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胡适一生中的七个女人精选60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0-17 05:20:36
导读 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胡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俄罗斯文学是宗教深处流出的声音,本身有斯拉夫文化的痛感之音,明暗飘忽不定里,有坚韧的东西。那些最美的诗文差不多都是...

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胡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俄罗斯文学是宗教深处流出的声音,本身有斯拉夫文化的痛感之音,明暗飘忽不定里,有坚韧的东西。那些最美的诗文差不多都是在嘈杂、血色里喷射出来的。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俄国某些地方很像,压抑、单调、毁灭之意多多,只有穿越其间者,方有亮光的闪动。鲁迅是这样的穿越者,自己遍体鳞伤,样子是斗士型的,不免有地狱里的鬼气。

(2)、胡适乃美国现代实验主义的信徒,希望在清晰的地图里,规划前行的路。他在对西方思想的译介过程中,保持的是儒者的安宁与朴素,是一个远远观照病态社会的清醒的审视者。他拒绝血腥、呐喊,把美国制度作为楷模,以理性之思处理文化难题与社会难题,这在那时候的中国不是能够人人理解的,而操作起来之难也可想而知。

(3)、周末推荐|美国社会的自信:为什么普通老百姓见到权贵从不点头哈腰?

(4)、在日本侵华的十多年里,他始终坚持认为,日军入侵的原因是中日两国之间有仇恨,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和平外交的方式化解仇恨,而不是武装斗争。而对共产d,则应该赶尽杀绝,因为他们是“一群残破无力的土匪”。

(5)、20世纪的中国传记,有很显著的多方面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叙述详细多了,并且还有种种的分析。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为数不少。但是,20世纪也有它的问题。崇尚革命,革命史是史学的重点,革命人物成为敬礼的对象。人物一旦进入革命史,就带有革命性,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几无不表现其革命性。革命性有数类,各类之中有共同点。带有某一类的革命性,历史人物的类性非常醒目,好似穿了一套制服,挂着烈士或英杰的徽章,四周有重重的光圈,看上去也颇相似。当然,还有反革命、d派、流派、宗派、主义、阶级等等。每一项之间可以组合。每一项之下又有类别。名目繁多,令人眼花。

(6)、民众需要了解的是事件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事件的结论——庆安火车站枪击案的思考

(7)、传统的中医在他们的眼中成为了愚昧落后的象征。可以说这些人的反对,正是出于不了解,而非了解,就像当年的胡适郭沫若一样。而当他们所信仰的医学对他们的病情无能为力甚至宣判死刑之时,走投无路的他们或许会想试试中医。如果他们还有机缘遇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中医,就像当年的陆仲安马二琴一样,这些中医的反对者就会像当年的胡适之郭沫若一样,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看法。

(8)、事业上的成就改变不了精神上的孤寂。晚年的曹诚英,将自己一生的积蓄,都用于家乡的修桥补路上。落户绩溪的当年,杨林桥被洪水冲垮一墩,全桥岌岌可危,出于对杨林桥特殊的感情,她带头捐资修复,绩溪的乡亲们将她乐善好施的事迹刻记在桥上,也把她与胡适那种刻骨铭心的情缘留存于后世。

(9)、另一派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清末洋务派的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到民国新儒家的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都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批判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派大概被视为保守派,因为他们仍然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并不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好、都可以随便“拿来”使用。

(10)、民国的文化生态其实很脆弱,民间的声音不大,台阁间的文化积累又多不足。鲁迅以在野的方式去培育文学,弄翻译,做出版,搞创作,在缝隙里觅出路来。胡适从大学的顶层设计做起,把影响辐射到政府和知识阶层。在野,就需非正经的文章,思想在权力者之外,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11)、1948北平解放前,江冬秀本想回到安徽旌德县江村老家悦心堂居住,但由于胡适执意要她同去美国,她只好随之离开大陆而出走。在纽约度过了十年的清淡寓居生活之后,1958年才回到台湾。看着丈夫和幼子的墓地,悲痛的江冬秀艰难地活了十多年时间,于是1975年85岁时去世,进了丈夫和幼子的墓地。

