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精选135句人性是善还是恶作文(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赛反方辩词)

美词美句 2024-01-20 16:47:52
导读 人性是善还是恶 1、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 (1)、人心的好与坏,背后就隐藏着人性的善与恶,那么到底人性是善是恶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3位圣贤争论不休,...

人性是善还是恶

1、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

(1)、人心的好与坏,背后就隐藏着人性的善与恶,那么到底人性是善是恶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3位圣贤争论不休,而且好像是每个人的话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3位圣贤对于人性的评价!

(2)、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3)、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如一池水,你说(这池水)是脏和干净都可以,但你不能用脏和净来形容(水),说水本(脏)或本(净)都是有失偏颇的。

(5)、人有八个心,也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六个识,是一般人能够体验到的,因为我们能够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乃至能思考;可是除了这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心,这两个心就是一种叫作末那──意根,他能够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叫作记忆的功能;因为有这八个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其实我们看猫、狗,照样有这八识心王,因为它跟我们一样,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触觉,乃至它能够思考、能够作梦,而且它能够决定很多事情,乃至它还会有记忆;所以显然动物跟人都一样是八识心王。

(6)、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更多更多的学习,增长智慧,了解八颗心及心所法的运作,让自己在解决了吃喝拉撒问题之后,能多作善,不作恶。甚至在每个吃喝拉撒正在进行的时候,为善,不为恶。

(7)、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荀子认为那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能够通过学习而取得的才是性。而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好利、好色,这是本性。荀子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利益有着天生的追求,当每个人都顺着好利的追求任其发展的话,就会相互争夺,谁会跟你讲辞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讲辞让吗?扯淡!

(8)、譬如说,在《胜鬘经》里面有这段的经文这样说:

(9)、陈老师:个人观点,不管别人怎么认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先从〝善念〞出发,去唤醒人们心中的〝善念(佛性)〞,让社会充满更多的〝爱〞,而不是去跟恶的人斗争对抗,让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好斗的猛兽!一切感恩!

(10)、为什么水一会善,一会恶?为什么水一会是利于万物,一会又伤害万物?就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它自己也顺势而为罢了。正可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性善起来的时候会很善,但是恶起来的时候又会很恶。

(11)、缺乏对其他事物的没有贪着、没有瞋恨;或是没有愚痴的这样子的心境。

(12)、他们认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所以他们是君子,但他们的立论把人性与人性好的一部分等同起来,却是有失偏颇的。

(13)、试问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本心?既然本善,又何来污染?

(14)、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

(15)、人性就好比是仓库,仓库是没有“善恶属性”的,但仓库里的种子却是有好有坏的。

(16)、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火星,那么我们还能不能判断他“仁”或“不仁”?答案是:不能。孔子将“仁”释为“爱人”,正是将“仁”置于人与他人关系中来阐释,因此,仁,只存于人与他人相互关系间。

(17)、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

(18)、而“性善”“性恶”论,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唯识宗的这种说法。

(19)、在佛法里面,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观察其实超越世间的心理学,因为世间的心理学没有办法来分析看清楚这些东西,没办法把它正确归类;在佛法里,完全依于觉悟之法,而能够如实来观察我们的心的这些状态;所以除了八个识的基础之上,还有其他的心所有法它要运作,这样才能构成我们一个人──一个生命完整的运作。

(20)、八识心王是我们最基本的运作的基础;在这八个识的基础之上,还有其他的心所有法它要运作,这样才能构成我们一个人──一个生命完整的运作。

2、人性是善还是恶作文

(1)、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

(2)、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3)、譬如说无惭、无愧、忿、恨、恼、覆、诳、谄等等,还有懈怠,这些都属于随烦恼;这些随烦恼是因为有了根本烦恼作为主体,所以它们就跟随着这个随烦恼去增长;可是成佛的时候这些全部都要灭除。

(4)、李顾问:陈老师,请教您个问题,人性是善还是恶?

