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叔本华哲学观点概括精选143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0-16 15:51:38
导读 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哲学观点 知乎 (1)、普鲁斯特的一段著名描写就是《追忆逝去年华》的主人公在嗅到一种小糕点的气味时,不禁回想起往昔欣赏这小糕点的美妙时光。这很容易...

叔本华哲学观点

1、叔本华哲学观点 知乎

(1)、普鲁斯特的一段著名描写就是《追忆逝去年华》的主人公在嗅到一种小糕点的气味时,不禁回想起往昔欣赏这小糕点的美妙时光。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叔本华的关于气味与回忆关系的言论:

(2)、读过哲学著作的人都知道,哲学家在讨论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靠的其实是逻辑。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过程。叔本华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推理得出自己的思想和结论的。简单的认为叔本华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才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3)、叔本华认为,理智的或理性的行为由规则设计产生,当对象被认识时,规则与对象一致。本能的行为遵循无需认识行为对象的规则。通过这一规则导致的道德行为没有任何对象。

(4)、其他的一些名作家、诗人,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英国诗人艾略特、英国小说家毛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等,都在其作品中或者书信中流露出对叔本华哲学的迷醉。在契诃夫写的一个剧本里,甚至出现了叔本华的名字。

(5)、ethnic not exist for the country, the nation is created by the state。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6)、如果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思想是受了佛教的影响,那么就是对叔本华的一个错误的认识。佛教的思想简单来说其实是一种信仰。而叔本华做了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完全是靠他自己思考而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可不是信仰。

(7)、从通常意义来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伴随着人并且影响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东西,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8)、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人类社会总是忽视这些差别,甚至要将这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划分,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将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人压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形,智者通常都会遁入荒野,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

(9)、终于讲完了叔本华是怎么从”表象“和”物自体“的概念出发,推及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的。

(10)、叔本华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前后兴起的唯意志论哲学流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石,同时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无疑也是西方近代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方面。

(11)、首先,我个人是作为一个物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如果我抬起我的手,我只是通过我的各种感官感受到我抬起了自己的手,所以就”抬手“这个行为来说,其是一种表象。然而,通过”意志“我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抬手了。而需要强调,这种明确知道,和”因果律“不同,也就是说,这种”明确知道“并不是由我的经验总结而来的,和”我明确知道水从高往低流“这种”明确知道“是全然不同的。

(12)、这个例子中的”碳基生命才有的劣根性“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

(13)、人的一生免不了与人交往,包括配偶、父母、孩子和朋友。在人生旅途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宽容和自律,避免与人争论和口角,放眼前途,容忍异己,这样我们的一生将获益良多。为人处世的睿智,更少不了容忍的光辉。

(14)、之前讲到,尼采和佛陀的一生都是在试图解决一个“永续性”的问题。

(15)、《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6)、在人生进程中,内在必然性显出为人的本能冲动,然后是理性的权衡、思维,最后,外在情势也加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在人生走到尽头以后,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生就犹如一件终于圆满完成的艺术品。虽然在此之前,当人生还在发展变化时,它看上去似乎欠缺计划或者目标。这就跟每一件在计划中进行,但还没有峻工的艺术品一样。当人生圆满完成以后,仔细审视这一生的每一个人,都会让你瞠目结舌:这一人生轨迹活生生就是深谋远虑、匠心独运和持之以恒结出的成果。这一结果是否意味深长则视这一人生的主体是平凡庸俗,还是出类拔萃。

(17)、当初AlphaGo事件刚刚引起热议的时候,人们隐隐恐慌”一旦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他们会不会试图毁灭人类,自己当家作主“。当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好像是马公子,但我忘记了),我凭借我的记忆大致复述一下他的观点:”掠夺、杀戮、抢占、繁衍、发展这种想法是我们碳基生命才有的劣根性,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当真拥有自我意识,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他们突然集体突然自杀“。

(18)、我的哲学议论的特色就是要对事情一究到底,因为我不穷追到最终的现实根由是不会罢休的。这是我的天性所致,让我满足于某些泛泛的、抽象的,因此是不确定的知识,或满足于纯粹只是概念,甚至只是字词,对我是几乎不可能的。受这种天性的驱使,我会深究至所有概念和命题的最终基础,直到这些永远是直观的东西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为止。然后,我就要么以这些作为所要审视的最原初的现象,要么如果可能的话,就把这些原初现象分解为基本组成部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最大限度地追求事情的本质。因此,将来有朝一日(当然不是现在,不是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之前的随便一位哲学家在处理同样的对象物时,一旦与我相比都会显得肤浅。因此,人类从我这学到了很多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东西,我的著作永远不会湮没。

(19)、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是讨论意志的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自觉的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但人越是自觉,就越是痛苦,他必须不断求生存,因恐惧死亡而奋力挣扎。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意志的肯定意义表现在对生命和繁殖(生命的延续)的不懈的追求,它不受任何认识的干扰而赋予人以自由的特点;意志的否定意义则表现在对他人生命的阻碍和剥夺,即不义和罪恶。由此也就生出伦理、道德、法、正义和国家等等一系列符合“根据律”的表象来,但即使是为了这些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叔本华看来也还是没有跳出根据律的假象。真正的善只在于对一般的生命意志的尊重,即把自己的个体的意志看作普遍意志,善待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但人在这样做的时候,无非是看出所有的生物由于生存意志而遭受着痛苦,因而是对它们的同情和悲悯所以并不能使人从痛苦中获救。

