子,使工人们更加安全。这就是第一批平民可以用上的安全帽。
(11)、卡夫卡的书,少有依靠情节取得人关注的。更多的,是那种手法。18世纪兴起的表现论,引导了作家从以世界为研究主体的模仿论中脱离出来,转而研究作品本身。表现主义文学,则是这种学术观点的一个集中型体现...(这段文论但愿我没记错,如果有兴趣,请自己考一下)
(12)、推荐理由:《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爱默生曾评价道:“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13)、作者简介: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14)、推荐理由: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大学生必读名著篇《人与永恒》-作者:周国平
(15)、多年以后我反思,我之所以排斥卡夫卡们的作品,是因为我本身的幼稚,我的“神”太弱,它让我的灵魂不够强大,让我的思想空间里不足以充斥丑恶、毁灭和不完美。
(16)、《美国》是他假想的。他没到过美国。主角是个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受女佣引诱,得私生子,父母责罚。他写美国妇女饥寒交迫,死在街头,打工者因疲倦昏倒在地上。警察残暴,流氓横行敲诈。
(17)、我小时候读到这里,感动。卡夫卡境界是高的。我从小也想写,写后烧,真是少年不知“烧”滋味。烧不得的!但境界真是高。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爱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
(18)、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19)、下面为大家推荐两部动画短片,第一部是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变形记》,改编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第二部为日本导演山村浩二拍摄的《乡村医生》。两部动画风格各异,都表现出了卡夫卡作品中阴郁、荒诞、梦魇般的氛围。
(20)、在您看来,事情仿佛是这样的:您一辈子含辛茹苦,为子女,尤其是为我牺牲了一切,我才得以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您要求我们至少态度亲近点,而我却从来就躲着您,埋头书本,与癫狂的朋友交往;我从来没有跟您推心置腹地谈过话。
2、《卡夫卡》
(1)、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父亲看不上卡夫卡在保险协会的工作,认为那只是个能不饿肚子的事。对于卡夫卡写的东西,他不是看不上,而是一点都不关心。
(3)、卡夫卡活在100多年前,但他却活出了现在年轻人的风采。他不仅是隐形人口的一员,还喜欢熬夜。可是,他丰富的夜生活只献给写作。他喜欢晚上11点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作,写到上下眼皮打架为止。他只用一个晚上就写出了《判决》,仿佛只有夜晚才能给予他喷涌的灵感。
(4)、写作时的他画瘾犯了也会来上一幅。他的好基友布洛德特别欣赏他的画,跟出版社编辑说“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卡夫卡,你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用他的画做我书中的配图”。尽管这位编辑拒绝了这一建议,但是卡夫卡去世后,他的画出现在自己的书里,有的还被用作了封面。
(5)、1885年9月,卡夫卡有了一弟弟,但大约一年半后,因患麻疹去世。1887年9月,又一个弟弟亨利希来到人世,但他的命运更为不幸,仅仅半年之后,小亨利希就因患耳炎死去。两个弟弟的出生和死亡对卡夫卡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那是一种对生命消逝的恐惧,这种恐惧也是卡夫卡性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6)、也许作为一个凡凡小人物,我不该同情卡夫卡们,但我还是控制不住地同情了。我敬佩于他们近乎偏执的执着,以及他们天才的成就,但同时也惋惜于他们对自己生命与灵魂的亵渎。中国武侠小说中有一个词叫“走火入魔”,我想卡夫卡们,是不是也经历着走火入魔。当然科学界对天才和神经病之间有着似乎很科学的解释,但我却固执地认为卡夫卡的孤独,以及他对文学执着的追求,还有他的文学写作风格,是和他家庭出身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这也或许是造就他喜欢孤独的根源。
(7)、大家对照自己,属于哪一类?所谓社会现实主义,大致属第一类(十九世纪俄国那种“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不同)。例如歌颂斯大林,按“延安讲话”写的那些作品,当时确有现实意义,现在没有了,只限于一国、一个短时期。
(8)、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9)、在与儿童相关的单元,《城堡》第一章,低强度的K把脱离领土的家乡的钟楼移植到城堡的高塔上,让一切重新启动。如儿童不断在双亲身上另建领土(照片)——孤儿:一种简洁的矫饰,没有回忆,成年人被卷入一个童年单元,但不失为成年人,反之。与动物之变类似,两个遥远的片断之间的一次比邻性,此外还有场面的矫饰,《审判》里警察受到的惩罚时,正是发出孩子的尖叫;上流社会的矫饰,两位前来杀K的人彬彬有礼;矫饰的手法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精神分裂式的滑稽风格。
(10)、1901年11月,卡夫卡进入布拉格大学,开始了6年的大学生活。起初他学习文学,不久迫于父命而改学法律,1906年他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因为学习法律非他本愿,所以对于必修的法律课程,卡夫卡基本上是应付了事。而在必修课程之外,在布拉格大学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则充分激发了他内在的兴趣。
(11)、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
