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孟子简介及概要20字精选94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0-16 16:08:27
导读 孟子简介及概要 1、《孟子简介》 (1)、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作了主题演讲。他首先祝贺孟宪威院长心想事成,在短短不到2个月,不但自己快速扎根到湖南这片热土,还神速地创办了孟子...

孟子简介及概要

1、《孟子简介》

(1)、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作了主题演讲。他首先祝贺孟宪威院长心想事成,在短短不到2个月,不但自己快速扎根到湖南这片热土,还神速地创办了孟子书院。枕戈说:“当我走进孟子书院时,看到前面是孟圣人的像、孟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左边墙上挂着艾叶,右边墙上摆着各种典籍,整个房子古色古香,感觉到,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呀。”他称赞孟子书院是“他见过的最温馨最精致的书院”,这类书院可称作“家庭书院”,有着家的温馨。道不远人,道在人间,道在生活中,把书院建在社区,建在家庭里,也许这更符合杜钢建教授发起“百家书院”的初衷。而古代的书院也大多是读书和生活结合的空间。

(2)、在孔门中,对“学”是有不同的看法的。这大体上是因为学生性向资质各不相同所造成的。如子路即似不好学:

(3)、本文之所以讨论孟子与休谟在道德人性论方面的相似之处,却并非主要出于“认知正义”的动机,而是主要由于他们二人在道德人性的源头上体现出的哲学性相似(philosophicallycompelling)。本文要讨论的并非二人在伦理学方面的具体观点,而是为他们自身所认可的道德人性的心理、社会源头,并希望以本文的研究,为探讨道德人性论作出贡献。

(4)、[29]刘鄂培.孟子教育思想再论[J].教育评论,1996(24):

(5)、在休谟的语境中,他并未提及“孝”,而是多次谈到“家人之爱”。这是与孟子十分相似的地方。

(6)、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7)、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8)、《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9)、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陈明、秋风、林安梧、黄玉顺、伍继延、杜文忠、韩星、何真临、曾亦、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大同思想网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学网站之一。

(10)、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与孔子并称孔孟。

(11)、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

(12)、这部分要讨论孟子与休谟的道德人性的认知源头,人们如何通过认知,扩展其“恻隐之心”的范围。除此之外,这部分还要说明,将集中注意力于他人意图的能力何以值得培养,并最终如何获致人类德性。

(13)、以译者对孟子思想的有限了解,本文作者对于“思”这一概念在孟子学说中的地位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而且基于“思”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孟子思想具有某种“理性主义”特征这一暗含的结论,也令人费解。

(14)、(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15)、当时各诸侯互争雄长,对知名学者十分礼遇。孟子曾周游齐、魏等大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这些国君所求的是富国强兵之策,因此受重用的是像商鞅、吴起、孙膑、田忌之类的兵法家与纵横家。至于孟子,则依然谨守尧舜爱民之教与孔子修己安人的理想,反对战争与苛政,以致难以说服大国君臣。他年老时回归家乡邹国,与学生一起编订自己的著作《孟子》,传诸后世。

(16)、作者简介: 吴信英,南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冯友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7)、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18)、“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脍炙人口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孟子学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2],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孟子从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中收获了令教育者无比自豪和欣慰的“育英才之乐”,这种乐教的师者精神激励无数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不仅如此,在中国教育史上,孟子继承并丰富了孔子自殷周两代以来所继承和开创的儒家德育思想,他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自我等全方位教育,留下大量千古传颂的德育思想遗产,被后世赞称为“亚圣”,其思想魅力超越时代,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对当下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19)、[25]徐人忠.孟子对教育理论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6(03):80-