(20)、另外,屠格涅夫的传记作者萨皮洛也举出例子:屠格涅夫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叔本华关于性爱本质的观点对屠格涅夫所发挥的影响,其明显例子见于屠格涅夫的《春潮》和《爱的凯旋》。叔本华的思想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人们总是误以为能够在这世上寻觅到幸福,而其实,幸福只是免除了苦痛而已;一旦免除了苦痛,无聊就露面了。这样,新一轮的争取满足又告开始。

2、叔本华哲学观点概括

(1)、很少有某一哲学体系像我的哲学那样简朴和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因此可以很容易统揽和把握。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基本思想是完美一体和协调的。并且这也是真理的很好标志,因为真理的确是与简朴相关的,“谁要是有真理要说出来,那他就会言简意赅”(欧里庇得斯语)。“简朴是真理的印记。”我的哲学体系可以形容为在经验和知识范围之内的学说,因为这里面的原理虽然是教条似的,但却不会超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只是解释了这世界是什么,因为我的哲学剖析了这个世界及其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被康德推翻了的学说(也就是那三个当代的大学诡辩者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东西)是超验的,因为它脱离了这个世界,其目的就是以某些别样的东西来解释这个世界,即把这个世界看作是某一原因所得出的结果,然后从这一结果试图推论出其原因。而我的哲学则提出,原因与结果只在这个世界,因为那四种形态的根据原则只是头脑智力最普遍的形式,客观世界的真正“世界位置”(locusmundi),也唯一只在这个头脑智力当中。

(2)、上述四篇构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体系,其中第一篇可以看作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第一部分,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讨论美”的问题;第四篇讨论“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各篇之间层层深入,最后落实为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样完整的体系颇有古典形而上学的遗风,形式上并未与理性主义哲学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叔本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生命意志的本源性的强调,虽然仍然要以认识论和自然哲学为自己开路,却已指示出一条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截然不同的致思方向,它直接影响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尼采,并对弗洛伊德有启发作用。 

(3)、在许多问题上,他只提观点,没有论证。所以西方批判叔本华哲学不是严密的体系。

(4)、这要从叔本华对”先验道德“的否认讲起。叔本华不认为有先验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人总归该有一个”先验“的特性吧?叔本华说,那就是”生命意志“。

(5)、第三条,叔本华对其有两种解释。首先,他肯定”反正人最终都要死,所以生命终究是荒谬且无意义的“。其次,他又提出,”死亡“可能也是另一种出路。这后者提到的”死亡“并非是物自体的死亡,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叔本华的原话是”情愿毁灭物欲,寂静、涅槃“。从其用词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叔本华深受东方哲学印度教的影响。更加具体地来说,叔本华追求的是对物自体的根本认识,逃离时空和因果律的桎梏,但一旦要这么做,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也就是说”摒弃人作为人的意义“,转而追求苦难、追求毁灭。

(6)、人们常常因为欲求钱财,甚于其他或嗜财如命而受到谴责,但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事。任何别的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要。如若能够品酒,酒才是最好,如若生病,药才是好的一样,所有的好都是相对的,惟有钱才是绝对的好。因为钱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

(7)、在无意识的夜晚,一个被生命所觉醒的意志,化成个体,它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从无数正在努力、烦恼、迷惑的个体间,找出他自己,然后又像做了一场噩梦一般,迅即回归以前的无意识中。但是在未走到那里之前,他有无限的愿望,无尽的要求,一个愿望刚获得满足,又产生新的愿望。即使赐予他们世上可能有的满足,也不足以平息他的欲望、压抑他的需求,满足他内心的深渊。

(8)、由此才可以向以后的读者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否则就是不解之谜了:即为何我的同时期的人对我是那样一无所知,我就像是住在月亮上的人。但一套思想体系尽管没有别人感兴趣,也没有别人的参与,却可以让这个思想体系的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间断地、热切地投入其中,激励他从事持续的、没有报酬的劳作——这正好是对这个思想体系的价值和真理的一份证词。我不曾从外在获得任何鼓励,只有对所做事情的热爱支撑着我在许许多多的日子里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与此同时,对拙劣之作所赢得的喧哗和名声,我却冷眼鄙视。这是因为在我初涉人生之时,我的守护神就已经要我作出选择:要么认识真理,但却无法以此取悦任何人;要么与其他人一道教授错误的东西,但却被赞誉和学生簇拥着。对我来说,做出选择并不困难。

(9)、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叔本华

(10)、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吸收了印度哲学和很多老子思想的成分。

(11)、在19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叔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付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12)、叔本华和尼采都是虚无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唯意志论者,都怀疑人类基本知识,都很强调精神意志的作用。

(13)、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14)、a nation there is a group of people looking at the stars, they have hope。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15)、瓦格纳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送给了叔本华,作品上只是写上:

(16)、这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都是假的,但终究道德是真的。(这样看来康德的确是一个非常温情的哲学家了)

(17)、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18)、叔本华在分析黑格尔哲学错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露了它在当时德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19)、相信某种天命的主宰,或确信在冥冥之中有某种超然的东西在驾驭着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小事情,这在各个年代、时期都很普遍也很流行,甚至那些自命清高的思想家有时候也会对这命运上天注定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这跟任何既定的教义没有丝毫关系。

(20)、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将绝对精神视为世界的起源。绝对精神不是超越世界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现象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替代、发展和生命的永恒过程是绝对的精神本身。

3、叔本华哲学观点解析

(1)、尼采是宣扬个人的力量超人的意志,更显激情主义。

(2)、对于大音乐家瓦格纳来说,就像托马斯·曼所写的:“接触和认识叔本华的哲学是瓦格纳生命中的一件大事。……那对他意味着最大的安慰、最高的自我肯定;那也意味着心灵、精神的解放。……毫无疑问,那使他的音乐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使这音乐鼓起勇气成为自己”。