(12)、推荐理由:“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南方周末大学生必读名著篇《百年孤独》-西亚·马尔克斯
(13)、一个人的作品的风格,往往隐藏着作者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又往往与一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我在网上简略地翻看了卡夫卡某些小说的片段,以及简介,因为没有细读,不敢妄加评论,但我还是冒昧地说一句,他在长期孤独与压抑中所塑造的某些主角,必定是隐形的他自己,他想冲破什么,但总无能为力。
(14)、成年之后,卡夫卡完全可以走出孤独,但他没有。也许作为凡人,我不能真正地理解卡夫卡们的追求吧!也或许对于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无耐,和想追求自由,想摆脱某种枷锁而无法摆脱的痛苦,这种无耐与痛苦注定了他们要孤独,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追求,放弃原本的思想。
(15)、白岩松: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
(16)、“形式不是内容的表达,而是激发内容的东西。——古斯塔夫《卡夫卡曾对我说》”卡夫卡的文学(机器),除了包括经已署名(建立)的小说,还包括对署名的瓦解,对固定形式的瓦解——违背出版意愿的书信集,他在其中吸取文学创作生理上的血液,书信的表达与内容的双重性被卡夫卡利用,用情书替代爱情(婚约),让爱情脱离领土,书信取代了无法实现的莅临,一种收信人的写信。德勒兹和迦塔利这样形容卡夫卡式的爱情:一个男人恋上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人,于是写下成百上千的情书,但一直未能“亲临”,只因离不开那些装了箱的情书,两人分手即写完最后一封信的翌日,他夜晚回到乡下家中,把邮差给揍了。这样一种脱离领土的内容,让表达旨在不惜一切代价地战胜障碍,宣告了写信人,话语主体,收信人三者是清白的,囿于主体(写信人与话语主体)的双重性显现为互换的双重人格,话语主体承担了卡夫卡的负罪,与其签订协议的魔鬼跌入地洞,出口完全封闭。德勒兹和迦塔利把作为话语主体的负罪感当成一种包装,而可笑的负罪感下,作者隐藏着更深刻的恐惧,担心文学机器倒戈。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总是以动物为对象,在动物变人与人变动物的过程,各自脱离此在的领土,动物之变取替了主体的双重性,囿于短篇小说自在的缺陷,卡夫卡必须要在非此则彼中作出选择,不得不收尾,无力追随出口。又或者,他正介于动物与人的状态,配置在洞穴的墙内。脱离了动物之变的长篇小说是介于短与长之间的沟通,而不受限于始于末,《流放地》蕴含着长篇小说的萌芽,在不同的版本仍有后续。德勒兹和迦塔利将整个卡夫卡机器的运转概括为三大要素:书信与跟魔鬼签订协议,短篇小说和动物之变,长篇小说的技能性配置。一以蔽之,当目光局限在某一个《文本》,是无法找到《文本》的出口,可即便统筹整个写作机器,我们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在马戏团里扮演小丑且内心深处笑眯眯的作家,其次是一位微观政治家,预言家。对卡夫卡而言,写作绝不是文学本身的事情,而是表述行为与欲望连成了一个超越权力的整体,它质疑一切决策机构。就欲望而言,如此诙谐快乐的作家还未有过;就话语而言,如此政治化与社会化的作家还未有过。从《审判》开始,一切都是笑声。从《致菲利斯的信》开始,一切都是政治。
(17)、让我们站定,用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插入覆盖地表的这些冲击物,直到触及坚硬的石块底层。对此,我们称之为现实。
(18)、《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
(19)、我百度了卡夫卡的简介:“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20)、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3、卡夫卡 夫妇
(1)、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
(2)、布洛德比卡夫卡大一岁,两人在同一个大学学习法律。但上学的时候,布洛德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两人成为死d,是“不打不相识”。
(3)、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该书“思想罐头”似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
(4)、010—57207319|56158819
(5)、*插图选自卡夫卡本人绘画,及另一位杰出的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绘画,他的小说与卡夫卡有一种内在相通的气质。
(6)、复旦教授:社会充满戾气,因为我们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7)、回顾德国人-捷克人-犹太人的三角关系,卡夫卡面临着无法不写作,无法用德语写作却不得不用德语写作,无法以别种方式写作的绝境(弱势文学)。像一条刨坑的狗似的写作,像一只打洞耗子似的写作。
(8)、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9)、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10)、都没说清楚。说清楚后,不叫“平反”,是“反平”。
(11)、《审判》有点意思了。主角是个银行襄理,叫约瑟夫·凯(JosefK)。一天早晨,秘密法庭宣布要逮捕他,他慌得不得了,自问无罪,到处申辩,找律师。律师说,法院是个藏垢纳污的地方,如你是犯人,有冤也无处申。于是他去找法院画师,画师说,法院一经对某人申诉,就已定罪,无法反驳。他又找谷物商人帮忙,谷物商说,我为自己的案子折腾二十年,倾家荡产,还没结果——主角终于觉悟,法庭有强大背景,能把无罪人捉来,审讯,密探接受行贿,法庭推事都是无才无能的,最后,主角在黑夜里被法庭处死。
