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人生感悟精选102句文案
曾国藩家书感悟最深的句子
1、曾国藩家书有感
(1)、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2)、 孙陈承
(3)、钱氏家族之所以代代人才辈出,与钱氏家族代代传承的《钱氏家训》是分不开的。《钱氏家训》是先祖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钱王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立下家规家训,经过子孙后代的补充和整理,编订了《钱氏家训》,内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个人篇主要着眼于个人修养,强调尊礼、自省,做一个身正心明的君子;家庭篇是关于整个家庭的管理观,主要是注重于规则,强调亲爱、守序、勤俭、忠厚;社会篇教育子孙为人处世,为社会应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心怀大爱,爱祖国;国家篇告诫子孙修身及兼济天下的道理。
(4)、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真正能达到做人处事至诚不伪,并非是一件简单的、轻而易举的事情。
(5)、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6)、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7)、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曾国藩家书》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4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曾经同时推崇一人,毛泽东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他的学生则评价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8)、父亲对儿子的书信中,时刻关心着他的练琴的技巧、练琴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当儿子的情绪跌入谷底时,鼓励他抬起头,不气馁,不屈服;当儿子被爱情所困惑,他告诉儿子把学术研究放在第把爱情放在第二;当儿子获得成就时,他为儿子的优秀而欢喜......
(9)、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时时攻击引起当时政界的普遍不满,于私,左宗棠与曾国藩八年不相往来,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国藩将湘军中最强劲旅刘松山的部队派出增援,粮饷及时保障,当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朝中大臣评价:“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谓西北第一人。”曾国藩补充道:“岂止西北第一人,当属全国第一人。”话传到左宗棠那儿,左宗棠听后既感动又惭愧,终于低下高傲的头,主动写信给曾国藩冰释前嫌:“…三十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10)、4月23日-24日,为解决开发区各中小学工程验收等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开发区各中小学校园安全水平,开发区应急救援大队、住建交通局、教体局三部门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就开发区各中小学工程验收工作,到各校开展现场勘察调研。
(11)、看到一位援鄂医务人员寄给家人的家书,会自然想到《曾国藩家书》,里面也是收录了曾国藩寄给家人的家书。从古到今,有真情的人们原来都一样啊——将想说的话写进信中,来表达对收信人的挚爱与挂念。
(12)、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13)、曾国藩有个姐姐,他在家中排第但俨然已经是一个"长兄"的样子了。他对家人们的关心都在一封封信中的细细叮嘱中体现了。他不厌其烦地对弟弟们交代着做人的道理,一遍遍说要“和睦友爱”,连弟弟与他产生分歧,他也是耐心开导,从自身找问题,曾国藩的弟弟们拥有他这样一个哥哥,真是太幸运了。
(14)、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__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__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15)、看似一个个小小的道理,简单,但想保持,也很不易。
(16)、立志像袁了凡居士一样,多积善,会善改,冲破命运,凭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闯出一片天地!
(17)、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以“尚拙”出名。他屡试未第,却毫不气馁,凭着一股倔劲终成大事。这是我从曾文正身上学习到的最令人佩服的一点——自强不息。
(18)、这封遗书只有寥寥150个字,但是一字一泪,感天动地。赵一曼虽然对儿子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但她用自己的牺牲告诉儿子怎样做一个中国人,我想这就是最伟大的教育。
(19)、现在我想告诉你,如今的我不一样,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对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啦,不再是从前那个什么也不懂,晚上怕黑的小女孩了。
(20)、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2、曾国藩家书人生感悟
(1)、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2)、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3)、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4)、 当你还在为找不到生活的真谛还在追求幸福时,不妨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像梭罗那样去寻找简单的快乐,你的人生会因为简单而快乐!
