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精选106句文案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翻译
1、王阳明心学精髓原文
(1)、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2)、“西方的管理更注重的是股东的利益,但稻盛更注重的是员工的利益,主要还是强调人心的经营。西方虽然刚开始表现出来的是重视制度,但最终还是得回到人心的层面”。“中国目前的确处于一个社会矛盾突出、人的心理问题爆发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心为基础的哲学更能让人安定从容、自我归因”“学习活法,不仅是在工作上会有帮助,在个人的家庭、生活等也都会带来很大的启发。现代人缺乏幸福感安全感,学完活法后觉得心境平和很多,原先觉得只是一直工作,不知道追求的东西本质是什么,以前都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但现在却在精神上收获很大”。
(3)、(2)当下性。其实几乎所有当下性思想都跟身体哲学相关联,鲁迅也不例外。如前所述,太炎选择大乘,而鲁迅偏好小乘,他说,“割肉喂鹰,投身饲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说教的倒算是大乘。”(217)《怎么写——夜记之一》里面有一段很有趣的话描写他在夜深无人到时候,因“世界苦恼”而又“淡淡的哀愁”袭来,然而“那结果却大抵不很高明。腿上钢针似的一刺,我便不假思索地用手掌向痛处直拍下去,同时只知道蚊子在咬我。什么哀愁,什么夜色,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连靠过的石栏也不再放在心里。而且这还是现在的话,那时呢,回想起来,是连不将石栏放在心里的事也没有想到的。仍是不假思索地走进房里去,坐在一把唯一的半躺椅——躺不直的藤椅子——上,抚摩着蚊喙的伤,直到它由痛转痒,渐渐肿成一个小疙瘩。我也就从抚摩转成搔,掐,直到它由痒转痛,比较地能够打熬”,“此后的结果就更不高明了,往往是坐在电灯下吃柚子。”然后他说,“虽然不过是蚊子的一叮,总是本身上的事来得切实。能不写自然更快活,倘非写不可,我想,也只能写一些这类小事情,而还万不能写得正如那一天所身受的显明深切。而况千叮万叮,而况一刀一枪,那是写不出来的”。(218)注重身体感受,就一定会对“渺渺茫茫地说教”不信任和感到担忧,于是他说,“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219)对目标和理想的失信,也就意味着对“意义”的悬置,于是类似于德里达的异延和能指链的思想就会闪现,“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220)“中间物”思想当中其实就自然隐含这一种“虚我”的意识,“虚我”就是“无我”,但鲁迅同章太炎抵达“无我”的过程是相反的。鲁迅“无我”的最后归程是日常的世俗的生活,相对于任何飘渺说教所开出的世界而言,日常的世俗生活才是强力生命诞生与存在的场域。在这个层面上,鲁迅同晚明诸子,尤其是颜习斋的思想是一致的。
(4)、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5)、1958年,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时与蒋介石的留影
(6)、1920年6月,在大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成了“阐明颜李学说,习行一贯为宗旨”(274)的四存学会,1921年4月,学会推出《四存月刊》。
(7)、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去扶,知道遇到小偷要去抓。
(8)、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9)、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0)、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11)、“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2)、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13)、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14)、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15)、以韩愈为起点的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不但在积极层面跟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在消极层面也绝相类。欧洲文艺复兴在积极层面反基督教、反封建(贵族)成功,并以“复古以革新”的方式续接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主义传统,从而开启了欧洲的“现代”文明。然而基督文化经过世俗化转向而化身到现代欧洲文明的内面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上帝化身为各种世俗的翻版隐身于现代文化之中,“尼采自始至终不遗余力地攻击的不是教义式的基督教,而是其世俗变形:现代市民社会和道德的‘潜在’基督教。尼采思考得最多的不是‘上帝死了’,而是‘上帝死了’的阴影般苟延残喘,是古老的基督教展现在现代世界的骗局。”(73)因此,到了19世纪末,尼采便起而高呼,笛卡尔以来的欧洲现代文明是“颓废与堕落”的基督教传统的世俗翻版,而笛卡尔、康德、费希特等皆是马丁·路德的徒子徒孙,是脱掉僧侣外衣的僧侣。(74)实际上,尼采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的批判同顾炎武、颜习斋等晚明诸子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极其相似。