(3)、首先第一条,我们在讨论佛学的时候也论证过这一点。叔本华除了同意印度教对此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在后期也被诺奖获得者卡尼曼提出总结为”预期理论“,即:人们对痛苦的感知天然大于对快乐的感知。如果套用上面的那一套理论,也就是说,其实物自体的痛苦没有那么多,而表象的痛苦却多得不得了,更悲哀的是,人能体味的仅仅只能是表象。

(4)、瓦格纳也在自传中写到:“在四年里,叔本华的书从不曾离开我的头脑思想,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至尾已研读了叔本华的书四次。叔本华的书对于我的整个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5)、a gray memories, how can we compete now vivid and freedom。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6)、然而,正是因为他探求自身,才最终全然地悲观。

(7)、论谬误  我的意见是每一谬误都是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如果人们知道这结论只能有这一个而决不能另有一个根据时,这根据还要妥当的,否则就不妥当。陷入谬误的人,要么是为结论指定一个它根本不可能有的根据,这就表现他是真正缺乏悟性,也即是缺乏直接认识因果联系的能力;要么是一个更常见的情况:他为结论指定一个可能有的根据,同时还为他这种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补上一个大前提,说该结论无论何时只能是由他所提出的这根据产生的。其实只有作过完备的归纳功夫之后,他才有权这样说,然而他并未作过这功夫就事先这样假定了。因此.“无论何时”这个概念就太广泛了,而应取代以“有时”或“大多是”:这样的结论命题是悬而未决的,那也就不会错误了。但陷于谬误的人既然只是按上述方式行事,那么他不是操之过急,便是对可能性的认识太有限,从而不知有应作归纳功夫的必要。因此,谬误和假象是完全类似的。两者都是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假象总是由悟性来的,也就是悟性直接从直观自身中按因果律造成的;谬误总是由理性来的,也就是理性在真正的思维中按根据律所有的形式,最大多数也可以是按因果律造成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15节  论人的意志  这个自在之物(我们将保留康德这一术语作为一个固定的公式),既已作为自在之物,便决不再是客体,因为一切客体已经又是它的现象而不是它自己了。但是在需要客观地来设想它的时候,它就必须从一个客体,从一个只要是客观地已知的什么,从而即是从它自己的一个现象借用名称和概念。不过为了合于作共同理解的支点之用,这个现象就不能是别的,而只能是它所有一切现象中最完善的,亦即是最鲜明,最发达的,直接为认识所照明了的一个现象。而这就正是人的意志。人们也很可以指出我们在这里当然只是用了从优命名法,由此,意志这个概念就获得了比它前此所有的更为广泛的范围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2节  在意志作为人的意志而把自己表现得最清楚的时候,人们也就真正认识了意志的无根据,并已把人的意志称为自由的、独立(无所待)的。可是同时,人们就在意志本身的无根据上又忽视了意志的现象随处要服从的必然性,又把行为也说成是自由的。(其实)行为并不是自由的,因为从动机对于性格的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别行为都是以严格的必然性而发起的。一切必然性,如前所说,都是后果对原因的关系,并且绝对不再是别的什么。根据是一切现象的普遍形式,而人在其行动中也必然和其他任何一现象一样要服从根据律。不过因为意志是在自我意识中直接地,在它本身上被认识的,所以在这(自我)意识中也有对于自由的意识。可是这就忽视了个体的人,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进入根据律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3节  论认识  所以认识,在根本上看,不管是理性的认识也好,或只是直观的认识也好,本来都是从意志自身产生的。作为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作为这种工具,认识(原)是属于意志客体化较高级别的本质的。认识本来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所以它也几乎始终是驯服而胜任的;在所有的动物,差一些在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的。然而在某些个别的人;认识躲避了这种劳役,打开了自己的枷锁;自由于欲求的一切目的之外,它还能纯粹自在地,仅仅只作为这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存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7节  论时间  在时间上,每一瞬只是在它吞灭了前一瞬,它的“父亲”之后,随即同样迅速地又被吞灭而有其存在一样;如同过去和将来(不计它们在内容上的后果)只是象任何一个梦那么虚无一样;现在也只是过去未来间一条无广延无实质的界限一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3节  谁要是认识了根据律这一形态。即在纯粹时间中作为这一定律出现。而为一切计数和计算之所本的这一形态。他也就正是由此而认识了时间的全部本质。时间并不还是别的什么,而只是根据律的这一构成形态。也再无其他的属性。先后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论物质  因为物质,自始至终除因果性外,就再不是别的;这是每人只要思考一下便可直接理解的。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怍用,说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那是要这么想象也不可能的。只是因为有作用,物质才充塞时间、空间。物质对直接客体(这客体自身也是物质)的作习是“直观”的条件,在直观中唯有这一怍用存在;每一其他物质客体对另一物质客体发生作用的后果,只是由于后者对直接客体先后起着不同的作用才被认识的。也只在此中才有其存在。所以,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作用。因而可知在德语中将一切物质事物的总括叫做现实性Wirklichkeit,是极为中肯的;这个词儿比实在性Realitat一词的表现力要强得多。物质起作用,而被作用的还是物质。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都只在有规律的变化中,而变化又是物质的这一部分在别的一部分中引出来的,因此,它的全部存在和本质也是完全相对的,按一个只在物质界限内有效的关系而为相对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恰和时间相同,恰和空间相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在物质中,空间和时间也必然是统一的,即是说不管时间和空问各自的属性如何互相凿枘、物质必须将双方的属性一肩挑起;在双方各自独立时不可能统一的在物质中部必须统一起来,即是将时间方面无实质的飘忽性和空间方面僵硬不变化的恒存统一起来;至于无尽的可分性则是物质从时空双方获得的。准此,我们看到由于物质才首先引出同时存在,它既不能在没有并列的孤立的时间中,也不能在不知有以前、以后和现在的孤立空间中。可是,众多情况的同时存在才真正构成现实的本质。因为由于同时存在,持续始有可能。而持续又在于它只是在某种变更上,与持续着的东西同时俱在之物的变更上看出来的;不过这同时俱在之物在此时也只是由于变更中有持续着的东西才获得变化的特征。亦即在实体。也就叫做物质恒存的同时,物质和形式却要转变的特征。如果只单是在空间中,这世界就会是僵硬的、静止的.就没有先后继起,没有变化,没有作为;而没有作用,那就连同物质的表象也取消了。如果只单是在时间中,那么,一切又是太缥缈易于消逝的了,就会没有恒存,没有并列,因而也没有同时,从而没有持续,所以也就是没有物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才生出物质,这即是同时存在的可能性,由此才又有持续的可能性;再由于这后一可能性,然后在情况变化的同时。才有实体恒存的可能性。物质既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中有其本质,它也就始终打上了双方的烙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论悟性  物质或困果性,两者只是一事。而它在主体方面的对应物,就是悟性。悟性也就只是这对应物,再不是别的什么。认识因果性是它唯一的功用,唯一的能力;而这是一个巨大的、广泛包摄的能力;既可有多方面的应用,而它所表现的一切作用又有着不可否认的同一性。反过来说,一切因果性。即一切物质,从而整个现实都只是对于悟性。由于悟性而存在,也由于悟性而存在。悟性表现的第一个最简单的,自来即有的作用便是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这就始终是从效果中认原因,所以一切直观都是理智的。不过如果没有直接认识到的某一效果而以之为出发点,那也就决到不了这种直观。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但是,如同太阳升起而有这个可见的世界一样,悟性,由于它唯一的单纯的职能,在一反掌之间就把那迟钝的,无所云谓的感觉转变为直观了。眼、耳、手所感觉的还不是直观,而只是些感觉张本。要在悟性从效果过渡到原因时,才有这世界。作为在空间中展开的直观。在形态上变更差的,在物质上经历一切时间而恒存的世界,因为悟性将空间和时间统一于物质这个表象中,而这就是因果性的作用。这作为表象的世界,正如它只是由于悟性而存在一样,它也只悟性而存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4节  论意志  ——把这一切一切只在现象上认为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则认作同一的东西,认作直接地、如此亲密地,比一切其他(事物)认识得更充分的东西,而这东西在其表现得最鲜明的地方就叫作意志。唯有这样运用反省思维才使我们不致再停留于现象,直使我们越过现象直达自在之物。现象就叫做表象,再不是别的什么。一切表象,不管是那一类,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作为意志,它就决不是表象,而是在种类上不同于表象。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体和现象,可见性,客体性之所出。它是个别(事物)的,同样也是整体(大全)的最内在的东西,内核。它显现于每一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力之中。它也显现于人类经过考虑的行动之中。而这两者的巨大差别却只是对显现的程度说的,不是对“显现者”的本质说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编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2l节  论原因