(5)、这两天发生了一个新闻,保姆杀害八旬老人。看了监控视频之后,让人震惊,保姆用衣被蒙住老人头,还坐在老人胸口致老人死亡。这则新闻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的恶。

(6)、搞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之花还是应该要一点点的,无论物质多么雄厚,人还是有点精神的。

(7)、为什么水一会善,一会恶?为什么水一会是利于万物,一会又伤害万物?就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它自己也顺势而为罢了。正可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性善起来的时候会很善,但是恶起来的时候又会很恶。

(8)、    孟子在这里其实说的也很清楚,他所说的人性善,是说人性可以为善。而那些不善者,不能怪罪其天生的资质。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和辞让心,并且是生来就有,内在于我的,所以人性就是可以为善的。从这个意义上,孟子讲,人性是善的。

(9)、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10)、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11)、有了这五遍行跟五别境,就会有后面的所谓的善跟恶的心;所以如果我们来看心的结构,八识心王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还要有五个遍行心所法,来跟这八个心一起运作。所以这八个心统统都要有五遍行跟他一块运作;除了这个五遍行跟八个心王一起运作之外,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我们才能了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

(12)、而动不动就拿人性说事的人,可能正是因为看上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奥——无论怎么胡咧咧,他都能自圆其说,反正他不懂,你也不懂。

(13)、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人走上了不归之路?为什么有的孩子成为了万众瞩目“别人家的孩子”,有些孩子成为了小混混?

(14)、之所以说是“伪真理”是因为——真理的降临往往伴随着我们“安全感”的摧毁。这种真理无论是骗人者还是被骗者都不会想要,所以真理虽然稀少,却总是“供大于求”。

(15)、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同样存在着善良与邪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哪个潜意识被唤醒的多,他就做出相应的行为来。

(16)、应缘对机之后,而产生恶,这叫「修恶」。

(17)、除了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统统都有之外;还有另外五个法,是别境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就是我们会起一种“想要作什么”这种的欲求,这个欲求不是强烈的贪爱,只是我想要作个什么;“想要作个什么”这样的欲,然后去胜解,去了解一个境界。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想要去了解的这种别境心,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我们还会念,会记住这个境界。这个念是一种记忆,可是记忆只是一种提起,让我们觉知心了知的部分,可是它如何存放呢?它存放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属于第七识、还有第八识的事情。所谓定,我们可以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不去移动它,那是一种定;慧,就是对于境界我们能够抉择、能够简别它。

(18)、还有慧,就是对于境界我们能够抉择、能够简别它。

(19)、一位伟人说:我们不能脱离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外在条件来评判这个人。同理而言,不需要太多客观条件就可以相续下去的本性——阿赖耶识,也就无法用善恶去评断——善恶是条件和关系的产物。

(20)、就像类似这些道理,这个统统叫作善心所,而成佛的时候这些善心所是要完全具足,而没有任何的缺损。)

3、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赛反方辩词

(1)、需要来自于人心的检验,实践的证明、辨别和判断。

(2)、在告子看来,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人性就好比是一根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人性就像是白丝布一样,要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

(3)、舞台开始以"毒舌"剌激神经,文坛,诗词,歌赋,以脏丑进入到视觉听觉,《伤痕》,牢骚,怪话成了香气,漫涎天空,这些变化,司空见惯,需要慢慢适应。

(4)、《孟子》中记载告子的言论,他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5)、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能力来发起善心、发起恶心,可是我们对于善心跟恶心的抉择力不足,而经常应该要想生起善心,生不起;不想生起恶心而偏偏生起。

(6)、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7)、孟子与旬子曾经辩论过:「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

(8)、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

(9)、比如读者看文章收益了,给我点个赞,我觉得就是一种善。读者看着不爽,问候我祖宗十八代,那我就会觉得是不折不扣“恶”。——善恶概念的作用必须依赖主观判断才能展现。

(10)、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小人,他们自私、嫉妒、贪婪、虚伪。因此我们说这种人是“本性难移”,说他们是“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坏掉了”。由此可见,很多人认可“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我们经历了各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会更加坚信“知人知面不知心”,认为人性是恶的。

(11)、那我们的心性,到底是如何呢?其实人的心性,可以说非善非恶,也是可善可恶,只是在非善非恶、可善可恶里面因为有无明而导致有种种的善恶。

(12)、用善恶好坏这种简单的“主观伦理判断”去衡量人性的属性,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问题。

(13)、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

(14)、丛林法则之下,人性一定会变恶,而且是越来越恶,越来越丑,十足的丑恶。

(15)、在没有“对境”的情况下,即便是根深蒂固的七宗罪也无从展现。

(16)、《道德经》第8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此时的水德是善的,它往低处流,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夺,更不会伤害万物。

(17)、其实,我们在讨论人性的善与恶的时候,不妨想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水德”。“水德”是变化多端的,它只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顺道而为。

(18)、因为,善恶是社会的,是有标有准。而且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存在善良和邪恶,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感。

(19)、那为什么一些社会新闻报道出来,总能看到人性善恶的不同面呢?