(16)、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7)、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8)、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9)、(3)日常性。米兰•昆德拉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小说反日常性的问题,并认为小说同“现代”之间是同构关系,因此,在他看来,现代及其“主体”就是反日常的。(221)其实昆德拉所讲的反日常的“现代”就是我所谓的欧洲第二次文艺复兴前的“新教伦理”的历史时段,相当于中国的宋明理学的时段。如前所述,统而言之是“新教伦理”时段。在这个时段里,无论中国西欧,反日常性是一致的。因是之故,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恢复被遮蔽的日常。鲁迅文字中日常性的展开始于《野草》集《死后》这篇作品。作者以“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的方式尽情地展现了“环境”与“主体”两方面书写的“日常性”。作为已死然而还有知觉的“我”,被来自日常的各方面打扰,陌生的路人、虫豸、苍蝇、收殓者、书店卖书的伙计……于是作为主体的“我”的情绪随着各个打扰而起伏波动,显示出不同的喜怒哀乐的颜色。尽管其中也隐含了其一贯的“国民性”批判的调子,然而并没有《野草》前半部分书写当中所郁结的“黑暗”与出离愤怒的情绪,而相反却时而带出“滑稽”的意味来。譬如临近结尾处对兜售明板公羊传伙计的描写就分明带有晚期《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的成分,阅知令人忍俊不已,这其实已经是将自我“对象化”处理的结果,与此前《野草》诸篇中将自我以外的世界“对象化”的处理已经是截然相反了。以及“小衫的一角皱起来”(222),棺材的毛糙,蚂蚁的乱爬,青蝇的乱舔令“我”从一种触想到另一种触想的忙不跌停地“移动”则无不淋漓尽致地将一个置身于“日常性”的自我的“日常”烘托了出来。《死后》文尾的“我死后第一次地哭”以及“我于是坐了起来”(223)可以理解为鲁迅的“旧我”的死去和“新我”的诞生。此后,鲁迅的写作完全向日常性敞开,《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以及杂文莫不如此。在这些文字里,尤其是晚期《故事新编》和大部分杂文,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活波而又生动的生活世界,尽管里面也有丑恶,然而不再处于灰暗的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而成为了日常健康之生活的一部分了。《故事新编》里有许多令人忍俊不已的滑稽场景和人物行动,一如生活本身一样好玩。全然没有《呐喊》里紧张逼促的调子。因此,日常性还意味着有余裕和留白,而《“这也是生活”》中“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224)就显示了鲁迅的这种良苦用心。接着他批判了人们对日常的轻视,“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225)。这看似平凡的语言里,其实隐含着第二次文艺复兴思潮的所有秘密。文章的末尾,他继而谈到了战斗的问题,“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226)
(20)、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2、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1)、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2)、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3)、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4)、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5)、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6)、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7)、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8)、为了深入了解稻盛和夫理念在中国的实践,在日本学者和和北京盛和塾的鼎力支持下,2016年9月份,我和北大9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就稻盛和夫理念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实地访谈,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2016年12月份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稻盛和夫哲学国际研讨会上,我就调查报告主要发现用英语做了演讲。
(9)、其实这一所谓新的历史叙事模式,胡适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残篇)》中就曾说过以“自清初至现在,自顾炎武、黄宗羲到孙诒让、章炳麟,为近世时期”(276)的话。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沟口雄三的观念新鲜,是因为我们将胡适遗忘得太久了。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回顾中国传统的时候是以“活”的,而不是以“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历史同当下皆能鲜活地站到他们面前。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
(10)、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1)、简而言之,韩愈以古文运动和诗歌革新(所谓“以文入诗”)重启了先秦诸子的“文”之实践性与行动性,一扫六朝以来的柔弱绮丽的形式主义文风,而造就了一种清新刚健、贴近现实生活的“活”文体,所谓“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而在思想与信仰方面,则删繁就简,扬弃了两汉以来的以《五经正义》为中心的繁琐经学,而取《中庸》与《大学》的“直指人伦”建立“道学”,为宋代贴近生活的思想与信仰的出现开启了一条光明之路。继之而来的宋代理学中“理气”二元论的建立,所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的两分以及人人皆可通过涵养功夫达成“气质之变化”的一套学说确实为宋以后的近世社会的世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3)、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14)、其提出“长时段”视角的概念。“长时段”视角也可以称之为“长历史时段”视角或视野。所谓“长”,其关键点并不在时间的久远,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方才能呈现出意义,否则无论多么久远的追述也是徒然。其逻辑如下:
(15)、入而问圣人之学,则语以格致之说焉;求格致之要,则语之以良知之说焉。
(16)、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17)、“企业愿景在于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幸福,同时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要实现这一点,希望每一位加入到公司的同事,从员工个人角度,,从健康管理方面、心灵的管理、才能智力管理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为了实现物质幸福,每年收益要在税后净利润10%以上”。“通过全员学习后,带来了改变。比如从健康角度,最近公司好几个同事就戒烟了。健康管理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周围同事都是有积极影响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还包括心灵上的。”
(18)、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19)、但是,良知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对错的。
(2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
(1)、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2)、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3)、木之生,风霆之鼓舞,炎暑之酷烈,阴寒冰雪之严沍剥落,俾坚其质而完其气,非独雨露之沾濡生成之也。
(4)、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5)、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6)、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无论是柳宗元的《封建论》,还是顾炎武的《郡县论》,其思考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天下观念”。但到了晚清,传统的“天下观念”开始裂变,取而代之的则是国族观念的逐步建立。所谓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概是辛亥诸子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吧!鲁迅晚年对其师章太炎所做的“有学问的革命家”(155)的定论恐怕跟这个印象也不无关系。
(7)、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8)、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9)、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10)、东原而外,清代学术续接晚明这一“文”之实践性与行动性传统的就是与他同时代的章实斋。实斋以治史学而立于乾嘉考据之世,感到巨大的压力。但仍坚守自己的治学方法,截断众流,提出了革命性的“六经皆史”的治学观念。其核心要义乃是将经学历史化,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45)即要在历史的发展变化(“动”)中去理解经学,而不是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法则。实斋的史学研究实则是以“动”为其根基,与戴东原二人可谓殊途同归。胡适说,“章学诚常常骂戴氏,但他实在是戴学的第一知己。”(146)的确如此,在考据“求其古”的时代,只有学术理念接近的章实斋才能懂得戴东原“空所傍依,唯求其是”的良苦用心。“戴君学问,深见古人大体,不愧为一代巨儒。”“凡戴君所学,深通训诂,先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为戴之绝旨在此。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先人所未发,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也。” (147)
(11)、《费经虞与费密》,1924年; (245)
(12)、《程廷祚的十二卷,续编八卷》,未标注年代,疑似1936年; (249)
(13)、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4)、阳明心学不是成功学,学习阳明心学,你不一定能成功,但肯定能做个好人。
(15)、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16)、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8)、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9)、以下观点来自与企业家的深度访谈。他们都是企业的第一把手或者高管:
(20)、(3)以观察“复归健康鲜活之文明源头的冲动”为其关键点。人类文明最根本的动力就是“种”的保存、繁衍与发展。因此,当任何一种文明发展到“生命衰败”时刻,都有一种复归其健康鲜活之文明源头的冲动,即胡适所谓的文明的“再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生存的铁的法则。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在其名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500年》中就曾指出,“原始主义”是西方500年来的一个始终的主题,“摆脱一个先进的文化的条条框框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55)胡适在论述“中国文艺复兴”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正因此,他终其一生都坚持用“再生(rebirth)”翻译Renaissance。