(8)、叔本华认为,具有内在财富的人,无需外界的帮助便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之开花结果,也就是他得以享用自己的财富。总之,他需要在一生中的每天每时,能够保持“真我”。如果他有天分给全人类留下他的独特思想,那么只有一个准绳决定他是否快乐,他能否充分发展他的才智,完成他的作品,其他都不重要。因此,古今的伟大人物,都不受打扰的闲暇,看作跟自身那么同样有价值。

(9)、这也就是为什么叔本华常常说,“正如衣服遮蔽着我们的身体,谎言也遮蔽着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我们的整个本性都是虚假和带欺骗性的,我们只能透过这层外纱勉强猜度我们的真实情感,正如只能透过衣服估计一个人的身体一样”。

(10)、在一个社会中,令智者恼怒的是“权利平等”,因为这些权利直接导致人人都可以自命不凡,那是大家喜爱的;而在自然情况中,才智上的差别就意味着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应该有相对的不同。理想的社会承认任何类别的要求,可就是不重视才智,把才智视为违禁品。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愚蠢、乖戾和鲁钝都表现出无限的耐心,具有才华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否则需要完全深藏起来。

(11)、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生有充足睿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2)、▍本文节选自(德)阿图尔·叔本华《附录和补遗·第1卷》中的“论大学的哲学”,韦其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编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10节  

(14)、我们信任别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们本身的懒惰和虚荣心。懒惰,因为我们不去打听原委,不积极谨慎行事,而宁愿信任他人;自私,因为受到事情的压力,我们就找人倾谈心中烦恼;还有虚荣心,因为要求他人保密,正是自己感到骄傲的事。尽管如此,我们期望别人忠实于我们所加诸他们的信赖。如果别人不信赖我们,我们不应该发怒,因为那就是说,他们诚心地赞美“忠实”,认为它少之又少——其稀少会让我们怀疑“忠实”的存在只是虚幻的。

(15)、而非理性主义是和理性主义对立的,或者说对理性的一种否定,他们将理性和直观、经验、直觉、本能等等对立起来,简单来说,非理性主义认为是:存在先于本质。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就认为,人的存在是先于世界的本质的,世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意义,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想。叔本华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表象的世界和意志的世界。一切表象的存在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而意志是盲目和无意识的,是冲动和并非理性的,所以,叔本华也是非理性主义思想的代表。