(20)、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2、孟子简介及概要20字

(1)、《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2)、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3)、作者引用金明锡(KimMyeong-soek)的话说,“恻隐之心”不是情感的散布,从而使其他人感受到孺子的危险,而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其他人“为了”孺子考虑而如此行动。孟子正是要用这个例子说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在金明锡看来,孟子实际上将“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交替使用,这是在说人心不可能对他人的痛苦遭遇无动于衷。这进一步说明了,正是与孺子类似的和“为了”孺子的情感相结合,激励人们按照“仁”的要求行事。在此基础上,金明锡对“恻隐之心”这一概念提出了五点总结,作者将其作为这部分的结论:

(4)、推荐|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5)、孟子书院位于天心区新姚北路申奥美域小区,是杜钢建教授定义的典型的社区书院。首先,张和刚主持了书院的祠堂献祭典礼,并主持了成立仪式,宣读了百家书院发起人杜钢建教授的贺词。与会者相继发表了自己对“亚圣”孟子的思想理解,气氛轻松而活跃。

(6)、不过本文作者认为,休谟关于人类德性的心理源头的解释有些模棱两可。有时,他指的是同情原理提供了情感动机的激励,导致人们按照仁慈的要求行事;但有时,他又将仁慈行事的动机归因于人性原理(可参见他的《人性论》ATreatiesofHumanNature)。而在《道德原理研究》(An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ofMorals)中,休谟再次确认说,人性原理是仁慈行事动机的主要源头。

(7)、尽管并未正面提及,但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休谟肯定也认可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不幸遭遇上面,从而扩展他们关心的范围。也就是从对家庭成员的偏倚性,一直扩展到对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的关注。

(8)、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9)、但孔子讲的学不止于此,这也需要注意。如孔子讲的学诗、学礼,其中学诗固是学文,学礼就既是学礼之文献,又包含着对礼的实践了解,而学道就包括学习道德的意思了,在这方面孔子确有广泛的学习观念。

(10)、仔细体味《论语》中以上三段话,我们就可知,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全书之首,应非偶然。因为孔子对“学”、对“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

(11)、我们也就知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一段话中的“志于学”的意义亦非普通,“志于学”亦即“好学”之志,所以“学”与“好学”既是孔子思想的发生学上的历史起点,也是他的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础。

(12)、第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他自述自己平生的夙愿,就是学孔子,实现以道德仁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面对当时“圣王不作”、“邪说诬民”、“人将相食”的战乱局面,他挺身而出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在生命与正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有“舍身而取义”的抉择,这些闪光的思想,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13)、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没有本科的先秦儒学课程,2004年前后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本科学生的断代哲学选修课。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过一次本科生的“先秦儒学”课程,讲课时用的就是这份在香港的讲稿。由于北大的“先秦儒学”课是每周两学时的课,讲到孟子的一半即告结束。当时选课听讲的赵金刚作了课堂笔记,后来有一次他问我,老师在北大讲的课,一般很快就会出新书,可是“先秦儒学”讲的内容,为何好久都不见出书?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过。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觉得此稿不是学术专著,只是讲义,故未予重视。再一个主要原因是,讲稿是手写的,字迹尚属潦草,除了我自己外,打字员大概不会认得,而我又总是忙于新的研究,没有时间和心情自己重新电脑录入,所以也就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此讲稿付印。

(14)、下学而上达,说明好学之学经过一个过程后可以达到“上达”,上达是经由下学而达到的对天命的理解,也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统一原理的把握。

(15)、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也就是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一书,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述孟子言行,以及孟子与门弟子和相关人互问互答的书。在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与《荀子》一书地位相当。到了唐代,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书的地位随之而大幅提升。到了宋代,程颖、程颐极力表彰《孟子》,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之后,《孟子》就由子部被提升为经部的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典籍和科举考试必读经书。