(20)、弃恶扬善,是一生的目标,不能有片刻停息。这样就会善越来越近,恶越来越远离。

4、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议论文

(1)、而先前提到的荀子和孟子就好比是农夫,这俩老大爷的区别在于当种子成长以后,一个人盯着种子长成的野草看,一个人盯着种子长成的鲜花看。

(2)、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

(3)、《孟子》中记载告子的言论,他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4)、陈老师:但个人发现,人要学坏很容易,要坚持做善事丶做好人,比较难。而且,中国人总是强调〝为善不欲人知〞,而且坏事传千里,所以,生活中总感觉恶的人丶事丶物比较多!但陈老师坚信,人性有善有恶,选择〝修行〞之路,就是为了透过修行觉知来〝修正不正确的言行举止〞!我不管别人怎么认知,我会让自己心向善,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5)、没想到,“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

(6)、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7)、或者可能少了一些惭、愧,对自己的要求或别人的要求,常常不太愿意去承担,不愿意让自己更好;

(8)、每个人的本性中皆有这两面性,因为它们本就浑然一体,只是我们进行了人为区分而已。

(9)、五遍行心所法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法。这五个法事实上八个识统统都有,而成佛的时候一样存在,所以五遍行是八个识统统都有。譬如说,我们可以触到境界,这是一种触的境界;我们可以作意,譬如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那就是一种作意的作用;或者是说我们可以感受境界,可是感受境界不一定了知境界,譬如说我们睡觉躺在床上,我们身体压到了,可是压到、我们虽然压著可是不去理会它,为什么?因为它有一种压的领受在,可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那是一种受,哪一天压久了,不舒服了!我们开始去了知它,才说:“啊!这地方压久了。”那就是想了知压到的这种受的境界;那我们就有“思”,所以我们决定说:“我应该移动一下,我应该变换一下姿势。”类似这样,就叫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的每一个心,事实上都有这五个遍行心所法。

(10)、“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出自于孟子的思想。比如说,一个小孩落水了,路人都会见义勇为,积极营救这个小孩,而不管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念。

(11)、陈老师:〝佛〞是〝觉知、觉悟者〞,他们想告诉世人〝宇宙真实运作的秘密〞,但当一切变成信仰化,变成宗教后,我们会发现《人们往往都是去求丶去拜他们只想得到自己想听到的东西,但大部分的世间人却没发现自己想求丶想要的东西自己就能够解答了。》我个人很庆幸,我找到了我该做的终生志业“弘世间法“的功课,用我的知识、经验,去帮助、去引导启发有缘听到我课程的学生能开悟。让学生能从工作中、生活上,早日明心见性,找回初心(赤子之心),用〝正知正见〞早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幸福之路。所以,每次讲课或是跟学生或是师兄、师姐互动、对话,总是正能量满满的,一点都不会疲累!

(12)、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你看到它的意义。

(13)、按照唯识学的观点,人性非善非恶,所以人性才能有善有恶。

(14)、人依据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将本性中的一部分称之为善,另一部分称之为恶。

(15)、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16)、这是因为两个思想家对于人性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影响了其各自理论的推演过程、结论,乃至理论的疑难和缺陷。

(17)、孟子的性善也好、荀子的性恶也好,经济学的性“自利”也好,乃至于唯识学的性无记,充其量也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假设和假说。

(18)、再看《道德经》第43章和第78章说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此时的水德又是恶的,洪水滔天,无坚不摧,所到之处,一片摧枯拉朽和狼狈不堪。