(16)、尼采之所以把叔本华称为“教育家”、“解放者”,就是因为“人如何能认识自己呢?人是在暗处、被隐藏起来的”,而“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的存在的真正和本来的含义与基本的材料揭示出来——这些东西无法通过教育而改变,要了解这些东西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内在和基本的东西被牢牢禁锢着。教育家就是为你解除这些禁锢,除此之外,再也没法为你做出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17)、至于妒忌,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妒忌,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像因妒忌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因此,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它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由于后果的严重性,我们也绝不要玩弄可恶的妒忌之火。

(18)、那便是在上述这个链条中,叔本华提出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概念,那便是”自我“。如果说”理念“是连接”表象“和”物自体“的一个链条,那么”自我“就是一个特殊的”表象“或者说特殊的”物自体“,也就是说,”自我“是处在”表象“和”物自体“两个概念的模糊界限之间的。

(19)、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叔本华

(20)、或许虚荣心比其它感官更主要地和欢乐与痛苦有关,因为只有心智的东西,才能产生如此猛烈的震颤。低等动物熟知情欲,但并不知激情的愉悦与爱情的痛苦。

4、叔本华对哲学的定义

(1)、这篇的思路延续了叔本华自己的行文风格,推理推理推理!咬紧了一扣一扣地看会很有意思~

(2)、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生活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尽职而终的说法是一件善事,它意味着某些人已经了结了他的工作。

(4)、在叔本华的思想里面,意志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独立于时间和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意志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根源,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叔本华说,每个人只要闭目静思,就会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来是永无休止的受着意志的支配与奴役的,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都会发现自己原来与空洞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5)、首先,在康德为人类“开后门”之前,叔本华对他的思想都是认同的,而且他在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对康德这部分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解析和讨论。

(6)、叔本华指出,理性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大陆唯理论)都是将认识放在第一位。只有先认识,然后才有对世界存在的知觉,才有对自我存在的知觉。它们将一切理论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叔本华指出,实际正好相反,意志是第一性,认识活动才是第二性的。在认识活动中才区别出主体--客体关系。在第一性的意志中,主体--客体是没有分离出来的。这一立场正是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无聊”的提出为海德格尔哲学开了先河。他在讨论意识的问题时还涉及到下意识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来哈特曼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叔本华对哲学家的具体的影响,可以有如下几家。

(7)、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觉”、“痛苦”、“死亡”有广泛的价值,叔本华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8)、贪欲并不是一种恶德,只有它的对立面奢侈才是一种恶德。奢侈来源于当下瞬间的一种肉欲的要求,建立在一种错觉上面,认为感官的享乐具有一种积极的或真实的价值。

(9)、尼采与叔本华的不同之处在于,叔本华主张“生存意志”,而尼采则在叔本华的基础上提出“强力意志”(也叫权力意志)。

(10)、叔本华自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康德的“自在之物”其实就是他所说的“意志”,但他认为康德并没有说清楚,因为康德把自在之物只理解为绝对的客体,而没有理解为主体。

(11)、在当代的作家当中,阿根廷名作家博尔赫斯也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这是叔本华研究专家麦吉对此的描述:

(12)、康德认为,由于人能且仅能通过自身已有的感官感知真实世界,且此感知过程中的失真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是永远无法探知“物自体”的。这个想法被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总结为“智慧的极限”,或者我们可以更简单地理解为“人类的硬件限制”。

(13)、自近代以来,除了个别的哲学家之外,都是从认知出发来提出和回答哲学问题,因而使得认知成为人的行为中最基本的活动;当谈及主观主体时,讲的也是进行认识的主体;讲客体,也是被认识的对象;总之哲学没有超出认知的范围,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在内的整个近代哲学传统观察问题、描画世界的基本视角,基本视线,基本的取景框。这种从认知出发的哲学发展到极端,就是黑格尔主义这种雄伟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将主体、主观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具有创造世界的作用。 

(14)、妒忌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很快变成一种邪恶,并导致不幸和痛苦。我们应当把它当作幸福生活的大敌,像压抑制止任何恶念,熄灭炉中的炉火一样。当真正的灾难降临于我们时,最见效的安慰恰恰是想到了还有比我们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世界上那些与我们处于相同命运的人,他们分担了我们的不幸和灾难。

(15)、理性的本性是女性的,它只能在有所取之后,才能有所与。仅就它自身说,除了它用以施展的空洞形式外,它是什么也没有的。十足纯粹的理性认识,除了我称为超逻辑的真理那四个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分的认识根据律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16)、容忍别人的艺术可以通过对无生物实施耐心的方法而获得。根据某种机械的或普遍的必然力,这种忍耐顽强地阻止了我们行为的放肆——是日常生活所要求的一种宽容方式。如此获得的宽容或许也适用于我们与之交付的人,我们要使自己习惯于他们的对抗——无论在何处遇到这种对抗——看作是本性的必然结果。他们赖以反对我们的就是支配非生物的对立的同一条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法则。倘使我们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满,就如同跟一块挡住你去路的石头一样愚蠢可笑。与人交往最理智的办法便是决心利用那些你无法改变其本性的人。

