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精选85句七堇年新作(七 堇年)

美词美句 2024-01-17 15:42:41
导读 七堇年高中 1、七堇年所有作品 (1)、你关注同代人的写作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不同于前几代作家的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2)、怎样看待从“五四”发展至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其...

七堇年高中

1、七堇年所有作品

(1)、你关注同代人的写作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不同于前几代作家的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2)、怎样看待从“五四”发展至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其中的经典作品在你的日常阅读中占有怎样的比重,是否构成写作的参照系?

(3)、是一种奇异的感觉,你依然可以读到你喜欢的作者十六岁时候的文字,但作者已经长大。而且她以和你长大一样的速度长大着。三年之后,我大学也来到了成都,她念念不忘的故土之城。当我看到七堇年在文里再一次提到成都时,已经不再像《城事》里那样,写通宵听歌,写抽烟,写酒吧和唱片店,用“快马平剑”的少年口吻去描述一段斑斓的时光。当她开始在《人间成都》里写成都的阴霾,写吃,写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我就知道她确实已经从过斑马线的校园女生,变成了等红灯,可能还会按两下喇叭的女司机。校服和西装,身份在此刻产生的一种神奇的置换,似乎在讽刺自己。

(4)、原来我只不过是从一个人吃饭堂的饭盒变为一个人吃餐厅里的饭菜,从一个人闷头在校园里散步变成了一个人闷头坐进小酒吧喝到不省人事。时常不知为何,相比促使我发奋向上而言,活着总是常常诱惑我以颓堕的方式处理内心,但又总是感到徒劳的枉然。若是现在仍然可以一醉自救,可以从不同的人找到相同快感,我也乐意,可惜还是空虚,不如不必。

(5)、而七堇年恰恰是在我整个高中阶段,在我那个年纪里,最痴迷甚至以为那就是最好的文字的那个人。我曾一度深深的迷恋她,尽管当时网络上神秘的连她的照片几乎都找不着。那时候,我单纯只是喜欢她的文字,她出的每一本书我都不止买了一本,尤其是《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和《澜本嫁衣》,甚至那个没有出版的中篇《少年残像》,我在网络上苦苦搜寻,然后一字一字的抄在笔记本上。

(6)、她觉得自己被卡住了。卡在别人的速度、期待与自己的节奏之间。

(7)、夏木南生《如今,她明白了生活的滚烫和污脏》

(8)、四年的时光可以改变什么?大学四年几乎是我们青春的长度,是短暂停留,还是镌刻人生永恒。在终将逝去的青春年岁里,交大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像树一样扎根这座校园成长,还是匆匆过客此间留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今年,夏山自习室推出了第二季“植此四年”系列成长随笔,并增设“夏山友话”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进交大人的大学光景,聆听他们的生命故事,邂逅他们的青春成长。

(9)、是带着这样一种失魂落魄,真的是失魂落魄的心绪,去往稻城。自驾车两千多公里,从川西南北上到甘肃南部的花湖,再南下,去往藏东的稻城亚丁,途经红原、八美、丹巴等等与世隔绝的绮丽仙境。

(10)、建筑 | 进口超市 | 便利店 | 艺术酒店 | 品牌公寓 | 深夜食堂

(11)、从定价8元到后来的16元,再加之连载作者衍生出的单行本,学生时代的零用钱几乎都悄悄砸在了书店里。

(12)、毛概课上刘伟老师结课时予我们的赠言,还有女生节送给大家的雏菊都是我不会忘的,老师用心、真诚、陪伴我们的青春;马原的刘立萍老师常常怀有对生活的哲思,一次在朋友圈的交流中,她认同我写下的“人是复杂的”,但同时告诉我:“人也是美好的。”

(13)、林培源:我喜欢看电影,偶尔也看看话剧、小剧场的实验剧这些,影像对我的写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我更沉迷的是在其他艺术形式带来的“生活在别处”。