(5)、点评:这里曾国藩又引用朱子的话:“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无独有偶,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家书中也告诫儿子梁思成:
(6)、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__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7)、毛主席开天辟地,却也是个平凡的父亲,他也经常用家书与孩子沟通。他在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家书谆谆教诲道:“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这封家书,表达了伟人对孩子努力学习的要求。
(8)、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第21篇“致诸弟,学问总以有恒为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我的弟弟们:要想学好学问就必须要以恒为主。”在这段句子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就是“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恒之道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这段话的意思是: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但无论学什么都需要有恒心,这几年我做的还好,但却还是没有很习惯。写的就是曾国藩他自己说的他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这件事是一辈子的事,坚持去做是最重要的,他还十分谦虚的说:“我并没有做的很好。”我也要向他学习,坚持做一件事情不放弃。
(9)、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比赛后,记者要对冠军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冠军回答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10)、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11)、第“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1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把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展书中,细致地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3)、第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14)、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15)、“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16)、拜读《钱氏家训》个人篇章,其中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价”。意思是秉持谦恭的态度不能不严谨、不能不苛刻;面对财富不能穷奢极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往前走的道路中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自我反省,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17)、其为官。曾国藩认为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这两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让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这两字。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为官不是为一己谋私利,要磊落过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气定、神定、体定”。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过,就当"改去毫无吝惜之心"。为官要爱民。曾国藩每一天早晚两次正餐都和幕僚们一齐吃,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甚至街谈巷议。这与我们所说的密切联系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对我们今日仍有进取的借鉴意义。
(18)、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19)、点评:曾国藩在家书中引用朱子的名言:“悔字如春天,万物蕴藏积蓄的生机开始生发。吉字如夏天,万物藏盛已极。吝字如秋天,万物开始败落。凶字如冬天,万物开始凋谢。”悔改、悔过,像春天一样藏着无限生机。说的太好了。人生如果能时常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反省,时常悔改、悔过,那么他的人生也必然充满生机。
(20)、曾国藩在京拼搏多少年,他还是忘不了生他养他的那一方土地。身在京城,心却牵挂着老家的亲人。长辈的健康,兄弟的学业,左邻右舍的境况……一封家书,传递的是一份牵挂。“男等在家谨慎,望父母亲大人放心”是一声平安,“后有家信,望将蕙妹家事琐细详书”是一份关心,“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是对兄弟的教诲。打落牙往肚里咽的总督大人,漂泊时何以不想他深爱的家。也许,这就是家国情怀吧。
3、曾国藩家书感悟最深的句子是
(1)、想想现在的我们,老师、父母也是一刻不停地在强调一定要认真读书,但有多少人又有正确的学习观呢?现在的我们这一代,大多数立下的“志”,应该是我要成为影视明星、我要成为网红、我要成为会赚钱的大老板,或者我要在某款游戏中练到“王者”吧。大多数的“我们”希望能掌握的“识”应该是“技能位移”、“大招伤害九千九”吧。更别说对学习的“有恒”了。“恒”字左边是一个竖心旁,右边是一个“亘”,意思就是一日一日地坚持。大多数的“我们”,一日一日坚持的恐怕只有游戏吧。
(2)、“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3)、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4)、曾国藩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5)、记得有次傅雷在信中提及有件小事要和儿子谈:你写信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从事艺术人更应如此。傅雷特意附上一小方纸,比傅聪用的信封小一些,且字写得很宽绰又工整。是啊,无论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应该学会“随时随地都该学习”。
(6)、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7)、◆习近平推荐的书,你读过几本?>>>详情:习近平推荐的书,你读过几本?