(16)、直到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先生提起,他认为出版这个讲稿还是有必要的,并说三联可以帮忙解决打字的问题,要我大可不必操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2016年春天我就把这部手写的讲稿交给了三联书店。说实话,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了这部手稿到底有多么潦草,最近在校对打印稿时重看手稿,才意识到辨认这部字迹潦草的讲稿是多么不易!所以,这部讲稿的出版,我必须感谢三联书店的几位老朋友特别是他们特邀的编辑易爱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辨认和整理编辑,此书的问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17)、孟子的“五伦”具有“双向性”,这种“双向性”指的是五伦关系中双方对应的责任以及互敬互爱的和谐,绝不是单方面无原则地付出,更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五伦”教化思想与汉代董仲舒鼓吹霸道而标榜的等级烙印深厚的“三纲五常”是需要甄别对待的。“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的等级名分是汉儒董仲舒为维护汉武帝霸权政治而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改造。孟子的“五伦”则是人类自然情感的表达,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悌美德。近年来,全国兴起重视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良好风气,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人伦道德教化思想为主旨内容,为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殷实的伦理学基础。

(18)、怎样处理休谟在《人性论》与《道德原理研究》中表现出的不连贯呢?作者说,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接受两个阐释学前提:理解休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认为这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个人可以区分的;并且为了比较孟子与休谟的观点,本文认可休谟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具有内在连贯性。

(19)、“心”在古人的观念中是思维与感觉合一的器官,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互渗律”思维。[15]“心之官则思”,心不仅是感觉器官,而且因这种“感”而具有“知”的能力。“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16]心所感知的对象并非是口腹之欲,而是“悦理义”。但这种认识万物的能力不是直接的,而是凭借耳目口腹等官能。耳目经常被复杂的、相互牵连的外界事物所蒙蔽,而湮没了心的本性,所以心就要有所作为,发挥它能“思”和“悦理义”的督导作用。孟子德育思想的独特之处也在于,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认为道德修养教育要直接指向内心,受教育的目的是“存心”[17]。培养并扩充它,才能“求其放心”,即“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8]。欲将可能丢失的天赋秉性仁、义、礼、智善性找回来,要不断地“反动其心”“求放心”,使道德自为,实践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20)、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孟子简介及概要100字

(1)、《孟子》的文学价值在后世逐渐被发掘,汉代司马迁对它备极推崇,唐代古文家韩愈曾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因此“韩文出于孟子”,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孟荀以畅其文”。苏洵平生尤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著有《苏批孟子》一书行世。王安石曾注《孟子》,为文亦学之。南宋以后,《孟子》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是学子必读而科举必考的官方教材,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除唐宋八大古文家外,清代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古文家,在思想方面也受到了《孟子》的深刻影响,在文章艺术方面也有程度不同的借鉴。 

(2)、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5]所谓“实”,就是最切近的、主要的内容。体现宗法人伦关系的“五伦”观念广泛根植于人心,实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家庭伦理关系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6]孟子主张仁、义、礼、智四德,是继承子思“五行”[7]学说发展而来的。儒家认为,是否具有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且“人皆可以为尧舜”[8]。仁爱思想源自人心之善端,这种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9]与四德相对应的,即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善端的萌芽生长,仁、义、礼、智等道德修养才成为可能。

(3)、第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认为政权的得失系于民心的向背,民众是国家中地位最尊贵者,而争取民心的关键,在于施行仁政,为民兴利除弊。他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主张分配土地给人民耕作,并且少征赋税,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施以教化,使民众懂得孝悌忠信,这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孟子强调,政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君王和大臣必须以身作则,担负起保民、教民的职责,与民同好乐。对于不合为君之道的国君,可以“征诛”、“变置”。这些主张,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

(4)、首先,他有丰富的学识。在面对君主询问时,可以立即引述《书经》与《诗经》的相关语句,借古人智慧来开导国君,使他们愿意聆听,可以取法乎上。

(5)、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

(6)、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没有本科的先秦儒学课程,2004年前后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本科学生的断代哲学选修课。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过一次本科生的“先秦儒学”课程,讲课时用的就是这份在香港的讲稿。由于北大的“先秦儒学”课是每周两学时的课,讲到孟子的一半即告结束。当时选课听讲的赵金刚作了课堂笔记,后来有一次他问我,老师在北大讲的课,一般很快就会出新书,可是“先秦儒学”讲的内容,为何好久都不见出书?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过。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觉得此稿不是学术专著,只是讲义,故未予重视。再一个主要原因是,讲稿是手写的,字迹尚属潦草,除了我自己外,打字员大概不会认得,而我又总是忙于新的研究,没有时间和心情自己重新电脑录入,所以也就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此讲稿付印。