(14)、有哪些作家对你的写作产生过深刻影响?请列举三位,具体说明原因。

(15)、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16)、她寄予我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期待。期待我考上一个好大学。希望我争气。为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期待,十八年如一日地偿付着无微不至的关爱。

(17)、历经一个半月,以“你好,堇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到目前为止,终于告一段落。本次征文活动一共来稿500余篇,其中符合主题稿件的有393篇,非主题稿件107篇。为此,诚挚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对堇年的喜爱与支持。

(18)、所以,在抛却了关于我们自身和其独特、重要、伟大、令人瞩目的幻觉之后,请回到一颗沙粒的位置,细细静静地想一想,对于两年,人类生命的几十分之一时间,我们所获如何。

(19)、从小,很多长辈就和我们强调着过程的重要意义。过程固然是重要且坚实的,但我逐渐发现我无法忽视结果,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最直观的安定感。比如考个好成绩时,人一下子能感受到轻松感;还有获奖时心中的“虚荣心”,其实都是很真实的鼓舞。不过,这毕竟不能从本质上治愈一个人。

(20)、竞争是正常的。该积极时便进取有为,但同样重要的是“逆境亦终得顺遂”,这是曹越同学当时在储才成长中给予我的赠言。

2、七堇年新作

(1)、“我很想在孩子身边,但我又不想失去自我。”

(2)、《少年残像》的故事有些俗套,和台湾电影《盛夏光年》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小说的时间线更长一些。

(3)、张怡微:我换过很多专业,本科学哲学,后来做过一点外国文学研究,博士阶段研究的是明清小说,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大学教师。教师职业的本质是重复和传递,对创作滋养不多,但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写作量被动地变大很多。当作家并不需要兼顾到写作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思索。我希望每天都做好手头的事。

(4)、七堇年:当代文学传统可能过多被西方影响,丢掉了一些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中的自信。经典作品的话,我还是只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也许是翻译会丢掉原著魅力的缘故,外国经典文学让我始终比较无感,一开始为此很焦虑,但现在完全没有了。我是英文专业毕业的,但仍旧觉得,对母语和有中文语言魅力的文学有种骨子里的偏爱。

(5)、霍艳:最开始是电影,后来是文学。电影当然能给写作滋养,但也造成一些问题,如过于戏剧化、太像电影。很多年轻作家都有这个问题,甚至直接借鉴小众电影里的情节。

(6)、这给我很大启发。你曾经可能默认自己要像织毛衣那样每天不停产出,但其实创作应该是自然的状态,不用急于完成。”

(7)、张怡微:个人经验理应都是独特的。但我们会被各种因素规训为最好可以互相理解,以便维持友好的交流环境(发表也是一种文学交际方式)。还有更年轻的作家,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可能是电竞文、虚拟作者等等。时代发展太快了,相差五岁都未必能互相理解。所以基础的文学教育、经典的文学教育会在未来承担维系代际之间文学友谊的功能。

(8)、可以明显感觉到,七堇年在进入所谓的成熟大人世界之后的尴尬处境,当年《为了忘却的纪念》里的文字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现在:“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一面还带着青春时期稚气未脱的矫情和华丽,一面却面对着无法用之前的语言去面对的世界。

(9)、研究生阶段作为学生辅导员,自己思考的维度愈发复杂;又想起颇多友人和我的对话、对我的批评,以及我个人时常的自省,几番提笔、屡屡顾虑。大抵如《庄子·秋水》中“乃知尔丑”之所言,我能清晰地感知到自身的局限性,不过也因此欲突围裹挟。故,且做一份礼物罢!送给自己,送给四年间给予我温柔连结的所有人,送给即将相伴时光的凯原法学院2021级本科朋友们,也送给此刻与我的文字相照的你。

