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读懂卡夫卡精选108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1-01 04:31:39
导读 卡夫卡式的名言 1、卡夫卡 句子 (1)、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 (2)、我们看到,陀思妥耶夫...

卡夫卡式的名言

1、卡夫卡 句子

(1)、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

(2)、我们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运用心理分析时常常出尔反而,他引导我们对人物判断形成猜测、悬置的习惯——他抛下一个饵后迅速溜逃,在下一个场景,又呈现完全相反的判断引导,他很高明,不作论断,我们思索、跟踪,在人性的复杂迷宫的探索里得出无限趣味,为自身心理的丰富、狡诈与绚丽惊叹!

(3)、真正的爱情像美丽的花朵,它开放的地面越是贫瘠,看来越格外的悦眼。

(4)、纵使那样,也就是说纵使你的选择和努力注定徒劳无益,你也仍然绝对是你,不是你以外的什么。你正在作为你自己而向前迈进,毫无疑问,不必担心。

(5)、周希文在这里则表现得世俗得多,写作屡屡受挫败,既受出版商意见的干扰,更受欲望对象曾静的干扰。因为不够配合推销演练,曾甩头走开的时候,周在心里一个劲叫苦:“我可以买保险的!连我父母,他们也可以买保险的!”这种摇摆不定到了后来,很自然地扩张到写作领域。不难想象,父母都可以强行买保险,写作改动一下结尾又有何妨,只要能够给曾静穿高跟鞋。

(6)、(29):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弗朗茨·卡夫卡

(7)、童年创伤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童年创伤的存在。此后的每个阶段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化解这种创伤,让其不再影响生活,慢慢愈合。画家把自己的创伤埋在线条、色彩和美景中,音乐家把创伤融合在节奏、韵律和高低快慢之中,舞蹈家把创伤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而作家把童年创伤都通过文字表现出来。

(8)、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海边的卡夫卡》

(9)、    尼采主义者会认为,《变形记》中那个表现主义色彩浓厚的剧情乃是以十分现实主义的方式收场——暴力、伤害、剥削和破坏作为生命运作的基本方式,有先验合理性。格列高尔既然已经从人蜕变为一只对家人对社会都毫无用处的甲虫,自然要被家人驱逐、排挤乃至被饿死。同在卡夫卡笔下,与笨拙甲虫境况强烈对照的是《绝食表演者》中的那个绝食艺人,不难猜测叙述者透露的缅怀意味:“那个拥有绝食艺术家的伟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格列高尔虽变作甲虫,仍然秉持日常理性,积极进食,甚至比以往作为人时胃口更好。而绝食者却在刻意放逐物质,表现为权力意志的反面。

(10)、当车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站起来,舒展了一下她那年轻的身体,在他们看来,这恰恰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心愿的一种肯定。

(11)、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12)、我们都是失落的灵魂,没有一种拯救是纯洁完善的,重要的是,我们上路了。

(13)、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14)、人不应该恐惧死亡,他应恐惧的是从来未曾真正地活过。奥理略

(15)、“难道他斗争得不够吗?在他工作的时候,他便已经成为了失败者。这点他是知道的,他坦率地说:只要我停止工作,我就完了。那么他开始工作是个错误?几乎谈不上。”

(16)、(44):“不要失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失望这一点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时候,新的力量来临,给你以支柱,而这正表明你是活着的。”--卡夫卡《城堡》

(17)、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

(18)、疾病根本不是恶,而是警告信号,生活的助手。

(19)、这种认识的不定性会引起不少问题,我们从幽默故事《新来的律师》中就能看到。故事写于1917年1月,收录于标题很低调的故事集《乡村医生:小故事集》(1919)之中。

(20)、(34):“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不能在我们脑门上击一猛掌,让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卡夫卡

2、读懂卡夫卡

(1)、让·杰克·卢梭有个定义——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樊篱之时。堪称独具慧眼之见。的确,大凡文明是囿于樊篱的不自由的产物。当然,澳大利亚大陆的土著民族例外,他们一直把没有樊篱的文明维持到十七世纪。他们是本性上的自由人,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他们的人生的的确确处于四处游走的途中,游走是他们生存本身的深刻的隐喻。当英国人前来建造饲养家畜的围栏时,他们全然不能理解其意味什么,于是他们在未能理解这一原理的情况下被作为反社会的危险存在驱逐到荒郊野外去了。所以你也要尽量小心为好,田村卡夫卡君。归根结底,在这个世界上,是建造高而牢固的樊篱的人类有效地生存下来,如果否认这点,你势必被赶去荒野。