(7)、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8)、由于对象是本科学生,学时也不太多,所以本稿所讲的“先秦儒学”还是比较粗略的。不过,就1999—2000年当时的状况而言,此稿中所讲,比起内地大学哲学系本科的同类课程,在一些方面还是较深入一些,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对孔子思想中“好学”的理解和关注,后来我曾以此稿为基础写出论文加以讨论;又如孔子部分较多考虑到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后来我也曾以此稿为基础专门著文论述。其中对于荀子的讲法也为我后来做荀子的研究准备了基础。尤其是,这门课程已列入了1998年刚刚问世的《郭店楚墓竹简》的相关内容。所以,虽然此课是本科教学,但讲授这门课程,对加深我自己有关先秦儒学的理解和思考,也是有益的。因此我不避浅陋,把这部讲稿呈给学习先秦儒学的读者,盼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9)、孔文子是卫臣孔圉,孔子说孔圉所以被称“文子”,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好学不仅是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在“问”“闻”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当然,当世好学者并非颜回一人,孔子自己就是好学之士,孔门之外,孔文子亦被孔子视为好学者。

(10)、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11)、(福利)1毛钱畅听30余所院校文学各专业在读研究生学长学姐考研直播课!

(12)、这是一个“士”的形象,这里的“好学”指忠信敬义而言。

(13)、历来的解释是:子路举荐子羔为季氏做费宰,孔子认为:“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见朱注,第129页)故子路辩解说:主政治民也是学,何必读书才是学呢?孔子说:我不搭理为自己的谬论辩解的人。

(14)、如何从“恻隐之心”出发,实现“仁”的要求呢?孟子提到“扩充”的重要性,“扩充”同时包括了自然生长与有意引导两方面。有意引导的重要性可以从儒墨两家的辩论中体现。

(15)、孟院长表示,他将左手大力弘扬孟子的思想,完善孟子书院的架构,通过读书会、分享会的形式来传播孟子的思想,右手通过孟子书院来弘扬中国传统艾灸文化,特别是孔孟姓氏的后人来孟子书院学习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技能,一律免学费。

(16)、枕戈同时分享了他对新儒学和世界新文明史观的见解。他认为现在的大陆新儒学正处于儒学发展的第三期:第一期是孔孟原始儒学到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第二期儒学是从周敦颐发端的宋明新儒学,湖南人和湖湘学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三期儒学从民国时代开始,到今天的大陆新儒学,已经蔚为大观,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南人仍旧发挥着某种引擎的作用。尤其是以大同思想网为平台建构的历史儒学,一种新的“大一统”的世界文明史观,可能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

(17)、第他有个人创见。谈到修养方法时,他畅述自己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即是要持守“直”(真诚),并配合“义”(正当性)与“道”(共同规范),长此以往,则此气由内而生,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入而不自得。谈到快乐时,他宣称有三种快乐是超越帝王之乐的,亦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样的快乐值得我们深思其理。同时,只要做到真诚,则将享受莫大的快乐,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18)、JeremiahCareya,锡耶纳学院哲学系 