(10)、安妮宝贝的文字属性是比较私密的,少女在阅读的时候大概都会有个人情感和经历的投射吧,而且偏阴郁,在那个积极向上的年纪似乎不应该是主流情绪。

(11)、2015年执导和编剧的都市爱情电影《剩者为王》改编自她的同名小说,由舒淇、彭于晏、郝蕾主演。该片讲述三十岁的白领女性盛如曦在寻找真爱的过程中遇到了年轻的新同事马赛的故事,展现了当下剩女的真实处境与情感世界。

(12)、虽是回忆四年大学生活,根系与命题却是在七年前春日明净的落地窗前种下的。我的高中教会了我要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自我审视的标准,我的大学教会了我“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深切底蕴、内涵与期冀;我的高中教会我理想与星空是怎样的,我的大学教会我在坚实的土地上、该如何行走——而两所学校的教育共同交织于我的生命的,是“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我要为他人做什么”的追问。

(13)、2000年的时候,韩寒的身份大概还只有一种:青年作家。但现在的韩寒,身份太多,光环缠身。作家、赛车手、导演,还有餐厅老板、文艺生活APP-「一个」的主编以及国民岳父。

(14)、1987年生,上海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有小说集、评论集《情关西游》《樱桃青衣》《新腔》等。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大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首奖等。

(15)、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16)、怎样看待从“五四”发展至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其中的经典作品在你的日常阅读中占有怎样的比重,是否构成写作的参照系?

(17)、合作请联系读蜜传媒金先生jinmaluo@1com

(18)、六月的学院毕业典礼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带领全体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宣誓,“以传承文明、探索真理为己任,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而奋斗终身。”

(19)、《最小说》是一本青春文学杂志,由郭敬明主编,2006年10月创刊发行。那个时候的它还是口袋书的尺寸,8元一本,每期的封面几乎都印着穿白衬衫的少年,黑发、模样孤单,浓烈的背景色和满溢的情绪感让它在各大书店中格外显眼。

(20)、工作人员为他俩在酒店安排了住宿,当时的分配是,李枫和另一个工作人员一起住,郭敬明自己住。没想到的是,郭敬明后来竟主动要求李枫和他同住,称自己不想一个人住,当时还是新人的李把郭的邀请看作是对新人的照顾,便心存感激的同意了。

3、七 堇年

(1)、“我们是有一个动态的平衡,比如说我在工作的时候,就希望你多理解,然后多在家里面去承担一些跟孩子们一块去陪伴他们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2)、大概多少还是有点头绪的吧。其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一个很长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就我自己而言,感觉一是“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无论是刚进校时SKSunny志愿者服务队带给我的价值观,还是在院系团学联主席团的一年思考怎样真正“服务同学”,包括我现在做辅导员的进行时吧,都在为这一点描画出具体的轮廓,“被需要”的自我实现价值也进而逐渐明晰;第二是坚守自我的纯粹,不管是为了在中西乐团排练,一个人在深夜赶了半年的五号线末班车来回徐汇闵行,还是在储才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互相激励与成长的且歌且行,都给了我许多内心的笃定。也即,成熟而不世故,是我向往的状态。

(3)、Liucas说,我特别喜欢瑞士,所以我去了两次瑞士、意大利,法国也去了两次,之前还去了一次西班牙,然后这次捷克、奥地利、匈牙利。 

(4)、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你的写作?你的“理想读者”是谁?

(5)、很久之后,一个少年站起来说:“我们当然要与生活的慷慨和繁华相爱,但是岁月不会以荒芜和刻薄相欺。”我看着他骄傲而嚣张的脸,突然莫名感动。

(6)、大一时,我在通识课写过一篇小文章《爱是唤醒的生命》,开头虽然恬不知耻地讲了自己根本不懂的爱情,但后面更多是在广义上讨论爱父母、爱友人、爱智慧、爱生命。“真正的爱不是慰藉和借口,也不是当局者迷,它要教你看清”、“爱正是这样的理由,给人以勇气拥抱生命的残缺与苦难,生命正是在爱的过程中一路沉思、一路叩问并最终觉醒”。但最后写完我很空虚,因为阅历受限,我只能回答“爱的意义是什么”(甚至在个体及更广泛意义上也是不完全的),不能回答“我们怎样寻找到这样的爱”。我还想起宪法第一堂课上,郑戈老师跟我们说的,“定义是很难的,尤其是大家第一眼看上去觉得都能理解的东西,反而越难下定义。”而四年的交大生活教会我的是,不健康、失衡的亲密关系会击倒人,但反过来,健康、丰盈的亲密关系也能让人从脆弱走向一纸之隔的坚韧。

