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是什么精选76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1-01 04:30:39
导读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 1、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两个 (1)、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

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

1、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两个

(1)、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2)、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3)、如果你也想重新拜读一下鲁迅,十点君推荐鲁迅博物馆推出的这套《鲁迅文集》。不仅可以作为鲁迅代表,更是值得放在家中收藏、品读一辈子的。

(4)、生硬的拽下的青涩之果,你尝到的肯定不是甜蜜的滋味。

(5)、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

(6)、罗曼・罗兰只提到贝多芬音乐作品中被称为“杰作”的作品。我认为这不利于客观、整体评价贝多芬。罗曼・罗兰无视隐藏在“大批杰作”当中有很多“不成功”的作品。他只把自己认为是“杰作”的作品提出来论证,不好的不去发掘、论证,这样就很难看到贝多芬的整体、真实的形象。我认为那样就只是主观的贝多芬形象而已。 

(7)、书脊为欧式竹节装,上书口鎏金,长久保护。配备精美书盒(会员制专属版为特别设计书盒),内裱绒布,提供周全保护。

(8)、卢那察尔斯基称赞罗兰为:“和平主义教皇”。

(9)、罗曼·罗兰的作品也对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傅雷的少年经历及感染浪漫派文学,对他的情绪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但是,傅雷的这种情绪很快就被罗曼·罗兰转移。留法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傅雷读到了罗曼·罗兰写的一本小书《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由此可见,这本小书的产生,是作家受到贝多芬精神影响的结果。罗曼·罗兰当时的状况,与此时的傅雷颇为相似,故此,傅雷便如“神光烛照”,感动得“不禁嚎啕大哭”了。

(10)、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11)、是的,这位大神就是,在100年前,就把今天的我们看得透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山巨匠——鲁迅。

(12)、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个人谈一谈的时候,他来了,可是你们的谈话成了两条歪七扭八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你敷衍着,笑着,装做很投机的样子。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让你静下来,静下来啃噬那属于你自己的寂寞。《寂寞的日子》

(13)、罗曼·罗兰十分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意识。因为他认为个人意识是神灵在个人心中的显现。个人意识的崇高目标是对“爱”与“真”的无休止的追求。这就是罗兰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紧密结合的原由。正和他的人道主义不能和资产阶级统治势力,也就是说上层资产阶级伪善阴险的人道主义相提并论一样,他的个人主义也不能和市侩式的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相提并论。他的个人主义目的不在于个人享受,不论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他反对文学艺术上的唯美主义,认为那是一种供精神享受的奢侈品。罗曼·罗兰的个人主义强调依靠个人力量促进人类泛爱的实现,他的个人主义是他的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思想的组成部分。

(14)、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即是这后一种.他有力强,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真是哈姆莱特式的悲剧呀!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15)、有同行吐槽鲁迅太宠溺儿子,鲁迅也毫不客气地回怼:“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6)、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17)、原编者按:本文作者泷本裕造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贝多芬研究所所长,是日本西方音乐研究权威。他的文章与著作代表了日本西方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他的《伟大的贝多芬――一个普通的人》一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泷本裕造先生从20多岁开始,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从两个大人物的“粉丝”到独立研究他们,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18)、一个人不怕自讨苦吃的时候,才是爱情最强的时候。《约翰·克里斯朵夫》

(19)、“哥拉·泼泥翁,勃艮第的老好人,做人随便,肚皮臃肿,年纪不轻,已经五十足岁,但是背还没驼,牙齿还咬得动,眼睛不花,耳朵不聋,头发虽然已经花白,还是紧紧地栽在头皮上,密密丛丛。”许老的译笔,活灵活现地将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20)、王威廉: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想古典音乐真的那么好吗,就会找贝多芬的音乐去听,从此之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听古典音乐,在不同的情绪下听,一直听到20世纪古典音乐。我个人最喜欢的音乐家是俄国的音乐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因为他混合了俄国人那种独特的东正教的沉郁的氛围,跟我写作的东西气质比较吻合一些,我特别喜欢在写作的时候听音乐。

2、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是什么

(1)、第二个意思是,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对人类依然抱有一种信仰,他也觉得人类的文明是生生不息的,尽管经历了世界大战这样一种残酷和暴力,但他还是相信人类文明会流淌下去,他有这样一种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东西。