(12)、叶廷芳1936年11月23日出生于浙江衢县,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师从冯至。留任助教后,于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文学室主任、研究员。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叶廷芳也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理事,中国残联评委会副主任,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13)、推荐理由:《风中的纸屑》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二本随笔集。本书记录的随感均来自作者平时念头闪现时而随手写在便笺上的文字。恰如幸运之手接住风中的纸屑,自然随意。作者用浅白的文字道出自己对人生与命运、幸福与困难、爱与孤独、信仰和宗教、待人和处世等各个方面的点滴感悟。这些一闪念的随感记录更忠实地反映了作者未加修饰、最原生态的哲学思想,给人以深刻启迪!
(14)、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予思考和想象。
(15)、命运借走他一只手臂,他却说:“如果不经历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体验,我就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毅品格。”
(16)、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
(17)、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8)、《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20)、在大学的第二个学期,卡夫卡加入了“布伦塔诺沙龙”的活动。布伦塔诺学说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真实存在本性的思考。这些学说引导着卡夫卡开始思考和探索人之为人的深层哲理,进入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沉思。
4、卡夫卡the trial
(1)、《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2)、现实主义整个已有的成就,十九世纪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
(3)、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永远都是孤独的,用一颗单纯的心面对这个灰色的世界。卡夫卡曾写道:“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这句话成为了现代人内心恐慌的缩影。在捷克语中,卡夫卡的字面意思是“寒鸦”,他离开读者已有近一个世纪之久,但这只寒鸦依然如幽灵般徘徊在我们头顶,他与现代人的关系反而愈加紧密了。
(4)、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5)、城堡的现实意义,是指奥匈帝国。永久意义:所谓真理、自由、法律,应该都是存在的。可是荒诞的世界总是设置种种障碍,永远达不到。想尽办法,以为得到一点点可能,结果又有障碍,永远达不到。
(6)、我决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读一读卡夫卡们!我也会再重看看我之前喜欢的文学家的作品。我在想:天才、疯子、人才,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只有些微差别。
(7)、罗素: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8)、父亲看不上卡夫卡在保险协会的工作,认为那只是个能不饿肚子的事。对于卡夫卡写的东西,他不是看不上,而是一点都不关心。
(9)、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10)、卡夫卡只用钢笔和铅笔画画、写作。有一天,他一时兴起,画下了自己的笔。
(11)、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拨开笼罩在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12)、在保险协会的办公室里,他人缘也很好。上司欣赏他的认真负责,同事们喜欢他的老实没心机。卡夫卡的朋友,哲学家韦尔奇笔下的他几乎没有缺点:
(13)、我年轻时不看报,唯美,空灵,抽象,很长一段时间如此,不好的,不行的。一定要有土壤,肮脏的土壤,不然生命就没有了,味道没有了。
(14)、生活中有种种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来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种无法逃脱的不可能性。
(15)、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6)、叶廷芳是第一个把卡夫卡介绍给中国读者。作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与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叶廷芳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老妇还乡》《卡夫卡文学书简》《卡夫卡信日记选》《卡夫卡随笔集》等,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掉入世界的陌生者》《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论悖谬》《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德国书话》《外国名家随笔金库》《外国百篇经典散文》《外国文学名著速览》等30余部作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17)、按照隐形抑郁人口的定义“喜欢社交,喜欢放肆大笑,与人为善,不争不抢,‘一切都很好’的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垂头丧气、挠墙焦虑与默默哭泣”,卡夫卡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