(7)、2016年韩寒曾说2018年要将三重门搬上荧幕,目前来看是肯定跳票了。但如果真拍成了电影,范儿姐还是会去看一下。

(8)、而且相比之下,七堇年的语言和叙事风格甚至还没有走出自己的体系和回路,她还太嫩了,就像她自己在《远镇》里写的那句对“父亲”说的话一样“你对于我太淡了”。但是没关系,最初发现这一点的我想:七堇年还年轻,年轻是优势是武器,她总有超越的可能。”

(9)、开篇,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寻求一种怎样的生活?”如果这个问题太大,不妨此时先限缩范围,一起想一下“我们想要怎样的交大生活”。踏入交大的那一天起,欣喜?未知?迷茫?……纷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其实是很难完全抽丝剥茧的。

(10)、 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你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

(11)、新青年,新文学:当代青年作家问卷调查(上)

(12)、我未曾想过“说走就走”的心绪,怀着何种炽烈的期望去与旅途中的颠簸与享受相伴,至少在我的记忆中,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事,我在夜灯下与专业课书本日日相伴之时,很难想象Liucas对于旅途的眷恋。

(13)、自己从大四上开始入驻的学工办俨然也成为了家。朱春玲老师大一开始便作为我的思政教师,在我大三下、大四上非常颓唐的时期请我喝法缘拿铁,陪我疏导心情;谢焕老师善良赤诚具有创造力,可钰学姐平和周全令人心安,两人都是极具行动力和共情力的人,她们在我眼里都太美了。

(14)、(2)从与他人关联的角度:可以向信任的友人倾诉,很多事理顺了、坦诚地说出或写下来了,人就舒服多了,言说与文字是有其力量所在的;

(15)、七堇年:我没有独特个人经验。我相信不一定非要经历过二战、核爆炸、大屠杀、古拉格,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我相信不是经历,而是一个人天生的敏感和创造欲造就一个作家。按数学语言来说,经验固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16)、从李枫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当年还是新人的他在签约郭敬明公司后,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燃烧的男孩》(豆瓣评分还不错),小说的签售会当天,正巧郭敬明的小说也出版,两人不可避免的一起来成都参加签售会。

(17)、我发现有些喜欢在微博上随便写几句的网友其实真的写得特别好,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诗人,但你能说他们不是文学的参与者吗?

(18)、七堇年:非常大的影响。我从小学钢琴,画画,后来是吉他什么的,除了这些还喜欢各种各样的运动,一切的事物仿佛我都是热爱的,他们都会对我有不确定的影响。艺术说到底都是被世界或被自己内心撞击后的表达,所以是相通的。这一点现在越来越觉得明显。

(19)、在已经不再会长高的年纪,光阴年轮不再会表现在骨节拔高的表象上。像竹节一样年年生长的岁月,早都成了遥远的遥远的,遥远的过去。两年是什么。两年是宇宙生命的亿万分之但对于一个人而言也是太多无从名状的分和秒,太多混噩的昼与夜,是从前天到今天的跨度这样骤然而逝的时间,一段不堪回首的成长,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几季花开叶落。也可以是一本杂志的二十四期。

(20)、我的心中,亦是画上了一个圆。也许,从七年前夜色中的梧桐树与昏黄朦胧的路灯悄然映入我的脑海中时,这一切便是注定的。真好,此刻的我是幸福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感谢过去四年所有陪伴过我、鼓励过我、更是批评过我的人,你们才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