(17)、正因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没有能力的、愚蠢的人都会发起对抗思想者的战争,双方势不两立:一方是人多势众,另一方则是单打独斗,所以,谁要是带来了有价值的、真正的东西,就得与愚昧、迟钝,与被扭曲了的趣味、私人利益和嫉妒陷入苦战,这些对手结成了可敬的联盟——对此,尚福尔(《选集》,国家图书馆,第2卷,第44页)是这样说的,仔细看看那些蠢人是如何拉帮结伙以对抗有思想的人,那就好像是一帮用人在那里阴谋推翻其主人。我呢,则还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死对头。在我的这一学科中,那些本职工作就是引导大众的判断,并且是有机会这样做的人,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安排和酬劳,要把至为拙劣的东西——黑格尔哲学——广为传播、赞扬,甚至捧到了天上。这本来是很难成功的——如果人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愿意接受好东西的话。

(18)、沉重的人世的罪孽导致了沉重的人世的痛苦,这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真谛。对我们的生存最恰当的解释莫过于:人生只是某些失误和罪孽的结果,为此,我们正遭受着报应。

(19)、在叔本华看来,这三个概念的联系是:“表象”->“理念”->“物自体”。

(20)、1837年,他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

5、叔本华在哲学上的地位

(1)、我在《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因此说过我的哲学只是把康德的思维和思路进行到底。所以,如果费希特和谢林的那些同样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哲学观点,让人看见点点康德的基本思想的痕迹,那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虽然这些痕迹在出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次序、连贯性和贯彻始终可言。因此,那些痕迹只是我的学说的前兆、幻影。关于这一点,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在每一个伟大真理被发现之前,有人对这个真理会有某种预感、某种猜想、某一如在雾中的含糊不清和如此大概,还有就是某种试图要把握此真意而又无法成功。恰恰就是时代的进步为此真理铺垫了道路。因此,零星分散的只言片语就成了这一真理的序曲。不过,只有透过其理据认识了这一真理,透彻思考了其结果,发展了其全部内容,统揽了其涵盖的范围,因此完全意识到这个真理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把这个真理清楚和连贯地阐述出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这一真理的发现者。相比之下,在很久的过去或当代,有人会在某一时刻半意识地、几乎是梦中说话一样地说出了只言片语的真理。

(2)、叔本华家庭优越,品质卓越超群,他不需要为生活低头奔波。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但这种生活条件上的优越感并没有让叔本华感到快乐,自幼他性格孤僻,一生充满痛苦与孤单,这种性格造就了他的悲观主义。他与母亲决裂、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甚至没有祖国、没有朋友,陪伴他的只有身边的一条狗。

(3)、叔本华的著作中,除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外,常常被人提到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的是他的《附录和补遗》一书,其中的第一卷第二部分,《关于人生智慧的格言(AphorismenzurLebensweisheit)》更为人们熟知。 

(4)、1796年,叔本华随父母旅行,途经法国,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其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5)、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则进一步奠定了理性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在进行普遍和彻底的怀疑之后,我们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主体,也就是“我思”的存在,我思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理性,也就是说,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同时,也是承认了,人的理性是我们一切认知的起点,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本质是理性,而不是感官经验,也可以理解为:本质先于存在。

(6)、直到叔本华暮年,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叔本华的哲学价值,在他声誉顶峰的时候,已经70岁了,两年后他便离开了人世。他的思想影响诸多日后名声响当当的人物,比如尼采、萨特等。据说,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7)、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怀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8)、嫉妒与怜悯也是相反的,嫉妒产生于一种与幸灾乐祸心理直接相反的原因。怜悯与幸灾乐祸的对立,从根本上讲,它们之间的对立完全依赖于诱发这种对立的机缘。至于嫉妒,它仅仅是刺激它产生的某种原因的直接结果。

(9)、另外,就我个人而言,喜欢尼采的思想多过叔本华,而尼采起初对叔本华极其崇拜(《悲剧的诞生》)后来转而批判叔本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变化也可以很清楚地去探求叔本华理论的漏洞(具体参见我写的尼采(点这里))。写这篇的目的在于给”悲观主义“一个正确的定义,下回再有人曲解”悲观主义“,我的读者小伙伴就可以怼回去啦~

(10)、哈特曼(EduardvonHartmann,1842-1906)从叔本华哲学出发去研究下意识哲学,并且接受了他的悲观主义思想,他的体系是叔本华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结合体。受叔本华思想具体影响的还有德国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Wagner)。瓦格纳的音乐诗剧创作(这种音乐也被他称为综合艺术)的思想基础就是叔本华的音乐哲学。他的音乐诗剧是世界音乐艺术中仅见的一株奇葩异草。在叔本华影响下诞生的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是尼采: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思想,但拒绝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学说,发展出了自己独具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意志主义哲学。另外一位20世纪统治法国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的人生哲学家柏格森(HenniBergson,1859-1941)也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生命意志的思想在那儿以新的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也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启发。在叔本华的启发下,他看出了理性的人实际上是假象,意志的人才是真的人的本质。 

(11)、而叔本华的理论的起源,来源于一个“批判”——“理性批判”。

(12)、个性差异、气质迥然常常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可能微不足道。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

(13)、- 《纯粹理性批判》(德)伊曼努尔·康德(译)邓晓芒

(14)、尼采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15)、”生命意志“代表的”性“,是一种广义的”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繁衍的意志。

(16)、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17)、在19世纪,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体感官对真实世界的扭曲透射”问题引起了很多哲学家的思考:我们所体会到的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不是,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探求全然真实的世界吗?