(8)、品读一封封温暖的家书,犹如品一杯茶,喝下去淡淡的,暖暖的,回味却是清香无穷。散去的烟雾,提醒着我们时间流逝,珍惜当下;而家书里洋溢的浓。
(9)、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11)、曾国藩在这封写给弟弟的信中辨析了两种为学的方法。
(12)、《岛》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作品。克里特岛海岸以北爱琴海河畔,有一座孤岛—斯皮纳龙格岛,它曾在1903年--1957年间,被作为麻风病隔离区,与世隔绝。2001年7月当作者第一次登上小岛,写下了这本充满希望和重生的心路之旅,娓娓道来的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故事以岛上小村庄一家四口的命运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虽然荒岛是疫病隔离区,但字里行间我们真切地看到主人公玛丽亚被隔离后积极乐观的心态,尤为可贵的是在遇到真爱时她勇于敞开心扉,重获新生!生命的庄严跃然纸上,实属困境中的“指南针”!
(13)、《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曾国藩家书读后感9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14)、儒学之妖在于傍权为美,一个个软骨头教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愚昧的妖孽。时到如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学识大家,能够研究透自17世纪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动辄还以几千年所谓的文明自居,简直是愚昧至极。
(15)、初次读《朱子家训》时,并不觉得这是一本家训,认为与其说这是一本写给自己儿女的家信,不如说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一本教人成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典范。
(16)、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17)、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对父子对思维方式的讨论这一片段了。俞天白认为俞可的思维是一种极其单一的线性思维,觉得世上只有一条路,天地万物只有一种功能、一种色彩、一种结局。他对儿子进行了深刻的教育,但不管论人论事,都不强求,不妄断,他与儿子是友、是兄、是师、是父!
(18)、当下,病毒倾城,严重扰乱华夏龙心。然而,一批批有志之士先后涌现出来,他们同当年的曾国藩一样,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挑起时代的大梁,不断前进。他们毅然辞别家人,内心坚强;他们汗水浸透了防护服,继续前行;他们报国有志,心怀天下……他们许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他们写下“精忠报国”的壮语。正如曾国藩当年为天下独自拼搏官场,虽已被尊为“圣贤”,仍刻苦修身,凭己之力,力挽狂澜,使大清在历史云图上多存活了几十年。这正应了一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19)、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20)、他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有一个故事写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反复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就一直背诵此文。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且不说这则笑话的真实性,但文中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其以中等资质创伟世之功。
4、曾国藩家书感悟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1)、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2)、第“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3)、在生活上,往往是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
(4)、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做学问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我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得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5)、第二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曾国藩自己用的方法。自己的所学所得,全靠“悟境”得来,也不去管什么猛火还是慢火。一个“悟”字,带些神秘色彩。在这里,曾国藩没有具体去解释该怎么悟。
(6)、学生回答预设2:主要讲了一个父亲关爱儿子指导儿子生活学习的故事。
(7)、第一种是朱熹说的,像熬肉一样,先需用猛火炖,将肉煮的差不多了,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煨。就是先花大力气大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然后保持这种进学的节奏,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提高。
(8)、今天的微课主要是认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能区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试着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练习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9)、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10)、郑板桥,著名书画家。他一生品德高尚,所作的书、画不计其数。他晚年用心写下《郑板桥家书》以示后人,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启发。
(11)、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三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作为父亲,他不单从一个儿女应守的本分这一角度写下家书,他更以孩子作为一个国人或是未来可能成为一位官员或父母的角度写下家书,注重大局,不拘小节。作者也不求自己的儿女做多大的官,有多大名气,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要为人正直、善良,做到“正身、存志、厉行”,不留遗憾就好。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12)、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去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欢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的窗台上,你依然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耀在济贫院的窗台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户上一样耀眼夺目”。这些句子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你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曾经有同学跟我谈心时说过“曾经我以为我工作挣钱了会感到比读书时幸福,可如今却丝毫没有感觉出来”。