(2)、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对于鲁迅的语言,余华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3)、但是,以上的计划并没有实现,特别是1和3几乎全部放弃。因为,这么大的课题和众多的内容对于他从60岁开始着手计划,无疑是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再加上中途遇到自己有喜欢的其它研究课题等也会影响贝多芬研究工作的进行。 

(4)、By张欣(当代女作家,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得主,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5)、《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3部英雄传记;

(6)、   第一时间想到了傅雷,他翻译的罗曼罗兰作品最为出名。在四风五反时期又再次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花了三年时间已经译成)。再结合罗曼罗兰其他的作品,傅雷的选本当是有很大的深意的。(文化革命时期翻译巴尔扎克《幻灭》)。

(7)、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8)、在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与他人的妻子通奸的一段情节。这把贝多芬奉肆为上帝的罗曼・罗兰的崇拜者们都弄得很难堪。这就足以证明他把安东尼当成了贝多芬的“永远的恋人”。

(9)、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道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而且,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阶级之中,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个人身上,人道主义的表现也不免大同小异,各有千秋。罗曼·罗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他同时期的资产阶级官僚、政客、商人、资本家,以及为帝国主义效劳的文人、记者的伪善的人道主义,也有深刻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虽然从思想体系上说,他们的人道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范畴。

(10)、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约翰·克利斯朵夫》

(11)、即便是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作家,能像鲁迅一样,获得同行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

(12)、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对国民d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等等,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3)、罗曼・罗兰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短篇传记《贝多芬传》读者较为熟悉。《贝多芬传》能使人认真地思考人生,是一部非常有号召力的名作。 

(14)、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15)、英雄精神时期《英雄》(作品第55)至《热情》(作品57)1801―1806年;

(16)、它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初恋故事。罗曼·罗兰描写得特别诗意,说萨皮纳永远在克利斯朵夫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无论生命的洪流怎样的奔涌,不会把它的色彩冲淡。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失去萨皮纳之后变得特别叛逆,他对既定的音乐的一些原则都觉得特别不满,他开始抨击他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和灵魂,一个少年的觉醒往往就是从叛逆开始。所以宫廷的大官也开始不喜欢他了。在一场骚乱之中,他不小心把军官打死了,不得不跑到法国去。罗曼·罗兰通过第二卷把克利斯朵夫拉回到他所熟悉的法国了。

(17)、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他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对国民d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等等,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8)、罗曼罗兰的名言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19)、既适合当作礼物送人,自己做收藏摆放在书架也是十分养眼。

(20)、玩肥皂泡的孩子,总是贪恋肥皂泡的美丽,而甘愿忍受幻灭时的悲哀。

3、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

(1)、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2)、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心灵的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约翰·克利斯朵夫》

(4)、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约翰·克利斯朵夫》

(5)、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6)、全套6册包含:30篇小说,59篇散文自述,106首诗歌,323篇杂文,381封书信,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7)、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8)、有一些在推心置腹时所说的私房话,日后有被知己用来作为武器的危险。

(9)、献给全世界奋斗受苦,但必将战胜的自由灵魂。

(10)、罗兰在自己的剧本中,究竟宣传了什么理想,什么精神呢?罗兰所处的时代,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工人运动已经兴起,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欧洲上空游荡。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罗兰没有接受共产主义世界观。就这一点说,罗兰当时是落后于他的时代的。作为脱离现实斗争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真理的探索,必然导致一些超阶级的内容。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罗兰一心向往的,基本上就是人道主义、和平主义以及自由、公正、良心、意志、.信仰等等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所以罗兰在1898年写成的《群狼》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祖国还是公正。罗兰在1899年写成的《理性的胜利》中,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祖国还是自由,民族的利益还是超民族的理性的利益。罗兰在1902年写成的《总有一天》中,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祖国还是良心,应当服从自己的祖国,还是自己的良心。如此等等。罗兰认为自己总是站在失败者一边。

(11)、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使他一举成名。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

(12)、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13)、(2)《外国文学研究》罗曼·罗兰的主要作品和思想发展过程1984年03期,姜其煌

(14)、人在受到时间和说话的限制时,就不会说废话,而且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即便生命比其他人短促,但时间却延长了一倍。《约翰克利斯朵夫》