4、七堇年的高三经历

(1)、回复0欣赏文章《太多无常将我击溃,只有你和孤独将我拯救》。

(2)、正如史铁生常提到的概念,“人生的困境和残缺是生命意义的应有部分”,我的整个交大四年生活,似乎也都在试图弄清自己的困境究竟是什么,也在为其寻找慰藉和答案。

(3)、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

(4)、后来的《澜本嫁衣》虽然依然离不开青春文学的桥段,但七堇年试图描绘一个更加黑暗和肮脏的世界角落,吸毒、报复、爱情和死亡,在她这个年纪,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笔触,她试图驾驭更加宏大的主题,而不仅仅流落在伤春悲秋里面。据说她当时写的时候,受到香港作家黄碧云的影响很大。

(5)、流浪陌路,暖然绯凉; 写意人生,相识一场。

(6)、与城市而言是一粒灰尘,而城市于地球而言是一粒灰尘……地球与太阳系而言是一粒灰尘,太阳系于银河系而言是一粒灰尘,银河系于宇宙而言……所以,我们的存在,尽管作为一个生命的奇迹而到来,但不过是比尘埃更为微小的尘埃。当一个人为一件事郁郁寡欢并且希望全世界都来关注他当下心情的时候,更为重大的事情或许是一个物种刚好灭绝,一片海洋刚好污染,十几万人正在饱受饥荒的瘟疫的摧残,一场战争刚好爆发,两颗星球正在相撞……所以,一个人即便伟大、成功、财富如山、权倾天下、呼风唤雨,他在已有亿万年历史,并且还将继续有亿万年历史的一颗星球、一个星系、一个宇宙中所能占据的历史,或许连一秒的亿万分之一都不到。

(7)、我常去的那架小酒馆,名字叫做弗朗明哥,在一家非常安静的小街上。是半个地下室的两间房。夫妻共开的一家小酒吧,并不是小资精致的风格,甚至随意而陈旧,去得早的话,经常看见他们夫妻在外间吃螃蟹作为晚饭。如此的幸福生活,大概就是我梦想的极致了。钢琴旁养了两只狗两只猫。里间只有三桌座位。歌手和乐手都非常好。最喜欢那个略胖的皮肤很白的歌手,这样温和、礼貌、勤快、干净、常常微笑的男人,实在是不多见了。他的歌声干净深情。整段夏天的时间他都再也没有来过小酒馆唱歌,我以为他从此消失。后来听说是因为结婚。

(8)、七月,在两千多公里的行驶之后,在接近稻城的那个黄昏,潮湿的荒原开满了紫色花朵,落雨如尘,阴寒如秋,孤独的鹰在苍穹之上久久盘旋。我眺望窗外原野,身边就坐着母亲。

(9)、Liucas在莫斯科从本科念到研究生,至今六年。我对他最佩服的,除了一口流利的俄语,就是他寻找世界的“乐此不疲”。与我正好形成鲜明对照,这几年接二连三的考试,让我的生活变成北京到家乡的两点一线,我自以为逛街、美食、咫尺天涯的美景都动摇不了我。

(10)、我想起四年前学院的开学典礼,季卫东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不要一味顺从科技,人文、历史、艺术的知识在当今的时代变得愈发重要。”

(11)、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12)、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13)、七堇年:对我来说,我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出版发表的。很少在网络媒体发表东西。传播机制更多的是在人际联络和宣传上面有了更便捷的作用,对我来说不太想依赖那个,也不是那个类型的作家。

(14)、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你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