(12)、韦莲司是胡适1914年6月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结识的女友。要比胡适大6岁。1959年,74岁的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为胡适建立基金会。为此,她把一间车库改成了自己的家,一个人生活并照顾自己,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到小儿麻痹医院当义工。

(13)、胡适也以个人身份表达了意见,认为蒋氏继续寻求连任不宜,这当然与国民d与蒋介石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得场面尴尬,局势也紧张起来。更严重的是后来雷震在《自由中国》又不断鼓吹成立反对d,以为没有反对d的制衡,民主政治就不可能落实,这个主张也与胡适颇为同调。不久之后雷震不但“主张”成立反对d,而且“着手”组织反对d。国民d认为已到“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便使出撒手锏,罗织雷震“知匪不报”“为匪宣传”等罪名,以军法判他徒刑十年。雷震既入狱,组织反对d的力量自然消失,《自由中国》也因而停刊,这是一九五○年代在台湾民主政治上最有力的“自由中国”运动的始末。

(14)、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d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15)、鲁迅留学日本,读了尼采之书,且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诸人影响,思想有两种对立的元素并存。一是人道的思想,科学的理念。这些是讲究确切性、绝对性的。其立人的理念就在这个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但另一方面,尼采、克尔恺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使他的认识论带有了非确切性、反本质主义的色调。

(16)、朱刚日尧在觉醒年代饰演胡适,在该剧中的胡适,24岁,北京大学教授。

(17)、无借据却以要债为名将他人扣押并强行取财,是抢劫还是非法拘禁?

(18)、胡祖望说:“这是我在美国听说的,怕您伤心,一直没敢告诉您……”原来,胡思杜已在1957年9月离世,距父亲胡适去世已经近5年时间了。江冬秀当场晕倒,经现场医生抢救才逐渐苏醒。见她的情绪略微稳定了一些,胡祖望问:“妈妈,爸爸去世前留下遗嘱,要将弟弟的遗体火化……你看怎么办?”江冬秀说:“不行!这件事,我活着,我说了算,我得让你弟弟陪着你爸爸!”

(19)、马彩云法官不是法官独任制的牺牲品,司法统一也非法官独任制的前提条件——与俞江教授商榷

(20)、浅析以“假结婚”和“假离婚”方式购房的法律风险

2、胡适一生中的七个女人

(1)、自然,他们的遗产也有诸多暗点和瑕疵,我们可能会挑出无数遗憾的所在。可是总体而言,这两位思想者与先驱者,为我们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石,许多基本文化元素都刻在他们的文本里。我们现在考虑中国问题,有时就不得不回到他们的原点上去,面对鲁迅、胡适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荣幸。在苦苦的跋涉里,有他们陪伴,我们不再孤独。

(2)、青少年时代,我就被灌输了一些现成的学说,例如:华族素来“安土重迁”,对外界不感兴趣。到美国后,又吞下了一些汉学家的理论,以为中国人有仇外的积习(xenophobia),鸦片战争后的中外战乱是个实例。等到我自己开始教书,在讲堂里如法炮制一套。渐渐地,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因为如此说法,有些文化和历史现象无法解释。经过了一番怀疑和思考,其间常以胡适留美史、中华民族境内移民史、华族移民海外史为实例,我得出一个结论,前人多以偏概全,以部分论整体;事实上,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多种多样,思想和行为都不可一概而论。

(3)、姑婆(吾母之姑,冬秀之舅母)出来,招我进房去。冬秀躲入床上,把床帐都放了下来;姑婆要去强拉开帐子,我摇手阻住他(她),便退了出来。这时候,我若打轿走了,或搬出到客店去歇,那时便僵了。我那时一想,此必非冬秀之过.乃旧家庭与习惯之过……回到家里,人家问我看见了新人没有,我只说,见过了,很好。我告诉母亲,母亲大生气,我反劝他(她)不要错怪冬秀。但同去的本家叔公知道此事,传说出去。人家问我,我也只笑不答。后来冬秀于秋间来看我母亲,诉说此事。果然是旧家庭作梗……我至今回想,那时确是危机—发之时……已经是二十世纪的年代了,这位二十八岁的老姑娘还躲入床上放下帐子,羞见订婚已经十三年的留洋生夫婿,这在当时却不能不作为一种趣闻,传播四乡。