(19)、人性这个东西比电脑还要复杂,我们对它的唯一共识就是我们对它没有共识。

(20)、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小人,他们自私、嫉妒、贪婪、虚伪。因此我们说这种人是“本性难移”,说他们是“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坏掉了”。由此可见,很多人认可“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我们经历了各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会更加坚信“知人知面不知心”,认为人性是恶的。

5、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赛

(1)、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2)、因为善恶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而是社会概念,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是无法用“善恶”来评价我们的本性,善恶这种二元概念只能对具体的行为模式和观点立场进行定性。

(3)、所以性善性恶之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用辩证的观点来说惩恶扬善即可,何必去争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

(4)、人性是深渊,当你凝望它的时候,它也在凝望你。

(5)、太陽集購網(www.sun-gogo.com)

(6)、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7)、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8)、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顺从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必然会导致僭越等扰乱伦理纲常的事情发生,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人是要被教育,被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这样才能称之为“文明人”。

(9)、这十一个善心所,在成佛的时候,祂完全具足而不会有任何的损坏。在一般人来说,并不具足,

(10)、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11)、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

(12)、如此学习下去,展望未来,是不是觉得自己充满希望?

(13)、《孟子》一书中,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

(14)、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

(15)、这个五遍行跟五别境,就是我们的心运作的一个基础;所有的后面的善心所,或是烦恼心所,都在这十个法的运作的基础之下才能够运作。这个别境主要是意识所相应的。

(16)、譬如某人有贪财的种子,平日看他不出,当遇到的时候,他就要起身去拿的.于是乎乃知此人的贪种子已发动起现行了。

(17)、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八识心王跟遍行心所法,还有别境心所法,乃至十一个善心所,同时统统具足圆满;所谓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全部灭除,所以成佛的时候就充满了智慧跟善心。

(18)、《孟子》一书中,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

(19)、不过这些鸡汤法师、成功者大师们无论怎么花样百出,最后都会导归到一个结论——人性本善,只是后天被污染了,我们回归内心就会好起来的。

(20)、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斗争,充满斗争的地方称之为“江湖”。有的人说,江湖上人心险恶;有的人说,江湖上有很多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杰。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1)、而未来因缘际会之时,两人相遇,又会继续演绎出怎样的相爱伤害、纠结、气恼,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2)、(如果你觉得每天分享的博文不错请在最下方右边点〝在看〞!也欢迎大家留言互动喔!)

(3)、再来就有所谓的烦恼心所。烦恼心所又分成根本烦恼,随烦恼。

(4)、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人首先是一种动物,具有动物的基本属性,然后人才是特殊的动物,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东西。

(5)、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6)、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

(7)、在告子看来,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人性就好比是一根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人性就像是白丝布一样,要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

(8)、由此,荀子也确认了人性中生而有之的欲望,生而有之的走向争、乱、穷的祸根,也就确认了人性的恶。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那就必然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所有欲望,于是才有了分配的问题,才有了经济学;否则,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还要个屁的经济学。而且,荀子认为这些欲望本身一定是不可能自我节制的,他不认为好色、好味这样的欲望会自我控制,而只有通过外界的礼义的约束和教化才有可能变好。

(9)、或者对于不照顾有病的亲人可能会带来自身不善果报的因果观持有怀疑,

(10)、今天咱们以人性是善还是恶为题目,来积累一些关于人性的素材。

(11)、除了这个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统统都有之外;还有另外五个法,是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

(12)、我们还会念,会记住这个境界。这个念是一种记忆,可是记忆它只是一种提起,让我们觉知心了知的部分。

(13)、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14)、战争期间,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这就意味着,每一百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15)、这个公都子是孟子的学生,而他问孟子的问题其实和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问:如果按照你孟子所讲,人性都是善的,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暴虐的君王?历史真实的情况,难道不是既有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好人,也有商纣王那样的坏人吗?按照这个事实,应该说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人性可以善也可以恶吧?