(19)、孟子说:“亲亲,仁也。”[10]仁作为人的最基本规定,首要的就是亲亲,这只是仁的基本层次。除此之外,仁还有向外推的不同层次,孟子最经典的表述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1]仁的三个层次是亲亲、仁民、爱物,即对亲人要亲,对民众要仁,对万物要爱。孟子分别以孝悌的“亲亲”、民本的“仁政”、爱护自然万物的“牛山之美”[12]等思想诠释仁的这三个递进层次。这种将爱心由血亲之爱外推至由他人所组成的社会,再扩大到宇宙万物的理路,既遵从人类最基本的自然情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道德需求,又实现人类社会的“大同”理想和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具有极大的普世价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3],孟子的“明人伦”接续“大学之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向外延伸。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要勇于担当维护人类社会和自然宇宙和谐共生的大任。这与人道主义、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是一致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大局观和担当意识非常重要,是当前教育必须重点强调的。

(20)、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4、孟子简介及概要200字

(1)、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扩展资料:《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2)、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3)、孟子主要发挥了“仁”的狭义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他所说的四种互不相同的基本德性之中:仁、义、礼、智。在孟子看来,“仁”显然只是四种基本德性之不过似乎仍是其他德性存在的条件,从而在理论上处于优先地位。在孟子这里,狭义的“仁”主要基于“同情心”,也就是面对他人的不幸遭遇而内心受到触动。这种“仁”作为四种基本德性之根源于人的基本情感倾向,是人之天性的体现。

(4)、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5)、[14]梁涛.郭店竹简与子思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4-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7)、张和刚说:“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孟子思想的影响。孟亚圣教导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这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正值杜钢建老师发起的‘百家书院’如火如荼发展之际,由孟子的后人孟献威先生在湖南创办孟子书院,弘扬孟子精神,可谓恰逢其时,恰逢其人。”

(8)、ISBN: 9787108059734定价:00元

(9)、1999年至2000年,我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书一年。本书是我在1999—2000学年的春季学期在中文大学哲学系开课的讲稿。该课程的名称为“先秦儒学”,对象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学生。香港的学期比内地略短,一般每学期13周,我依据课程的要求,拟定了课程的大纲,边写讲稿边讲课。于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叠先秦儒学的讲稿。我讲这门课程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中间插入《礼记》的数篇(郭店楚简的部分也是作为与《礼记》同类的文献来讲述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是有些原来拟定的内容如《乐记》并没有讲到。另外,该课程第一周所讲,是“儒家思想的根源”,讲授内容主要利用我的同名著作,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新写讲义。虽然如此,先秦儒学的基本面貌在本稿中还是大体呈现出来了。

(10)、总得来说,孟子与休谟都意识到,“仁”或者说人性,是基于人内在的道德心理特征而产生的。孟子称其为“恻隐之心”,而休谟称其为“人性原理”与“同情原理”。无论语言表述上有何差别,道德人性的心理内涵,归根结底就是说,人们有能力与他人共情。

(11)、[1][2][3][4][5][8][9][10][11][12][13][16][17][18][19][20][21][22][24][26][27][2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3223303330332322331232

(12)、不过休谟也意识到,尽管同情原理是仁慈行事的动机,但这项原理也可能会失效。因为仁慈的动机源于任何强烈的“同情感”,而较弱的“同情感”却可能滋生仇恨、蔑视等情感动机。这就意味着,同情感的程度不同,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同。而且,仁慈行事的动机并非都来自强烈的同情感,特别是某人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而产生的仁慈行事的动机,仅诉诸同情定律是不足够的。这就提出了另一个原理,即“人性原理”。同情原理与人性原理相结合,可以解释人们与他人共情,并为了他人考虑的原因。而且正如前文所说,人性原理也有助于解释人们何以发展出人类美德。

(13)、自然,“好学”并非独立自足的,我们也可以提出好学不好仁,其弊如何,好学不好信,其弊如何,等等。但是的确,如果没有“好学”,只有好仁好智,孔子就不成其为孔子,孔子留给后世的形象中“好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侧面,这在唐代以前的儒学中是不曾有过疑问的。而“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塑造并非可以独归孔子,而是和后世儒家传统的形成及各种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也密切相关。

(14)、1)人皆有同情原理,并以此与他人共情,从而在情感上亲近社会;