(18)、虽然最后是落脚在吐槽叔本华本人啦,但无可否认的是,叔本华的思想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包括尼采、弗洛伊德等等,从这一点上说,叔本华是一个绝对伟大的哲学家。

(19)、我们可以感觉到……叔本华所特有的坦白和自然,这些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并且是非常丰富的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叔本华不像那些偶尔失口说出了某些聪明的话语,自己都会感到吃惊的写作者。……叔本华的风格有点使我想起歌德,但叔本华的文体并不模仿任何德语作家。他知道如何以简朴表达深奥,不用华丽辞藻而给人以深刻印象,推理严格合乎逻辑而不显得文绉绉、书呆子气……

(20)、其他的哲学体系则像入云的高塔:某一支撑折断了的话,一切就都轰然倒塌。我所说的一切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的哲学,其形成和表述是用分析而不是综合的方法。

(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其实是叔本华31岁的时候就写成了,但一直无人问津,因为当时西方哲学的主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而叔本华这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当时显得更格格不入。

(2)、叔本华认为,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3)、叔本华在哲学上尼采在思想上都属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之人,都有想超脱的想法。

(4)、在康德看来,虽然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都不是真的,但好在,人类的伦理,或者说“先验道德”是脱离现象世界存在的。

(5)、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免受外部力量的制约,正如我们不能没有自制一样。塞涅卡说,服从理智就是让万物从属于你。自制也是我们自身力量的体现。万一发生最糟糕的情况,使我们遭受不幸,我们也能缓和减轻严重性。倘若其他人必须用强制手段而无视我们的情感,则他们将会冷酷无情地对待我们。因此,通过自制而预防强制是明智之举。

(6)、另一位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是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根据学者瓦里基所写的《屠格涅夫与叔本华》:从19世纪60年代起直至逝世为止,叔本华就是屠格涅夫所喜爱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成为一个甚有价值的框架——以此屠格涅夫整合自己的观点。

(7)、冲突、不和作为情绪差异往往是偶然的、暂时的,其结果会轻而易举地渗入所有的社会交往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总是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神明化的,由于我们无法保留所有转瞬即逝的印象,这些印象曾在某些偶然的场合和时间里搅扰过我们。从而,使我们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曾经有过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就此而言,记忆如同一只模糊的照相机镜头。它将一切均收入镜头中,所以产生了比实际景致更美好的画面。就人而言,被摄入记忆的镜头则常常没有一点效果。因为,虽然记忆的理想化倾向需要时间的协助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它又立即开始作用。因为,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间隔再去见你的朋友或熟人才是明智的;当你再次见到他们时,你将注意到记忆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8)、just like in pure darkness as in pure light, not see anything。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9)、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随时准备做并且做到下面两件事: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豁达大度。防患于未然使他免受损失和伤害,豁达大度使他避开冲突与争吵。

(10)、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叔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叔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

(11)、所以,我们既不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们所想象的。

(12)、- “因为绝望到底就无所谓希望,也就消灭了痛苦的根源。绝对的悲观其实是绝对的达观。”——知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使自己的三观几乎崩塌,该如何重建?”高赞回答

(13)、总之,所有人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临;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享乐愈增,相对的对它的感觉性就愈减低,天长日久后,便不觉自己身在福中。反之,对痛苦的感受性却愈为增加。因为原有的习惯一消失,便特易感觉痛苦。我们生存的所谓幸福,是指一般我们所未感觉到的事情,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也就是最幸福的事情。最令人兴奋的大喜悦,常持续在饱尝最大的痛苦之后。相反,倘若满足的时间持续太长,所带来的却是如何排遣或如何满足其他虚荣心等类的问题。所以,诗人不得不将他们笔下的主角先安排个痛苦不安的境遇,然后再使它们从困境摆脱出来。

(14)、叔本华认为,当一个人很少或几乎没有经验时,他必须借自己先在的知识去进行判断,并且,在需要加以判断的事物中,先在的知识与经验相比决不在同一水平上。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先在知识意味着他们自己的自私自利观点。这与那些品质和精神都高于普通平民的人的情况不同。严格说来,就他们的非利己方面而言,他们与另外一类人大相径庭,当他们以自己的高水平去衡量、评判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时,结果,往往与他们的预测不相符。

(15)、托尔斯泰买回一张叔本华的肖像,把它挂在了自己的房间,就像瓦格纳同一时间所做的那样。托翁始终没有改变对叔本华的看法,叔本华的哲学始终成为托翁看待事物的一个坐标。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叔本华的哲学已把我们带至哲学所能把我们带至的极端。

(16)、在行为的道德中,不主张理性和自我的要求。不但如此,正好相反,纯粹意志一旦表现出来,事情也就此结束。

(17)、“我一直以为压抑的理论是原初的,直到兰克给我看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一段——在那里,哲学家叔本华试图为疯癫做出解释。他在那里所说的关于人们全力压制自己,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现实,完全与我的压抑理论相吻合。我不得不感谢自己并不曾广泛地阅读,这样我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当然了,有人会阅读了叔本华这些讨论,但却忽略了这些讨论而没有发现出什么。……所以,我时刻准备着放弃认为是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人,并且是很高兴这样做;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里,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压抑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柱石”。

(18)、他们的爱总是自私自利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过去为赢得这种爱而常用的手段并不总是使我们引为自豪。

(19)、而同时,在叔本华的思想里面,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世界的一切都只是表象,或者说是客体,换句话说,是人的存在先于世界的表象,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一开始就说: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有知觉着所具有的知觉,世界是我的表象。过去、未来或者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凡是属于或者可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必然都是通过主体为条件的,也只是对主体存在。

(20)、康德提出,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有一定的基础结构,即“时空”和“因果律”,然而,这些却不是物自体的基础结构。也就是说,本真世界是不存在“时空”和“因果”概念的。

(1)、托马斯·曼说得更直接和大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和自我(进入意识的我)——那不是与叔本华对意欲和智力的论述毫厘不差吗?那不是把叔本华的形上学转换成心理学吗?