(2)、曾静则恰恰属于这类现代职业人,或叫“部门化的人”,我们看到她对上司——那个未曾在剧中露面的保险公司老板充满敬畏。她外表活泼,待人热情,但那只是精巧的伪装,并且是种种程式化的结果。马克斯·韦伯谈到现代职业人士的禁欲主义,认为此种禁欲主义与古代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成功和现世的资本主义精神取得联姻。“不是固穷,而是消除一切游手好闲,不再剥削、享用不劳而获的财富与收入,避免一切封建主义的夸富取乐;不是修道院里过的那种身如槁木、心似寒灰般的禁欲生活,而是谨慎的、受理性控制的生活……该禁欲主义有着明确、统一的目标,即严格约束行为,并使之有条不紊。”(《经济与社会:解释社会学纲要》)

(3)、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牛根生

(4)、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DD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说压力,我认为选择什么不做是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在这过程中受到的诱惑太多了,每一个新的概念都可以做很大的东西。在商业上的策略不是决定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黄明明

(6)、我希望我这样一本正经地做出要离开的样子,会引起你的注意。

(7)、和周希文在曾静面前的冒失相反,曾静对周的态度几乎调动了全部的理性与克制。从一开始给周拿快递,到给周送西瓜辣酱,乃至最后离别,曾都表现得举止得体,招人喜欢。但一旦遇到可能牵涉感情成分的事情时,她收拢得比谁都迅速,冷静得出人意表。

(8)、就像尼采可以质疑每一个权威乃至世上最大的那个权威,我们当然更能够质疑尼采。尼采式的慷慨豪情(或者说,建立在悲观主义唯意志论之上的乐观精神)并没有解决现代性疑难杂症,卡夫卡作为尼采的热情读者,在看待精神与肉体方面有颇为不同的洞察。

(9)、我生活在这个世上,仿佛确信会有来生,有点像我为了安慰自己没能去巴黎,就会想,下次争取去一趟。

(10)、理论上,有一种完美无疵的幸福可能存在:深信人内在的那种无可毁灭的成分,但并不锲而不舍的追求。

(11)、上帝,生活,真理这些只是同一件事实的不同名称我们时刻在体验它它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无法获得它的全貌。

(12)、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蹋下来都能够赚钱的事情。李嘉诚

(13)、有些时候不是满怀忧虑就是在勾勒模糊的希望,但忧虑和希望都导向同样的结论,那就是他得暂时保持低姿态,表现耐心和包容,帮助家人忍受他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大家所造成的不便。

(14)、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空等,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业向前推动。屠格涅夫

(15)、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察觉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彼此相称的。

(16)、如果说《变形记》里,人还只是披着甲虫的外衣,主要还是一个人的本性在述说,那么,在这篇《致科学院的报告》里,借用人猿这个介于人与动物之间的载体,卡夫卡故意掩于一条暧昧不明的中间界线,用全新的寓言方法,完成了一份对“人”与“人类社会”自身问题的具有“科学份量”的调查报告。

(17)、但是,事实证明,卡夫卡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多,却已经成为一代经典。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读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它们还为各派批评——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一直到后殖民主义——都提供了批评材料。这些作品明显可见的多方面功用证实了它们的伟大,其实经典之作就是在于从每一个新的角度看都能有新的发现。卡夫卡的作品如何塑造并提出读者所衷心关切的东西,将在下面几章里论述。但是,我的目标不是要给卡夫卡的作品“解码”,或者明白无误地说出他的作品所论何事。认识卡夫卡,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阅读、揣摩他的作品。因此,下一章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卡夫卡的文本有哪些意义,而是我们该如何去读它们。

(18)、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19)、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坎贝尔。

(20)、话说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第一次了解到父亲公司破产,家里秘密的经济状况,他对父亲隐藏小笔款项而让儿子卖命于父亲的债权人无丝毫怨言,甚至点头认同,并拼命工作,还偷偷下决心资助妹妹上音乐学院,好给家人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家庭背景与事件的交代非常感人,一种作为长子挑担起全家生活的无私奉献,相对他父亲对儿子多少有些不透明的行为,这里隐约显示做为父亲擅于利用天生的权杖,以及他有点自私享乐的“基因”。

3、什么叫卡夫卡式的隐喻

(1)、“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2)、在处理孤身独处和接受人群的对立问题时,周表现得同样缺乏原则性。