4、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
(1)、稻盛和夫理念在中国推广面临的外部和内部挑战
(2)、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在当下依照良心做事。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尘埃就被擦干净了,本心也就回复光明洁净,良知达到了极致,这就是“致良知”。
(3)、然而,无论有怎样的“暗通消息”,晚明同宋明时代依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主动,而一主静,而动静之分,实际上是区分时代的重要标志。以动静划分,则自轴心时代以来,中国史可以分作四个大时代如下表:
(4)、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5)、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6)、对欲望和生活日常肯定的思想,必定是建立在“动”的哲学之上的。尼采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信奉“一切皆流”。因此,在他的哲学论述中,有两个根本性概念,即“存在”与“生成”。对于尼采来说,“存在”就是静止的,上帝、主体、物自体、精神等等皆属于“存在”的范畴,是生命“颓废”之源。而“生成”则不一样,“生成”是永远流动的,蕴含着无限生命力,“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到结束”(139)。尼采“一切皆流”的无限“生成”的世界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源头里“生生之谓易”(140)的思想。戴东原的学说正是如此,他回到了那个健康的文化之源——“易”,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141)“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谓道。”(142)如此,不一而足。
(7)、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8)、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9)、沟口雄三在《辛亥革命新论》(275)一文中认为应该打破以“鸦片战争-五四”作为中国现代坐标的“挑战-应对”的“现代性”的历史叙述,代之以“十七世纪视角坐标”,只有这样才能将十七世纪的晚明历史同辛亥以及五四的历史纳入到同一个连续的历史叙事之中,而不至于将它们分割开来,从而生成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模式。
(10)、《戴东原的哲学》初稿时间为1923年,同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作时间相近,这两部著作都对颜李之学称赞有加。《戴东原的哲学》表面上看是写戴东原,实际上除了主要讲述戴的学术外,另一个隐含的目的是梳理清代学术当中的颜李传统,胡适将戴东原、阮元等人的学术均列为颜李之学的传承。如果还记得的话,我们在“绪论”当中曾经指出,胡适的第一篇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论文——《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TheChineseRenaissance)就是写作于1923年。足以见得在胡适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其对颜李之学的关注似乎同其文艺复兴说有着某种同步性。
(1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12)、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13)、不过,从1923年第一篇谈“中国的文艺复兴”英文文章,到1961年最后一次在台北美军军官眷属俱乐部的演讲“四十年来的文学革命”胡适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话题虽然大体思路不变,但个中细节多有出入。据席云舒的观察,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其“20世纪30年代,虽然胡适对“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历史分期等问题有过一些微调,但变化并不太大”,“基本都是对1923年这些观点的发展和补充”;其“到了40年代以后,他的相关思想又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他把‘中国的文艺复兴’放到了三千年的历史框架下来论述”,“中国思想发展的三千年历史,在胡适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个朝代,也不是像冯友兰所说的由‘子学’和‘经学’所表征的不同时期,而是一个由情感与理智勃发的古典时代,进入一个情感与理智被禁锢的中古宗教时代,再到一个情感与理智复苏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演进过程,这也是人类历史进化的一个共同规律”。(40)余英时后来在《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一文中以1960年7月胡适在华盛顿大学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的演讲“TheChineseTraditionandFuture(中国传统与将来)”(41)为例将胡适一生所提倡的“中国文艺复兴”思想总结为“三次文艺复兴说”:“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中,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42)
(14)、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5)、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16)、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靠什么传承至今?