(15)、在交大着实遇到过不少好老师与好课程,对于我的影响都是不可量化的。我的导师程金华老师在学院开学典礼上对于“学术型公民”的期愿贯穿着我的四年求索,在毕业典礼上“忘记与不忘记”的思辨将是我未来思考的养分;姚欣保老师的新闻实务是我上过颇为有趣的课,老师是我眼中理想的新闻人,而作为教师的他既将我们当作能承担、有胸怀的大人,也鼓励我们心中孩童的纯真、兴趣与探索心。最后的结课时的鸡蛋灌饼和水果是不会忘的,结课作业“我的大一生活”亦是不会忘的,这也让我对描摹并思忖时光这件事开始愈发着迷。肖俊老师在PRP的指导过程中教会了我要拥有问题意识,厘清文章的架构;黄琪轩老师的《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启蒙了我的学术思维和debate的意识,开启我对理性及其局限性的思考。插花艺术、芳香疗法课程带给我美的体验,心理学的几门通识课程教会我什么是共情、什么是自我实现,生命科学实验探索课程中我养着玻璃瓶中的烟草苗,静静地在阳光下看着生命是如何舒展。

(16)、我想起即将挥别交大本科的四年,毕业典礼上孔祥俊老师给予我们“一生努力、一生开怀”的真挚祝愿。

(17)、林培源:我开始写小说是在2005年读高中期间。那时喜欢读卡夫卡,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薄薄的《变形记》,晚上下了夜自习,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读。那时写作处在模仿阶段,自我表达欲望超过了对小说的自觉意识,后来写了几个带些寓言性质的小说,充满了变形和奇思妙想,但都不成熟,也无存稿。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初中起就读了马尔克斯,高中又陆陆续续读了卡夫卡、苏童和余华,接受的是拉美文学和先锋文学的滋养。和那时候相比,现在文学越来越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写起小说来,对自我的要求更高,不管是对语言、叙事视角的选择还是对故事是否经得起打量等问题,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思考。文学在我看来,是解决“自我”和“世界”紧张关系的一个中介。写小说让我时常处在一个摇摆的临界点。写出满意的小说会生出“脱壳”的快感,但它很快就被虚无取代。所以写作是一个不断清空、填补、再清空的往复循环的过程。

(18)、还有模拟法庭夏令营,毛晓、朱庭萱、周文桐三位学姐与大家共度的夏日光景,清晰的架构与学术论辩让我感受到了理想的大学生活氛围;大三时还带队参加了人道法模拟法庭,和赵禛、颂扬、简尔、沈琦、雪琪在西安见证的初雪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19)、霍艳: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之中有很多缝隙是值得去探究的,所谓的“纯文学”与“政治”“大众”“民间”等“不纯”文学的划分,也可以再商榷。如果能形成更深入的研究,或许可以对这个“传统”进行颠覆。至于“经典”,文学史的经典和大众眼中的经典是不同的。

(20)、林培源:文学的边界本来就是变动不居的。清末民初,新旧文学并存,但后来的文学史书写逐渐将“五四”新文学定于一尊,而将当时的旧诗词、旧形式的写作掩盖。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后来我们熟知的一些现代文学史所勾勒出的文学图景是相当不一样的。众声喧哗才是文学真实的模样。我个人对科幻、奇幻和推理等类型文学接触得非常少,更多是通过影视来间接接受的。未来的文学经典肯定是一个综合的类型,而不会局限于某种特殊类型。当然,金庸的武侠、刘慈欣的科幻已经是经典了,文学史书写绕不过他们。

5、七堇年 高中

(1)、是的,一生努力、一生开怀。我便要这样的生活。

(2)、此事有一个传言范儿姐觉得有待考证,有网友爆料说是李枫可能是为了和最世文化解约解不掉所以才“出此下策”。因为最世文化和青年作家们的约一签就是十年,并且听说解约后书的版权也还将持续几年才能归还给作者本人,所以其中缘由不得而知...

(3)、他匆匆经过维也纳,在布达佩斯停留一夜,但遗憾于没有看见多瑙河的夜景,他说以后争取再来一次。

(4)、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5)、你学习的专业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它能够给写作提供滋养吗?是否希望成为职业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