(3)、孙德良:我还是强调:激情澎湃走楼梯。在这个世界上,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水平比你高的人厉害的人多得是,要放好心态,不要跟别人比,最后没有在工作上累死,而是被比死了,所以年轻人要放准心态。南方IT沙龙《互联网创业赚钱比拿VC重要》

(4)、这往下你必须成为这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表面上看,办公室的人要高贵一点,幸运一点,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人们更孤独、更不幸。事情就是这样,智力劳动把人推向了人的群体。相反,手工艺把人迎向人群。

(6)、弗兰茨·卡夫卡生平的基本情况比较平常,甚至毫无特色。他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布拉格,其时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母亲尤莉·卡夫卡在布拉格开了爿小店,卖些新奇物品、伞之类的东西。卡夫卡兄妹六个,他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不幸幼年早夭,不过三个妹妹寿命都比他长。读大学时他修读法律,毕业后经过一年实习正式开始工作。他先就职于一家总部位于特里雅斯特的保险公司名下的地方分公司,一年后进入国立的工人事故保险事务所,工作职责包括处理工伤索赔事宜,还有察访工厂,进行设备和安全措施检查,以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空余时间里,他就写些散文随笔和故事在杂志上发表;以1912年的《沉思录》为开端,这些随笔和短篇小说还以小书的形式出版。

(7)、这个观点要批评起来很容易。它源于马克斯·布罗德写的那本偶像化的回忆录,该书于1937年首次出版,1947年被翻译成英语。按照该回忆录,卡夫卡为痛苦煎熬中的现代人提供了有建设性的精神启示。在1951年首次出版的《卡夫卡谈话录》里,作者古斯塔夫·亚努赫将上述观点加以利用发挥。书中所辑谈话毫无顾忌,让卡夫卡自以为是地对现代社会的弊病评头论足,结果其他一些本可能真实的材料被湮没了。亚努赫的谈话录经常被人轻信引用,作为卡夫卡实际思考的问题的证据。其实更应该把它当成伪作。

(8)、    青年的维特根斯坦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之:“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应当保持沉默。”但是,维特先生此话用意多半是在对哲学家发通告。卡夫卡所做的事并不是那个痴迷陀螺的哲学家,而更像那些在玩闹中体验陀螺旋转的孩童。对于外表冷酷内心不乏幽默和善意的维特来说,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愿意退让一步: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最好以沉默待之,再或者就为它写一部小说、一篇乐章,以及一出戏剧。

(9)、赫尔曼这种咒骂行为引起了卡夫卡的极度反感。卡夫卡说:

(10)、卡夫卡有些作品不完整。他对三部小说均不满意,因为它们没有写完。同样是不完整,方式却各自不同。《失踪的人》中的情节分成一些片段,最翔实的是“俄克拉荷马剧院”(“TheatreofOklahoma”)一章(卡夫卡在书中写成了“俄克拉哈马”(Oklahama))。《审判》中,卡夫卡知道自己常跑题,于是先写了开始和末尾两章,即约瑟夫·K.如何被捕和被处死两部分,然后再写其他章节。他把每一章放入一个文件夹,标明其内容,但不标其先后位置。有好几章没有写完,其中有的与小说主体的情节不合拍。《审判》的一些英文译本略去了那些零碎的章节,结果小说显得比实际上要连贯。即使是已经完成的章节,它们的先后顺序也无法最后确定,因为已有的标示之间互相矛盾。《城堡》则相反,它有一个连续的叙述脉络,当然其覆盖面也非常大,但是没有明确的结局。小说还是一些片段时就放手,卡夫卡不甘心。他认为这是失败。因此,在要求布罗德将书稿焚毁这件事上,卡夫卡是很认真的,这一点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但是,如果布罗德真按他的话去做,而不是把它们发表出来,然后赶在1939年纳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前带着手稿乘最后一趟车离开布拉格的话,20世纪的文学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11)、不仅如此,“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中隐含的可能是比较中性的描述,可书中描述格列高尔没有脊椎的身体时却没有那么中性。他细小的腿看起来“无助”、“可怜”。杯子喜剧性地搭在肚皮上,快要滑下去——如此卡通般的细节,会让我们想起《判决》中变化了的父亲“用力把毯子抛了出去,力气那么大,一瞬间毯子在空中平摊开来”。这里的描述充塞着某些难以平抑的情感。哀婉和喜剧一起,道出了含而不露的黑色幽默。卡夫卡关心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二是你如何去看待某个东西。可这也是复杂的事。格列高尔的形体变化了,但是打心里无法接受这给他的生存所带来的彻底改变。他紧接着的行动是朝窗外看,注意到下雨了,感到十分郁闷,仿佛天气是个最大的问题。小说后面的几页细致地叙述了有人喊他去工作后,格列高尔如何答应(用听不清楚的动物般的声音)起身,然后费力下床到门口,挪动自己那不熟悉的身体,对自己要做什么却糊里糊涂。故事的焦点不是变形本身,而是格列高尔对变形迟钝的反应。