其实,金钱和幸福并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3)、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14)、曾文正公是清朝的第一中兴名臣,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楷模,其传世家书共三百余封,是历代保存完整、流传甚广的至尊宝典。表面上看是聊着家庭琐事,但至始至终贯穿着“格物、致知、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主线。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辈,父母,兄弟,妻儿,亲戚的浓浓的挂念的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以及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性训诫,后被人奉为至宝的家庭教育读物。 此类作品,在以前也有,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西晋时期杜预的《家戒》,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内容都是全面而备详!意在“ 整齐门类,提点子孙”。是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子女后代的典范因而得以广泛流传。
(15)、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6)、我便用每日节省下的积少成多的早餐费,去买这些被淘汰的书。这些书虽然破旧,但内容却如当初,算是我的精神早餐了。
(17)、《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18)、而从结交益友这一点,又可发散出曾国藩的许多过人之处。
(19)、书中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艺术,就像罗曼罗兰所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的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人生与艺术,从一串串文字中无不流露出傅雷对儿子深沉而又无私的爱。这本书读一遍还不够。我要再次细细品味。
(20)、最近我看了《朱子家训》,全文真的可以说是言简意赅。文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宜未雨而绸缪”等句人人皆知,从小耳濡目染。文中那些为人的道理,处事的准则,助人的方法……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5、曾国藩家书个人感悟
(1)、曾国华向大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曾国藩得知温弟学习功课太多,如果学习课目太多、太杂,担心学不深,也学不精,难有真才实学。
(2)、在处事上,往往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很难真正做到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3)、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4)、教师:家书句句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担忧、担心、期望写在了一封封家书中,所以说家书是用爱写就的。
(5)、现在社会中不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生活自理能力堪忧,更无从谈起参与家务劳动。劳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也是考验我们的勤奋与上进,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还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要知道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背后有着无数人的付出与努力,美好生活的背后有着无数人的奉献与负重前行。
(6)、在这里,曾国藩论述了一个成事情的逻辑:关注在自己能控制的因素上,不要环顾左右。只关注在精进自己上,把自己的本事提高上来,那结果往往就会水到渠成。
(7)、有人在一线抗击疫情,有人在远方默默凝望。一纸“疫情家书”,写满医者仁心,细数牵挂之情!真挚的亲情愈久弥新,共击疫情,将大爱挥洒人间。
(8)、 感悟与真情是曾国藩家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中没有华丽的告白,朴实的话语讲述着自己毕生所得和心中温情。总结生存之道,即使伤痕累累还是告诉家人一切安好,曾国藩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家里可以少一点坎坷,多一丝安宁。
(9)、虽然赵一曼已经牺牲80多年,但是请不要忘记,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有过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整个国家所做出的牺牲,她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
(10)、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11)、如果轻易的使用它,一定会造成破坏,那么它是杀人的凶器。 如果把它深藏于怀,在关键时刻使用,那么它就是神兵利器。
(12)、将利益与他人共享,他人心存感激,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服从你了。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
(13)、当我们对育儿迷茫时,可以去找育儿相关的书籍阅读,也许就因为一个点,从而打开了我们的新世界。
(14)、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学生回答预设2:以前我觉得妈妈太唠叨,现在我发现她都是我们好,所以以后我也要多理解他们。
(1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当然,书中的道理有一些我们还未遇到,有一些可能是爸爸妈妈的口头禅,有些我们可能在其他书上看到过,还有些是老师在我们犯错时,给我讲的人生的道理。我感觉这许许多多的做人道理,都被这一页家训所包含了。
(17)、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如落。凶字如冬,万物初调。”
(18)、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梁启超的儿女个个成才,我想自然与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并不是一味顺从,也不是逼打责骂,而是与儿女们做朋友,想必这必定是极其难的。毕竟做父母能做到没有架子是不容易的,可他却做到了,我想这也是他自身文化修养深厚的体现吧!
(20)、现代人,读书不一定为“志”,有可能只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或只是一种装点门面。
(1)、我总是想,赵一曼为什么舍弃自己年幼的儿子,去危险的地方从事抗日斗争?后来我明白了,赵一曼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让和她儿子一样的那些孩子过得更好更幸福,才决定这么做的。
(2)、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千古流传至今,大概的意思是只有修养身心、管好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因此,在中国古代文言中,家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非常经典的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