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精选109句文案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2)、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3)、20岁喝酒,喝的是情绪;30岁喝酒,喝的是事业;40岁喝酒,喝的是责任;50岁喝酒,喝的是生活;60岁喝酒,喝的是人生;每次喝下的都是经历与故事。
(4)、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5)、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6)、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7)、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8)、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9)、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10)、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13)、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4)、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5)、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16)、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9)、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20)、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2、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
(1)、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2)、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3)、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4)、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5)、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6)、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7)、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8)、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9)、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0)、“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1)、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12)、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13)、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14)、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15)、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16)、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17)、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18)、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1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0)、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语录
(1)、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2)、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4)、居住在龙岗山“阳明小洞天”的王阳明,面对苗獠无知,因俗化导,与当地土人相处融洽,远近的年轻人纷纷赶来向他问学。当地土人同情他穴居潮湿,帮其伐木筑房,不月而成。王阳明名其居“何陋轩”,名其亭“君子亭”,名其堂“龙冈书院”,还赋诗《龙冈新构》,以庆新居:“谪居聊假息,荒秽也须治。凿山献薙林条,小构自成趣。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畦蔬稍溉锄,花药颇杂莳。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轮奂非致美,毋令易倾敝”、“营茅乘田隙,洽旬始苟完。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莫撷林间萝,蒙笼覆云轩。素缺农圃学,因兹得深论。毋为轻稼穑,吾道固斯存。”表达了他逆境奋争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已渐摆脱被贬之初的忧郁苦闷,在悟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升华。之后,王阳明开始在讲学,并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来到贵州书院讲学近一年,传播“知行合一”学说。《明史》认为,他的这一讲学达到了“贵州士始知学”的境界。
(5)、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6)、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7)、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8)、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0)、《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1)、(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2)、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13)、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14)、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5)、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6)、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17)、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眼看伍符就要铸成大错,江彬急中生智,假装醉酒,将伍符扑倒在地,咬着他的耳朵小声道:“书呆子,该输了!”
(18)、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19)、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20)、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4、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1)、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2)、从王阳明的诗中,我们既可以感知他的理想抱负,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体悟他的经道心学;还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忧心,对社稷国家的负责与忠心,对门生友人的情谊与关爱;更可以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情操和心系天下的情怀。
(3)、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4)、经过大彻大悟的王阳明,发现天下万物和人生在世是如此这般的美妙,心态一下明亮起来。可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因水土不服,与其同来的随从相继病倒,王阳明不但要亲自劈柴、打水、做饭,照顾他们,还要开荒种田,解决粮食自给:“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5)、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6)、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7)、语出《传习录》。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8)、在赴谪险途中,王阳明还以一个迁客的独到眼光留下了“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余菊尚存。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因雨和杜韵》)等55首富有情韵的诗,描写赴谪途中的风物人情。一路上,王阳明既有“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夜宿宣风馆》)式的审美愉悦,还拜谒了濂溪祠,表达了向往“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萍乡道中谒濂溪祠》)的心灵境界;更多的是遇到“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邈然思古人,无闷聊自有。无闷虽足珍,警惕忘尔守。君观真宰意,匪薄亦良厚”(《杂诗》其一)的艰险苦难。经过长达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已是37岁的王阳明于正德三年春,终于抵达贵州龙场驿站任职。
(9)、猝临盘错,盖非独以别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0)、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1)、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王阳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家学渊源深厚,是山东琅琊王氏大家族的后裔,天资聪敏,而且自幼耳濡目染,深得其祖父、父亲的文化熏陶,年纪轻轻就表现出过人的诗歌才华。
(14)、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5)、《王阳明大传》这本书主要讲了“致良知”,对于“致良知”有着这样的理解: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16)、王阳明11岁时,随祖父王天叙进京,途径镇江金山寺时,在接受当地士子宴请的席间,率先赋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此诗为其开声之作,即景兴诗,律对工整,而且显露出不凡的气质,高远的眼界。随即又应众客所出《蔽月山房》之题,作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令众客无不惊异。后来,同为余姚人的万历年间国子博士施邦曜评价这两首诗为“气概不凡若此,先生真天授载”。
(17)、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18)、中国的“饭局江湖”李嘉诚看座、王石看吃、董明珠看相!
(19)、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20)、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5、王阳明心学精髓100句
(1)、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2)、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3)、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4)、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5)、身外之物不可迷恋,不属于你的东西,也不能留下。王阳明一直在强调用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事,不要让所遇的东西成为自己内心的一个羁绊,不能让名利和欲望,牵制了自己的内心。现在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越来越注重物质的追求,忽略了自己内心心灵的一个愈合,王阳明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适当的解决方式。
(6)、《阳明学述要》这本书,道出了“阳明学”的真精神,书中对于王学进行了纲要式的介绍,概括而精准,因此它是窥豹“王学”的难得的一个入口。
(7)、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8)、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9)、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0)、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11)、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2)、他说的良知不是针对某个阶层说的,这就肯定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并且肯定了人主观能动性的意义,并且正是阳明这种向内寻找的思路,肯定了我们作为个人存在于集体中的意义。所以他的哲学是关注存在状态中具体的每个个人的哲学(内圣学)。
(13)、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4)、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5)、王洪文的女儿,白手起家做酒成富豪,多次拒绝美国绿卡
(16)、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17)、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18)、《大学》中所谓的“学物”,就是《中庸》中所谓的“仁”。知识、审问、仔细思考、明辨、虔诚都是所谓的诚实的美德,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所谓的诚实的美德。
(19)、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20)、十一月二十五日,王阳明越梅岭,至江西南安府(今江西省大余县)。二十八日,乘船顺章江而下,行至南安府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江面时,便停泊歇息。次日早上,王阳明病情危重,召见门生南安推官周积。周积便入内服侍,过了一会儿,王阳明睁开眼睛对周积说:“吾去矣!”周积泣问有“何遗言?”王阳明脸上露出笑容,回光返照,瞬间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之后逝去。此时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辰时,享年57岁。
(1)、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2)、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3)、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靠什么传承至今?
(4)、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5)、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6)、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在“战功成未足奇,亲征消息尚堪危。边烽西北方传警,民力东南已尽疲。万里秋风嘶甲马,千山斜日度旌旗。小臣何尔驱驰急?欲请回銮罢六师。”、“千里风尘一剑当,万山秋色送归航。堂垂双白虚频疏,门已三过有底忙。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书草萍驿二首》)诗中,王阳明委婉规劝皇帝要关注西北边陲安危、沿途百姓生计,不要亲征,表达了心系苍生、忧国忧民之情。可惜,正德皇帝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将宁王押回江西,满足皇帝的“征讨之瘾”。此时此刻的王阳明无可奈何,就地称病退居杭州西湖,只好以“一丝无补圣明朝,两鬓徒看长二毛。自识淮阴非国士,由来康节是人豪。时方多难容安枕?事已无能欲善刀。越水东头寻旧隐,白云茅屋数峰高”(《归兴》)、“百战深秋始罢兵,六师冬尽尚南征。诚微未足回天意,性僻还多拂世情。烟水沧江从鹤好,风云溟海任龙争。他年若访陶元亮,五柳新居在赤城”(《即事漫述四首》其二)等诗句来抒发对时局的愤懑、己遇的无奈、退隐的向往等内心烦忧,也表明了安之若素、听天由命、希求归乡的旷达人生态度。平乱宸濠,王阳明让功给皇帝,最后依然遭受不公待遇,一首《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充满了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王阳明如此那般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
(9)、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