(12)、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接触。

(13)、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14)、不曾犯过错误的青年既不原谅别人的过失,同时当作别人也有崇高的信仰。我们必须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理会拉斐尔的名言:所谓了解是彼此的程度相等。

(15)、我一不坚强二没有独立心,不外乎硬被现实推向前去罢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6)、美国法学家卡里普拉奥称:“毫无疑问,法律渗透在他所有的作品之中。而且,说不定要感谢卡夫卡的职业选择,否则就可能产生不了如此伟大的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中,整体体现个体生命面对强大现实的荒诞感,也许正是基于法学背景带给卡夫卡对现实社会的精微洞察。”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直接阐述法学理念的文字。例如,1914年完成的《法律门前》,直至今日仍然为许多法理学家津津乐道。“在法律门前伫立着一个守卫。一个乡下男子走到这个守卫面前,恳求进入法律大门。”卡夫卡写道。乡下男子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敞开,却始终得不到进入这道大门的许可。守卫告诉他:“我可是大权在握的,而且我只是最低级别的守卫。在里面,每个厅堂之间的大门都有守卫,他们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光是瞅一眼第三个守卫就足以让我肝胆俱裂了。”于是,乡下男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门口等待。他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用来贿赂这个守卫。虽然守卫对于礼品来者不拒,但嘴上却说:“我之所以笑纳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让你相信,你什么都没错过。”直至濒临死亡,男子也未能进入法律之门。卡夫卡写道:“在他瞑目之前,脑海中一辈子的经验都汇聚成了一个问题:‘普天之下,所有人都追求法律的真谛。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除了我以外竟没有人要求进入法律大门呢?’”而守卫的回答更加意味深长:“因为这扇门只为你而开。等你一死,我就关门下班。”

(17)、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

(18)、大凡事物必有顺序。看得太超前了不行,看得太超前,势必忽视脚下,人往往跌倒;可另一方面,光看脚下也不行,不知道前面你会撞上什么。所以,要在适度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事物。这点至为关键,无论做什么。——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9)、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的樊笼中。

(20)、读评论仍如隔靴搔痒,但它能让我们带着某些要点去把握没有结论的小说,至于细节震憾人的刻骨铭心,还是具体去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才能感受到那种荒诞带给人的赤裸裸的恐惧和不安,那种被揪起来的无处可藏的感觉吧。

4、《卡夫卡》

(1)、没有武汉这场肺炎,我都不知道他们40年前这么厉害!

(2)、但是,在德语中,“幽默”表示的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智慧,而是听天由命地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地方。这样温和而俏皮的幽默,在卡夫卡的书信里,尤其是给布罗德和其他男性朋友的书信里随处可见,在他写的那些小故事里也频繁见到。例如在《家父之忧》里,故事的叙述人对一个名叫Odradek的神秘小动物感到惴惴不安。这小玩意常常出现在屋里。它笑起来时,“那笑声仿佛不是从肺里发出来的……像落叶的刷刷声”。这一处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幽默似有还无。憋闷的约瑟夫·K.跟霸道的K.分别被两个看守和两个助手搅得心神不宁;同他们一样,家里传统的父亲因为屋里一个他无法解释的活物而担心。卡夫卡有篇故事——《老光棍布鲁姆菲尔德》始终未发表,它讲的是孤独而牢骚满腹的布鲁姆菲尔德的故事。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到那个通常都空荡荡的公寓时,发现里面有两个赛璐珞球一直不停地蹦来蹦去,搅得他心神不宁。为了能睡着觉,布鲁姆菲尔德只好把它们关到衣橱里。故事没有写完,但是我们可以觉察到这两个球与他办公室里两个不负责任的职员之间的联系:这两个职员不管布鲁姆菲尔德怎么皱眉瞪眼,依然四处嬉闹不休。所有这些例子中,幽默都来自主人公不愿意接受他们生活中某个陌生怪异的东西。

