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精选86句文案
道德经原文老版
1、道德经原文 老版
(1)、道生之(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德畜之(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物形之(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势成之(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以万物(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莫不尊道而贵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道之尊(大道被尊崇),德之贵(大德被器重),夫莫之命(不是听谁的命令),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规律)。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德畜之(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长之育之(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亭之毒之(道丰满万物德成熟万物),养之覆之(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2)、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3)、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4)、营魄抱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5)、不知足,当然就欲得了。得则有为失道,所以,老子说“咎莫大于欲得”。
(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8)、上士闻道(上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勤而行之(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中士闻道(中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下士闻道(下士闻听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记载):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进道若退(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 广德若不足(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 建德若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大方无隅(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 大音希声(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 大象无形(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 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 善贷且成(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9)、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0)、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12)、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o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13)、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yào)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sāng)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位(wèi)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5)、 道德经如果只是一本单传,无论传抄多少年,都是版本年代早者接近原本。而目前发现的《道德经》,不是一本单传,而是传三本乃至更多。这时候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用发现版本的年代早晚来断定,会出现差错,是不科学的。所以,只能根据内容断定哪个版本更合理。
(16)、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7)、(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注:事物,在稳定状态好掌握,在还未萌芽时容易引导。在脆弱时易判灭,在微弱时易散。在未发生时做准备,在没有混乱时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种子生长成。九层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尘埃累积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从一小步开始。
(18)、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19)、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免miǎn)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道德经原文
(1)、抛弃那些再三标榜的仁啊义呀,别让它干扰人们的正常行为,人民就会恢复有孝有慈的道德风范。
(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3)、可见,后人把昆成改作混成是错误的。帛书本的昆成,才是正本。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6)、通行本第四十八章“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本,河上公本,文字排列皆是如此。楚简本,则在两个无为之间加入一个也字。到底哪个是原本呢?
(7)、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 视之而弗fu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聞,名之曰希。名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jiao,其下不昧mei,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9)、 而楚简本改成“绝智弃便(辩)”,声字改作辩字。在修改者看来,“声”不取通假之“圣”字涵义,而取其“言语”含义,“辩”字由此而来。知字改作智字,是不解本章和第十七章的“大上下知有之”乃是一气呵成而造成的。“民利百负”,帛书甲本是这四个字。乙本改成倍字,通行本改成倍字,楚简本也有人考证为倍字,这是不解负字深刻含义所致。细细想来,老子在负和倍字间只能选择负字,才和自己“无为不争”、“守弱不强”主张保持一致;才和修行中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保持一致。
(1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2)、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
(13)、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14)、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矣。
(1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6)、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17)、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8)、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19)、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五 章
(2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
3、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毒虫不螯(毒虫不会螯他),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扑他),攫鸟不搏(禽鸟不会抓他)。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勃起),精之至(这是精气充足所至)。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号哭但不会造成嗓音沙哑),和之至(这是和气充足所至)。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益生曰祥(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心使气曰强(有心硬要达到目的可以说是逞强)。物壮则老(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谓之不道(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不道早已(不合规律的事不能长久)。
(3)、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5)、。不召而自来。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yà)其所生。夫唯不厌(yà),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现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孩。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10)、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13)、又通有,虫通同,有状同成。这是后来的修道高手,还没有达到老子高度,对通行本有物混成这一错误修改,又进行自以为是的修正。有状同成,有状二字,源于有物。修改者清楚物从道生,道不是物,称道为物或称道为不确定的某物,都是不合适的。有物之先是有象,称有象也不合适,因为有象也是道生的。象之先还有什么?道德经中,老子自己曾说: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注意,这里,状字便在象字先。据此,修改者,把状字理解成道字,故而把有物改作有状。混成,修改者解作同,因为混字容易使人误解成混沌,修改者还没有达到空的境界,当然理解不了混字含义。而同字,则容易理解,所以,修改者把混字改作同字。至此,通行本有物混成四字,修改者重新认定是有道同成。道,是万物大同。这样说,从修道角度而言有其合理处;从世俗角度而言也合理。修改者当然自以为是。
(14)、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1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fèi),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谷gǔ)。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舆(yù)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1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阛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17)、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溶。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18)、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四 章
(19)、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八 章
(20)、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无名之朴。鎮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4、道德经原文下载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5)、 通行本是自己的己字。单独拿出这句话,己字是通达的。但帛书乙本的已字,令我们看到了圣人本义。已,乃止。通篇而言,已字是正确的,是老子一贯语气。圣人无积,如何做到?那就是通过为人和予人做到,也即维护他人,给予他人,如此而行,有便归无,多便归少,此即最初意义上的无为。如此无为,才能最终得道。而己字,显然是歪曲了圣人本义,是没有修行者自以为是的修改。圣人,不可能引导我们缠陷于有,而是一定要引导我们止有的。修道者,哪个不懂这个道理呢。
(6)、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7)、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8)、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9)、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營觀,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10)、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
(11)、知不知,尚矣。不知之,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2)、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13)、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14)、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15)、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16)、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17)、(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跟他争。
(18)、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19)、从修行角度看,帛书甲本才堪称目前发现的最接近正本之版本;其次是乙本。具体明证如下。
(20)、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为 天 下 式 。
5、道德经原文第一章
(1)、简本甲:绝智弃便,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又。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
(3)、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驰骋天下之至坚(驾御天下最坚毅)。 无有(无形有质的), 入于无间(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 无为之益(无为状态所带来的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4)、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5)、其不懂得道德经的修行层次已经达到绝顶高度。
(6)、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