(15)、人们烦恼,迷惑,实因看的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16)、这本书是许渊冲先生1957年翻译的,许老在本书前言里写,“那时照君还在北京俄语学院四年级,读了《哥拉·泼泥翁》很感兴趣,就使《哥拉·泼泥翁》第五章中的蓓勒蒂和玛丽合二为一了。罗曼·罗兰夫人还送了我们一张他们夫妇的合影,这也是哥拉意想不到的‘书撮之合’吧。”

(17)、罗曼·罗兰从创造或创造者的角度来言说音乐的,他真正关心的不是音乐作品的外在形式,不是音乐在听众那里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是在音乐家心中促成音乐来临的创造性力,关心的是音乐从虚无中诞生的过程。罗曼·罗兰的音乐家传记和音乐小说比其他音乐小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纠缠于各种浪漫传奇故事,而是在作品中展示音乐创造的秘密。《约翰·克利斯多夫》说的是发生在音乐家灵魂之中的故事。约翰·克利斯多夫从每一次的经历中吸取音乐的灵感,从无数的欢乐和痛苦中痛饮音乐的美酒,逐渐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化为一阂宏伟的交响乐。如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直接地通向上帝,约翰·克利斯多夫作为最有人性者和创造的化身也被塑造为尘世的上帝。在约翰·克利斯多夫身上,罗曼·罗兰完成了对音乐的最高愈义的现象学还原。

(18)、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19)、《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20)、作家余华则分享过这样一件事,自己上学时因为厌恶学校里对于鲁迅的刻板教学,一直不怎么读他的作品,但几十岁后,当他重新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认真阅读时,他惊呆了:

4、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是有长河小说之称

(1)、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 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

(2)、乔治.桑说过:“有些不幸的天才缺乏表现力,正如那个口吃的大人物姚弗洛哀.圣伊兰尔所说的,他们把深思默想得来的秘密带到了坟墓里去。"《约翰·克利斯朵夫》

(3)、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利斯朵夫》

(4)、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5)、(1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文学相册).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10-12)

(6)、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名人传》

(7)、一个懂了爱情的人,看不见爱人的真面目。《约翰·克利斯朵夫》

(8)、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9)、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10)、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的名言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不是我要关心政治,而是政治总在关心我。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11)、爱人类的这个观念深深地震撼了罗曼·罗兰,所以他在写《巨人传》的过程中就萌生了要写一部伟大的小说的念头,一个形象在他脑海里诞生了,那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简单地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音乐家,这本小说就写了这个音乐家从他出生、成长,最终到他的死亡,这本书写得特别恢宏,有10卷,分了四个部分。

(12)、《托尔斯泰传》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著,讲述了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普雷塞出生。

(13)、王威廉:结尾从现实层面来讲,显然写的是一种死亡弥留的状态,一个人弥留之际,他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过去,当然肯定是象征性的,象征了人类生命一种生生不息。

(14)、即使剧本失败,罗兰仍旧继续创作。不过他改变了创作形式,主要是写作他的《名人传》,所谓《名人传》,直译就是英雄传。在罗兰心目中,什么人是真正的英雄呢。罗兰说:“我所说的英雄,不是指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而取得胜利的人。我所说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所以罗兰要歌颂的英雄,不是凯撒,不是拿破仑,而是贝多芬、米盖朗琪罗、托尔斯泰。那么罗兰写《名人传》的主旨是什么呢?罗兰在《贝多芬传》中说:“周围的空气是窒息的。老旧的欧洲在沉重而汗浊的气氛中呻吟。缺乏宏伟业绩的物质主义压抑着思想,世界在斤斤计较和卖身投靠的利己主义中毁灭。世界已奄奄一息。要打开窗子。要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要呼吸英雄们的精神。”就是说,罗兰要用英雄们的伟大精神,来改造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的利己打算,用高尚的德操来拯救欧洲的堕落。

(15)、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16)、   将来,有一天,在多少世纪的终极,......如果我们尘世的事迹还能保存于人类记忆中的话......会有一天,那些生存的人们,对于这个消逝的种族,会倚凭在他们堕落的深渊旁边,好似但丁俯在地狱第八层的火坑之旁那样,充满着惊叹.厌恶与怜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