(3)、(71):当车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站起来,舒展了一下她那年轻的身体,在他们看来,这恰恰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心愿的一种肯定。--卡夫卡《变形记》

(4)、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或许也有所责罚,父亲萨姆沙先生不知哪来的勇气,果断撵走了三个房客。现在,似乎一家人历经沧桑,终于走完了长长的征程,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

(6)、(37):你是作业,举目不见学生。--卡夫卡

(7)、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8)、从某一点开始不再返回,这一个点是可以达到的。

(9)、(21):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的时候,它才会自由。--卡夫卡

(10)、在致第二个恋人密伦娜的书信中,卡夫卡的语气显然更热烈,信件内容与延伸的意境更长,他可爱而坦率地谈到他童年的软弱、自卑、颤栗、悲惧与对父亲的不满,我们是否可这样理解,当一个人正面爱着时,他的世界是坦荡的,与日月星辰共舞,他接纳着这个世界,包括它的不完美,他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而自己,也甘愿为宇宙天地这一母性温柔的襁褓包裹?而我们,在最亲爱的人面前,也愿意分享自己的脆弱,因为,爱虽意味各自独立,又似一个整体……

(11)、(62):到这时,K突然觉得似乎人们斩断了一切同他的联系,似乎他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块原是禁止他来的地方愿等多久就等多久,并且他是经过奋斗争得的这个自由,这点很少有谁能做到,现在谁也伤不了他一根毫毛或是把他赶走,甚至谁都难得跟他说上一句话;虽然如此,但同时他又觉得--这个想法至少同表面上的感觉一样强烈--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更荒谬、更让人绝望的事了。--卡夫卡《城堡》

(12)、它们(报纸)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这是很自然的。图画技术越完善,我们的眼睛就越弱。

(13)、经典再造:《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铸金而成

(14)、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15)、作企业要讲竞合环境。现在全世界的环境也是一个竞合的环境。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丢失信念。杨宁

(16)、这封《致父亲的信》不可等闲视之。它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实际经历和有见地的自我分析。但是,很大程度上,它讲了个故事——就像卡夫卡讲给自己听的关于自己生活的故事。有一点无可辩驳:也许心理分析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也不过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何以变成现在的样子。不过,这个故事显示出《致父亲的信》和自《失踪的人》以来卡夫卡那些描述内疚的小说之间的关系。确实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用想象创造出一个堪比狡诈的银行家的人,这听起来像是另一部《审判》似的小说的萌芽。

(17)、我们知道,波兰籍犹太作家布鲁诺·苏尔茨写过短篇小说《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极像卡夫卡巜变形记》的姊妹篇。不过结局更魔幻,由于对恐惧、厌恶和不能忍受,母亲把变成螃蟹的父亲煮熟了端在饭桌上。

(18)、生活将以铁一般的逻辑粉碎任何发自内心的疏离和背叛倾向。

(19)、这种不轻易断言,看起来好像我们把未知交给了一团迷雾,但这不是雾障,而是赋予我们自身一种活性与灵性,而这个灵性与活性,需留存一个空间它才能存活,文学正是得益于这个空间,它才不会终结,我相信,这种思维塑造也正是文学重要的意义之一……

(20)、(17):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卡夫卡

5、卡夫卡biu

(1)、地球在缓慢地持续运转,而人们都活在梦中。----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3)、    更苛刻的卡夫卡读者式的指责是,周希文从一开始就没有用心对待他的写作——在序幕中,周希文上场,介绍自己在写小说。其中有句是“其实小说的结局跟故事原本的发展逻辑不对,但是我喜欢这个结局。”“如果不是她闯入我的生活,我根本不会写出这个结局。”从一开始就酝酿着背叛,为讨得一时麻醉,随时打算背弃自己的小说,随时为自欺做好预备。而更糟糕的是,他将写作事业的基点建立在曾静这个臆想出的形象上,将大厦建于沙堆之中,后果不言而喻。

(4)、卡夫卡有句名言:“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卡夫卡与佩索阿,与其说他们柔软地屈从了狭窄的环境,不如说是深深领悟了生活中的辨证,比如自由,比如痛苦……

(5)、Dieudit:Quelalumièresoit!Etlalumièrefut.