(17)、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18)、稻盛和夫的哲学思想和阿米巴经营模式起源于京瓷公司的创办历程,又从危机中拯救了日航,不仅在短短一年内,让日航扭亏为赢,其所打造的利润率纪录至今尚未被其他航空公司打破。稻盛和夫的哲学理念简单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但是,阿米巴管理模式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数字知识和统计学基础都有严格要求,对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生态和法律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严苛,在受调的502个有效样本中,20%的受访者(109位)企业采用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当问及阿米巴对企业的具体影响时,大部分企业认为阿米巴模式对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有7位受调者认为阿米巴经营对员工的精神面貌带来了消极影响(4%),有5位认为对企业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6%)。样本对比初步分析后,发现IT行业的阿米巴采用率(1%)显著高于制造业(5%)。但是统计数字和深度访谈发现,IT及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落实阿米巴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远大于制造业。
(19)、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0)、(3)唯习。圣人曰,“学而时习之。”因此,学而不习,则学亦废也。颜习斋开出的第二剂药方即是“唯习”(111):“杜益斋问,‘习恭即静坐乎?’曰:‘非也。静坐是身心俱不动之谓,空之别名也。’习恭是吾儒整修九容功夫,愧不如尧之允,舜之温,孔之安,故习之。习恭与静坐,天壤之分也。”(112)“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气血,调人情性,长人神智,一时学行,受一时之福;一日习行,受一日之福;一人体之,锡福一人;一家体之,锡福一家。一国天下皆然。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 (113)
5、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
(1)、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2)、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3)、“稻盛哲学解决这群人发自内心干工作。内心愿意干,其他制度就是次要的了。举例:公司的销售人员没有提成,工厂没有提成,没有绩效计件。实行稻盛哲学后,公司在2014年取消了提成。取消提成后,对员工的评价更公正。提成看似公正其实很不公正。行业好的时候都有提成,行情不好的时候再努力也达不到,这很不公平。设立年终奖:依靠成功方程式。员工之间内部考评,是否努力、思维方式如何、岗位能力匹配程度,根据这三个维度考虑业绩”。
(4)、“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5)、稻盛和夫思想在21世纪初进入中国。2001年稻盛和夫在天津举办了第一届中日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无锡盛和塾正式成立。2008年CCTV举行第一次稻盛和夫经营思想的《对话》。2009年稻盛和夫先生来到清华和北大做了两次精彩的讲演,受到热烈欢迎。2010年盛和塾北京公司成立。今天中国盛和塾的规模仅仅次于日本。据环球日报报道,截止2016年3月,盛和塾在日本有56家,在国外有32家,在中国北京,上海,大连,青岛、无锡、广州等地设有分署,3000多名企业家书生。与此同时,由曹岫云先生翻译的稻盛和夫《活法》《干法》等十几本书在中国畅销。其中《活法》到今天为止已经卖出近300万册,对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力。
(6)、众所周知,梅光迪后来是“学衡派”的领袖,同胡适之间有一段恩怨。但二人这一段留学的往事却关系到本论文的话题,所以不得不提。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到1921年,胡适对颜李之学依然持不赞成的态度,“费君父子与孙奇逢、颜元、李塨同时,这几个人都是趋向实际主义的。但颜、李都是不肯做历史研究的人,他们的眼光往往太狭窄,脱不了北方儒者的气象。(259)”不过一年多之后的1923年,胡适却突然公开认可颜李之学,“今年多读颜习斋、李恕谷的著作,觉得他们却是了不得的思想家,恕谷尤可爱。你说我‘不甚爱颜习斋’,那是‘去年的我’了!(260)”说这话时,胡适已经开手在做《戴东原的哲学》了,“近作《东原的哲学》,开端即叙颜、李。”(261)对胡适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了。(262)不过,个人认为,其中恐怕也少不了他的文艺复兴学说的影响吧!更何况,从晚清到五四的中国古学复兴之路上,颜李之学从来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一部分。以下就是从晚清到五四颜李之学复苏的路线:
(7)、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8)、• 中国企业家十分喜欢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学理念,敬天爱人,利他经营,人生成功模式(能力*努力*价值观),做人何为正确。其实这些理念都源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国人十分熟悉。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稻盛和夫哲学思想对中国企业家来讲是雪中送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今天中国生态环境下真正地去实践稻盛和夫管理理念。
(9)、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0)、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1)、正因为这一点,我在此的认识可能跟学界的众多认可太炎佛学思想的师友不太一样。尽管在差异性以及“无我”这两点结论上有其积极意义,但就某个侧面而言,太炎对大乘唯实宗的引入实则是对文艺复兴之生命力凶猛开拓潮流的一种逆动,而这其中或许就已经隐含了他日后在这股汹涌的潮流中落伍的思想根源。
(12)、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13)、以上足见太炎良苦用心。其实在《人无我论》最末,他就已经自白了其用心:“所以提倡佛学者,则自有说。民德颓衰,于今为甚。姬、孔遗言,无复挽回之力,即理学亦不足以持世。且学说日新,智慧增长,而主张竞争者,流入害为正法论,主张功利者,流入顺世外道论。恶慧既深,道德日败,矫弊者,乃憬然于宗教之不可泯绝。而崇拜天神,既近卑鄙,归依净土,亦非丈夫榦志之事(《十住毗婆沙论》既言之)。至于步趋东土,使比丘纳妇食肉,戒行既亡,尚何足为轨范乎?自非法相之理,华严之行,必不能制恶见而清汙俗。若夫《春秋》遗训,颜、戴绪言,于社会制裁则有力,以言道德,则才足以相辅。使无大乘以为维纲,则《春秋》亦《摩拏》法典,颜、戴亦顺世外道也。拳拳之心,独在此耳。” (187)
(14)、文学复古是自晚明以来的长远目标,即回到民族健康鲜活的文化源头,复归强力之生命。但所复归的强力之生命并非是为了拿来欣赏,而必须是投入到当下的实践场域中去,这样看,文学复古最终必须到排满的实践中去。但文学复古并非止于排满,即排满成功之后,依然有一个文学复古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即文学复古在排满中又表现为两种“复古”:其就是回到民族健康鲜活的文化源头;其此外,还有一个“小复古”,那就是以晚明为对象的复古。
(15)、王阳明曾做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的手下抓住了一个盗贼,他让盗贼脱衣服。先脱外衣,后脱内衣,最后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让盗贼脱,盗贼就不干了。王阳明说:你虽然做了贼,但内心还是知道羞耻的,这就是你的良知。
(16)、“人们普遍将西方管理的内容当做知识。稻盛强调需要将知识、信念和价值观进行相互结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见识”。进而再把“见识”升华成“胆识”,借助胆识做各类价值判断并将对的方法法贯彻执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企业经营实践”。
(17)、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男性企业家比起女性企业家更为喜欢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哲学(统计显著),而女性更偏爱以德鲁克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思想。可以解释的两个潜在的原因是:从文化角度入手,稻盛和夫在中国男性领导者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和楷模。而中国女性领导者则更偏爱西方管理模式和领导方式,强调公平、正义、男女平等。
(18)、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9)、“最核心的理念用两个字来说是「利他」,用四个字来说是「敬天爱人」
(20)、“企业家是组织的领导者,是企业的心脏和根基,企业出现的一切问题实际上都是企业家的问题。因此,企业家要成为一个对员工好、对社会好的好人。稻盛教会企业家要保持内在的纯粹性,即开展企业的最终的是为了社会福利而非个人荣耀。当企业有了这种价值观并予以践行的时候,社会将反过来通过场域增强企业的力量”。
(1)、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2)、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3)、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4)、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是明明白白的,心自身是知道的,不需要提醒的,在心转意的过程中,良知自己是知道善恶是非的,是具有判断力的,是自知自名的,因此在意之动之时,需要自己的良知来决定。
(5)、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传习录》
(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