(4)、在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术界自由思想者的许多研究理路是从美国来的,而自由精神浓厚的作家喜欢的依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塔姆、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这可以证明历史母题的延续性。在摄取域外文化的历程里,俄国的魅力不减。他们的忧伤、绝望而带着期待的目光,依然可以点燃困苦里挣扎的人们。

(5)、当代研究鲁迅、胡适的人,彼此不太接触,隔膜的地方导致了双方的对立。其实,把他们割裂起来,就简化了存在的丰富性。五四那代人,他们焦虑地去思考解决着人的解放的问题,肯于牺牲自我。他们既整理国故,又译介域外作品。在古老的文化遗风中拓出新地,终于让现代性的艺术破土而出,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6)、周末推荐|正确的决定(一篇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短文)

(7)、他也是提出戏剧改良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终身大事》,被人视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

(8)、把个人的历史,与社会的历史及时代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寻找多样的关系,是不是会使历史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呢?更增加变化呢?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胡适的历史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缩影。在研究他的过程中,我们同时研究与他相关的许多缩影,是不是一举多得呢?而且,所得的不是不相联的一些单独个人的资料,而是相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环节,多种横切面。如果研究的只是一个人,所重的多是直线的发展,就不容易看到此人周围的种种环节及此人发展过程的种种横切面,也可以说,不易见到此人周围的小环境和大环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不妨试用这里所提的方法来弥补。

(9)、“两国交恶,不辱来使”这应该是一个大国最基本的肚量

(10)、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d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11)、就这样,胡适在“趣闻”里与江冬秀结婚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此,胡适在婚后私下里对友人直言相告: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又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可见,胡适是把坚守婚约看作是对母亲的回报,才不毁婚约,这中间多少一种殉道式的悲哀。

(12)、没想到,鲁迅对此极为恼怒,立即开骂:出卖灵魂、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催人呕吐。

(13)、过了一段时间,冯顺弟见家中平安无事,就用筷子去夹竹筒里的“八字”,结果把江冬秀的给夹着了。这样一来,她认为江冬秀和儿子订亲是“天赐良缘”,迅速与江母一起决定了当时只有14岁的胡适和15岁的江冬秀的终身大事。

(14)、“辱母案”于欢的防卫行为并未过当,其性质属于正当防卫

(15)、《人民的名义》股权质押相关问题的法律解读及纠偏

(16)、“林琴南先生的文学见解,我是不能完全赞同的。但我对于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与林先生一样。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仲安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d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鼓,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到参芪各十两,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灭,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学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像将来的无数《试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学者在化学试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

(17)、胡适的气节怎么样?程潜将军曾说:“胡适是汉奸!”。胡适做了什么能被人叫成汉奸呢?1914年胡适经哲学家约翰.杜威(是美国共济会33级别大师)介绍加入共济会(共济会是白人种族主义的最高秘密组织,是一个致力于消灭所谓垃圾人口、建立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极为反动的秘密政治组织), 此后一直在中国为共济会工作。他一生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共济会,在中国推行西方自由主义,反共、诋毁中华文化,谋得的文坛领袖名声不遗余力来证明中华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主张全盘西化。凡是中国历史上厉害的事物,经他一番“论证”定会成为落后的东西。美其名曰:“为学术而学术”实则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挖坟掘墓”。

(18)、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19)、再加上那时的胡适也老了,所发表的意见与强大的压力比较,显得不痛不痒。譬如在一九五九年,正是《自由中国》反对国民大会打算“修宪”以使蒋氏连任闹得最凶的时候,雷震也正忙着“组d”的同时,胡适一方面拒绝担任新d的主席职务,一方面在《自由中国》发表了一篇《容忍与自由》的文章,试图对当局婉言相劝,要他们能够容忍异己。在《容忍与自由》里面,他借中古欧洲宗教领袖对不同意见的迫害,引发他的议论说:

(20)、鲁迅生前,这些人多百般迎合他,什么肉麻的恭维话都说过。

3、蔡元培的结局

(1)、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七位新院士。下午六点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结束时,因心脏病复发逝于台北南港。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给了他这样一句很正面的评价: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3月2日启灵出殡,从台北市到南港的马路两旁自动来送殡者多不胜计。据报道,灵车开至松山以后,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而自胡适逝世到出殡,前往祭吊和路祭送殡的市民,总计达10余万人。

(2)、就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伪装成胡适的信件,大骂北平监狱就是人间地狱。

(3)、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4)、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5)、1949年,胡适不听曹诚英的劝阻流亡到美国,从此两人鸿雁断绝,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曹诚英调到沈阳农学院任教,成为了我国著名的马铃薯专家。1958年退休。

(6)、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7)、据台湾联经版《胡适日记全集》,1911年12月2日记:  

(8)、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9)、他们的不同,自己不能说清,我们这些后人要在理解的同时,替他们找到内在的原因。所以,我觉得鲁迅与胡适,在危难的时代,各自担当起民族重任,实乃良知的两种表现。我们现在纪念五四的前辈,对此不能不重新审视,将之看成现代文化的一种共振。在共振里,中心地带是宁静者的时候居多,而边缘之所则有撕裂式的痉挛,有久久的回音。

(10)、比如孟邹找他时,他正和三位女性在房间里谈笑风生,临别时还很高兴地答应和每位女性都来了个西式告别仪式,即拥抱加左右贴脸。

(11)、有相聚就会有离别,但即使偶然的小别,也能让胡适不胜惆怅。对此,他曾在日记里说:“上周四的夜晚,我深感怅惘,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远去的朋友”当然是韦莲司。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胡适与韦莲司的道别让他沿用了中国古代旅行折柳赠别的习俗,让韦莲司在不经意间看透了他身上浓郁而古老的东方情结,也对他开始了发乎情、止乎理的长达五十年的相思相望。

(12)、那件事情给我的震撼很大。我读高中之后,偶尔也会有“台独”或近乎“台独”的活动在暗地里进行,“白色恐怖”也用来对付“台独”分子,在学校也偶尔会上演逮捕的戏码。与初中时代不同的是被捕的对象由外省老师换成了台籍老师,有一次还逮捕了一个高中学生。到底时代进步些了,已经有人权的观念,逮捕时通常有学校人员陪同,警宪的车子不会再开进学校,对当事人的态度也比以前客气点,被捕的人有些从此不见下落,有些后来又见到了,据说这跟犯案的轻重有别,这跟以前的“匪谍”案不同。我们学生以讹传讹,说“匪谍”只要被抓到了,当晚就把他装进麻袋,用飞机空投台湾海峡,这说法十分好笑,大家对之半信半疑,但传闻很广,后来我读大学时也听人讲过。当时社会有一种默契,被抓走的人不论是“匪谍”还是“台独”分子,从此不再谈他,就是后来放回来了,大家也很有默契地不再提他放回来之前的事,但就此“合理”地疏远他,不敢再与他往来,好像他身上带着传染病菌似的。

(13)、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14)、组织邀请各地的学者专家研究胡适的同时,我自己不断地思考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胡适会有众多的学生?相形之下,为什么中国其他的学者,或是外国的学者,没有这么多的学生?

(15)、实际上,单纯从哲学、文学、思想界这几个学术圈来看,胡适的造诣在鲁迅之上!但鲁迅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力,却是胡适所不能比拟的!

(16)、武昌砍头案嫌疑人胡某“持证杀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吗?

(17)、现代文化如果没有这两类人,我们的文学与学术将多么单调。

(18)、像胡适这样的人,在当时是有很多爱慕者的。徐芳在得知胡适家里是一位“小脚女人”后就开始了对胡适的大胆追求。她是这样给胡适写信的:

(19)、无论别人求他办什么样的事情,他都总会以自己的导师作为借口不去做。最后也是在别人的逼迫下,才愿意去整理材料。这样的一个角色让人们无法和历史上那个伟大的胡适对应起来。

(20)、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国人物与文学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