(15)、《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16)、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17)、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18)、学要博学,博学的对象是文,即文献典籍,子路的辩解“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也证明孔子所讲的学,多是指读书学文而言。

(19)、孟子的“易子而教”思想也是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设立学校,进行全民教育。

(20)、接着作者比较说,休谟所说的秩序良好的“家庭—社会”,正体现出许多与儒家相似的美德,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方面。休谟认为,父母要负担起自然之爱所要求的照拂子女的责任,而子女应当对父母报以感激,表现出虔诚的依恋和顺从的关心。总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家庭—社会中,每位成员都应当表现出符合仁慈(benevolence)的举动。倘若父母未能表现出自然之爱,那才是不正常的。

5、《孟子》简介资料大全

(1)、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如果仅是因为孔子好学,就认为孔子只是了解经验知识的多样性而已,则为孔子所反对,孔子肯定地表示,他既是多学而识者,又通过下学而上达,能达到一以贯之。

(3)、贤贤易色是重贤轻色。孝悌忠信都是伦理德性,能孝悌忠信当然很好,在一个较低或较松的意义上也可说能孝悌忠信即已好学了。正如后来王阳明说,能行孝行悌即知孝知悌。但就孔子只许颜回为好学,以好仁、好信与好学相对,可知严格或全面说来,能孝悌忠信还是与好学不相同的,子夏毕竟不是孔子。

(4)、第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弘扬者。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建立起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观,而他自己就是这个道统的继承人。他以性善论为中心,开拓出包括涵养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儒家道德哲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孟子在发扬和发展儒学方面功不可没,故而后世奉之为“亚圣”。

(5)、2休谟的同情原理(principlesofsympathy)与人性原理(principlesofhumanity)

(6)、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7)、综合以上两点来说,孟子的道德人性的认知源头,似乎不应简单地与休谟并列,相反,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应当置于孟子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前提下来理解。正因为孟子的学说具有强烈的“伦理本体”色彩,而伦理的本体又来自人内在固有的“四端”,所以在孟子看来,根本的认识方法就是“求放心”,根本的实践方法就是推其“不忍之心”。这两方面的过程在《尽心上》篇中被总结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或者用张灏的话说,“仁”的实现过程分两个方面,前者被称为“忠”,忠即为尽己之心;后者被称为“恕”,恕即为推己及人。

(8)、[15]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

(9)、《论语》记载孔门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时时知道自己所缺少的,同时又不忘已经学得的,这是好学的表现。

(10)、孙子,名武,字长卿,中国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11)、datongsixiangwang@1com

(12)、综上论述,孟子丰富的教育思想是其一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现实意义极大。在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德育是首任。他所孜孜以求的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无疑给当下趋于功利的现代教育提供极大借鉴。孟子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儒家一以贯之的“明人伦”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其基本要义,这点也为法家和墨家等所认同。孟子接续子思的“仁”学,开创了“存心”“反动其心”“养心”等心性学方法。他的这一心性道德修养论,是儒家思孟学派修养论的特殊贡献。孟子德育思想所开创的大丈夫气概、养浩然之正气,还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的挫折磨练,造就了中国千千万万前仆后继的英雄豪杰、古道热肠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支撑起中国的脊梁[29],引导人们为真正实现“仁民而爱物”的“大同”理想而奋力前行。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返本开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

(13)、此外,孟子还主张弟子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孟子辩证地看待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把环境对人性的深层影响运用到教育上,肯定逆境对人的成长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孟子认为,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可以增强忧患意识,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是成才的必修课。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7]。这可能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的经典总结。孟子善于以史为鉴,借圣人虞舜发迹于畎亩之中,殷相傅说被提举于版筑之职等事例说明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在困苦患难中经受长期的磨练,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练就成才的素质。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8],只有在逆境中不气馁、不妥协,迎难而上,进而变苦境为成才的“炼炉”的人,才能肩负重任继往开来。

(14)、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后世把他的学说与孔子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这里摘其要者,概述以下几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