(16)、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

(17)、如不是对正确的道理完全相信,总是会有些怀疑;

(18)、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19)、断除修恶,增加修善,以显现本具的「性善」,这就是大乘的修行。

(20)、和平,和谐。需要善良做基因,这是对整体社会而言。而在国际上,当与豺狼为伍时,才能只有猎枪。

(1)、黑(社会)黄(色情)绿(麻将)白(毒品)灰(腐败)青(拐卖人口)紫(诈骗),巳经在高压打击之下,但死灰复燃,始终难以绝迹,其社会危害之大,令人愤怒。

(2)、心恶学说:因为我们生出来之后,就会跟人家抢东西,认为有些东西是自己拥有的,看到别人东西就想要拥有,所以人性是恶的。

(3)、所以,我们劝女友不要对前男友的行为生起恨、怨、恼之心,这样真的很冤枉,为什么呢?男友心里起了恶法,染污了自己原本清净的容器,原本是值得怜悯之人,因为他自我染污必将自受其害,染污不了女友的如来藏,然鹅,女友却因此而生起了恨、怨、恼等随烦恼,也来染污自己的如来藏,不但身体生病,而又因为无智慧波及自己生起烦恼染污自己,真是好傻呀。

(4)、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为什么要法义辨正呢?为何那么计较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呢?其实就是因为无痴的这个善心所必须要具足的原因。如果有人对这个不在乎,那表示他对于无痴的善心不是很具足;

(5)、可是另一方面,荀子提供的论据同样是对的,是不可辩驳的。任何一个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打拼的人,都知道人心到底有多么险恶,都知道人的欲望能够有多么强烈,都知道人在为了利益、权力、美色的时候能够昧着良心做出多么坏的事来。

(6)、“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出自于孟子的思想。比如说,一个小孩落水了,路人都会见义勇为,积极营救这个小孩,而不管这是谁家的孩子。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每个人内心都有善念。

(7)、比如当我们想要去打麻将,而弃女友病榻前而不顾的时候,我们显然有对打麻将的贪爱,有无法分清孰轻孰重的愚痴,

(8)、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追逐的从来不是真理,而是真理带来的安全感,所以这个世界才会鸡汤横行,兜售各种劣质的“伪真理”。

(9)、陈老师:基督教的〝原罪〞其实跟佛教的〝因果〞说中的〝业力〞的论点的说法,其实是很像的,只是角度切入的方式不一样!个人相信五教同源(儒、释、道、耶、回),都是造物者打造世界定下的思想规则,只是不同悟道者从不同角度诠释而已,后来的信众及传法者又加上了太多个人观点形成目前各教派百家争鸣的乱象!

(10)、http://blog.sina.com.cn/jpchen01

(11)、其实,我们在讨论人性的善与恶的时候,不妨想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水德”。“水德”是变化多端的,它只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顺道而为。

(12)、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人性高于善恶,而善恶不过是“关系”的展现方式而已。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存在。

(13)、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些人无恶不作,吃人不吐骨头,只能用罪大恶极来形容。比如水浒传中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黑旋风李鬼,杀人不眨眼,再比如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杀。也还有伪善人,比恶人更恶。

(14)、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15)、譬如说,在《胜鬘经》里面有这段的经文这样说:(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生命的这八个识,其实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可是第七识末那,一般人就少有人知了;至于说第八识能够储存记忆,成为记忆所储存的处所,他到底是什么?就没有人知晓。胜鬘夫人就跟世尊说:众生有种种的烦恼,而且有烦恼来染著这个心;而且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著,就是说第八识心就称为自性清净心,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储存处;祂的本性是清净的,祂就像个容器,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记忆,从无始劫以来都容纳进去,绝对不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现在到未来无量世,乃至成佛之后无量无边的时劫,都可以储存所有的记忆;所以祂的体性是清净的,就像一个容器一样。祂是清净的容器,可是有烦恼、有烦恼染心,来放在这个容器里面,所以有自性清净心而有染,就是这个清净心竟然会有染著,是一般人难以了解的。就像一个清净的容器竟然里面放著脏东西,然后这两个又不能分离,因为这脏东西如果不放在这个容器里面,它没有地方放。因为我们烦恼的染污的脏东西,跟这个容器一定要一起;如果要把烦恼的脏东西离开这个容器,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除了这个容器之外,我们众生没有别的容器了。我们每个有情就只有这一个容器,每个人有一个自己这样的容器,而这个容器是清净的;可是我们七转识所运转的种种的心行,有善、有恶,这些善恶的心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这个容器里面和合成一个东西。清净的心要跟里面的脏东西分离,是分不开的,因为已经是和合在一起的,和合一起运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