(2)、而”命定论“简直不能更对”悲观主义“的口味,只有”命定论“,”悲观主义“才是永恒的;而一旦你认为世界是”非命定“的,那么希望就存在,”人定胜天“便不是一个谎言。

(3)、或许那些践行苦修的印度教教徒可以,但至少叔本华自己一辈子声色犬马,也从没在晚期爆红时转头就走(笑哭)。

(4)、在这里以“时间”为例简单理解一下上述概念:

(5)、虚荣是如此平庸粗俗,而美德极为非凡杰出。假如一个人看起来好像是在自我炫耀,尽管他做得十分隐蔽巧妙,人们也极可能认为他纯粹是出于虚荣心而夸奖自己,并且还会认为他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多么像一个十足的傻瓜。

(6)、这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7)、莫泊桑的传记作者依诺图斯告诉我们,莫泊桑承认自己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莫泊桑对形而上学说的好奇,由于读了叔本华的著作而大为增强。叔本华的哲学还成为了莫泊桑的现实、感性的故事、小说的潜流。

(8)、都比较感性都没有很逻辑很严谨的论述他们的哲学观点。

(9)、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奠定的精神分析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反应等都有着在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背后原因,我们的本能、欲望(本我)就像海面下的冰山,进入我们意识的只是冰山的一小角,并且,进入了意识的这些东西也已经受到了歪曲。我们之所以无法意识到或者歪曲意识到这些推动力,就是因为这些渴望、欲望、驱力受到压抑,因为如果我们让自己意识到这些东西的话,那就会令自己困扰、不安;构成弗洛伊德的极其重要部分——性欲,或说性的驱力——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都是无处不在的。

(10)、以上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庸俗化的“悲观主义”,不如说是一种变相的“乐观主义”。这种思想要么如同第二句,认为“世界仍旧是快乐的,至少应当快乐”,因此“破”了还想着要“立”;要么如同第一句,欺骗自己全然绝望,然而在所谓“快乐”降临时仍然欣然接受。这只是将悲观诉求为一种更为高级的希冀与快乐,只要有这样的想法,就根本无法触及“悲观主义”的内核。

(11)、事实上,要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论题,熟悉叔本华哲学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维特根斯坦很多时候是直接思考、发挥叔本华的论题,甚至所用的比喻、词语也完全是叔本华的。

(12)、要理解叔本华所”说“的这上一段话,先要在“表象”->“理念”->“物自体”再往后推一步。

(13)、“时间”是什么呢?“时间”是连续性。康德说:“‘时间’是具有完整意识功能的生物对连续性的一种感知。”即,认为生活是连续的,上一秒和下一秒的我都是同一个我,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性就基于此,比如对于一个失忆者来讲,过去就是断裂的。因此,若我们不谈“连续性”,则“时间”对于我们便毫无用处。

(14)、叔本华认为,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如何。

(15)、这样,如果人们在之后的时间里要寻找这些东西,是会找到它们的。但这意味着就算那有着“同样多的字词”,也并不就是有了比“同样多的字母”多得多的东西。这就好比一样东西的发现者,只能是认出这样东西的价值,把这个东西捡起和保存起来的人,而不是曾经偶然捡到这个东西而又随手把它扔掉的人。或者正如发现美洲的是哥伦布,而不是因船只失事、最先被海浪抛到那里的水手。这也是多纳图斯这句话的含意:“打倒那些在我们之前说出了我们的思想的人!”如果谁要想把诸如此类偶然说出的只言片语当作是先于我说出了真理,那他们尽可以从久远得多的时候讲起,例如,可以提出亚历山大的克罗门特(《基质》)说过,所以,意愿是先于一切的,因为理性的力量只是意愿的女仆。

(16)、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7)、由上可见,仅仅是推翻一个“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性就荡然无存;那如果同时推翻“时空”与“因果律”,那么我们所有归纳总结来的数学、物理等科学,乃至我们所有基于经验得来的理念和知识也都将不复存在,整个人类文明都将倾覆。

(18)、因此,还是让每一个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确定的活动范围,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长期的动荡不安给人造成了极度痛苦,因为缺乏那种被称作占有的东西迫使他超出了自己正当的活动范围。努力吧,与困难进行博斗!这就是像老鼠那样孜孜不倦地奔忙于地下的本性一样!满足他的全部欲望,是某种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持续太久的愉悦往往导致一种停滞感。倘若一个人没有振奋自己的机会,就应当尽可能创造机会,并且,依据他个人的能力和嗜好决定自己是去打猎还是玩台球,或者受他本性中这种不可怀疑的因素引诱,将与某人发生冲突,或策划一项阴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结束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死气沉沉的静止状态。这一切,正如我所言,当你无所事事时,很难保持悠然闲静的心情。

(19)、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是一知半解的。

(20)、(4)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3页。

(1)、在我的著作还只是引起了个别几个人注意的时候,就已听闻有人不承认我的基本思想是我最先提出的。有人提到谢林曾有一次说过“意愿(Wollen)就是最原始的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话。可以这样说,我的哲学扎根在康德哲学里,尤其关于验知性格和认知性格的学说。但总的来说,还因为每当康德稍为清楚地说起自在之物的时候,意欲就总是隔着一层纱幕而呼之欲出。

(2)、“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我已经叫人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凑齐,现在就正阅读这些著作(我还读康德的著作呢)。我看还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样在一个夏天里,学到一门学科这么多的内容。

(3)、叔本华现象主义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经过人的主观认识方式改造的,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受人的肉体器官的构造的局限,这是事实,但因此得出外在的世界只是现象、梦幻的结论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