(6)、权当自己是块海绵,至于保存什么抛弃什么,日后在定不迟。——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7)、“保持冷静;与狂热所向往的地方保持遥远的距离;认识潮流并因而逆流游泳;出于被卷着走的快感而逆流游泳。”

(8)、任何一个孩子因死亡、离婚、被抛弃而失去父母,永远是个悲剧。有些单身家庭确实也尽到了照顾自己孩子的责任,但是多数美国人认为,单身这家庭并不是理想的模式里根

(9)、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和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够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着纪念着他。

(10)、如果我们并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生的思想绝不会产生。-------(英)罗素《我的信仰》

(11)、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式」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12)、让?杰克?卢梭有个定义DD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樊篱之时。堪称独具慧眼之见。的确,大凡文明是囿于樊篱的不自由的产物。当然,澳大利亚大陆的土著民族例外,他们一直把没有樊篱的文明维持到十七世纪。他们是本性上的自由人,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他们的人生的的确确处于四处游走的途中,游走是他们生存本身的深刻的隐喻。当英国人前来建造饲养家畜的围栏时,他们全然不能理解其意味什么,于是他们在未能理解这一原理的情况下被作为反社会的危险存在驱逐到荒郊野外去了。所以你也要尽量小心为好,田村卡夫卡君。归根结底,在这个世界上,是建造高而牢固的樊篱的人类有效地生存下来,如果否认这点,你势必被赶去荒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3)、这里要登场的是卡夫卡,打着法律烙印的缪斯之子。他在世俗无趣的法律世界里沉浮,却从未忘记过自己来到世间的真实宿命。

(14)、要当国王呢?还是要当国王的使者呢?一叫大家选择,结果全部的人都志愿当使者。今天的世界,人人只想当国王身边的使者,就是没人想当指引方向的国王。

(15)、许多所谓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的层次上,从而获得荣誉,被人看重。

(16)、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啊。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

(17)、一个人尽可能的不说谎是因他不能说谎,而非因为他所得到的说谎机会太微小了。

(18)、反观格里高尔,他短促的一生,先是被父亲相当于卖身卖给了自己破产无力偿还的债权人,为其工作,格里高尔无时无刻不效力于家庭,没有朋友,被剥夺了自己的私人志趣爱好,其实不仅仅现在过的是甲虫生活,而早先,又何尝不是一只缚着甲壳的紧张的肉体动物呢?

(19)、在取利过程中如果你是依法挣钱,依法纳税,这个取利的过程就是取义,只有取义才能取大利。比如说社会发展方向,股东分红员工要工资政府要纳税,这就是义,而且,往往只有你先接受义之后才能挣大钱。冯仑

(20)、怕损坏了自我完整的卡夫卡,他一直小心翼翼守着这块珍贵的自留地,拒绝了婚姻。也许,表面看是敞开的,但他的心灵对外却有十重铁门,像他书中的“城堡”,也许炮轰都无效,只有文学这把机巧的钥匙才能将它打开。

(1)、和后来的福柯一样,卡夫卡敏锐的嗅到这股臭味不仅弥漫在集中营、监狱、疯人院,也同样扩散在医院、学校乃至家庭。前者的面貌本已经污秽,但是后者却戴着光鲜明媚的花环出现在现代世界大花园,卡夫卡的家庭经历让他获得这个先天优势,得以拿自己的家庭做模板,更明晰透彻地了解社会机构,揭露压迫与服从的若干模式。故而在本文开头那段话中他说:我大力吸取了我们这个时代消极的一面,弱点倒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2)、是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在不断增加的群众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

(3)、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4)、被幽禁在房里,格里高尔仍对家庭失去他这个经济支柱表现出担忧和焦虑。开始与妹妹有互相无需言语,就能体谅和理解的默契,受到她的保护和关爱,到事情缓慢发生变化,这个十七岁无经世事的女孩子,越来越感到与“甲虫哥哥”呆在一起的郁闷和窒息。

(5)、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6)、(77):有时候我想把他们(犹太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塞进衣橱的抽屉里,然后等一会儿,再把抽屉稍微拉出来一些,查看一下,他们是否都已被闷死,如果没有的话,再把抽屉推进去,一直持续到他们死掉为止。--卡夫卡

(7)、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郭广昌

(8)、见习结束后,卡夫卡于1907年10月到布拉格的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任职,但没干多久,他便辞职不干了。原因之一是公司工作时间太长,使他难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此外,卡夫卡在1919年11月写的《致父亲的信》中,还谈到了他辞职的另一个原因:“我在那儿向经理提出辞呈,理由是他这样骂人我受不了,而其实这跟我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我这个理由并非完全是真情,不过却也并不完全是捏造;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从在家里时起就有了。”显然,卡夫卡从公司经理身上看到了与父亲赫尔曼相似的“专制暴君式”的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