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叔本华是客观唯心主义吗精选141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0-30 04:30:30
导读 叔本华是唯心还是唯物 1、叔本华是唯物主义者吗 (1)、“意志这个词儿,好像一道符咒似的要为我们揭露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最内在本质”。 (2)、虽然叔本华以获得任何能被他用于贬低...

叔本华是唯心还是唯物

1、叔本华是唯物主义者吗

(1)、“意志这个词儿,好像一道符咒似的要为我们揭露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最内在本质”。

(2)、虽然叔本华以获得任何能被他用于贬低这位绝对精神哲学家的信息为乐——他甚至还嘲笑过J.T.赫尔梅斯(J.T.Hermes)那本极其畅销的感伤小说《苏菲从梅美尔到萨克森的旅行》(SophiesReiseVomMemelnachSachsen)是黑格尔最喜欢小说之一的事实——但他对黑格尔的敌意不仅仅是出于他对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崇高地位的妒忌。尽管叔本华将自己哲学与学术道路的失败都归罪于黑格尔的做法有失公允,但他的憎恨却是因为他觉得黑格尔是一个将寻求个人利益的提升置于真理的推进之上的伪哲学家而进一步地加深。这同叔本华所持的真理是哲学唯一目的的信念直接抵触。

(3)、这篇文章,我将从他们对康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发展,具体说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区别。黑格尔建立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从康德出发,但并没有在康德面前停却下来,他一方面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又去掉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份,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4)、叔本华的批判不仅是粗暴的,而且有些批判是“无中生有”,硬将原不是黑格尔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观点加到他头上。例如,叔本华批评黑格尔所以主张取消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虚构了理性有一种神秘的认识形而上学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它是“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理念’的能力”,是“对于绝对的直接的直觉”,并指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来自耶可比。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诬陷”。黑格尔从未赞成过耶可比的直觉理论,而是一贯反对。黑格尔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纯粹的、无需中介的直接认识(即直觉)不可能获得真理。

(5)、叔本华同时代德国人曾经问:他这么不谦虚,这么不绅士,那他的妻子对此怎么说?非常幸运的是——他没有妻子。

(6)、第用一些主体能够做直观性体验的概念代替“绝对观念”这些概念有不同名称,如“意志”、“生命冲动”、“存在”等。把这些概念上升到本体论高度的哲学分别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

(7)、②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1982年25页、26页、28页。

(8)、我真的相信,这句话很可能会种在某些同学的心里,并且足以影响其一生。

(9)、“叔本华以为,关于外在世界实在性的争论是愚蠢的,这种争论的起因是由于人们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即误认为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物质与精神,谁为第一性的问题。“由此导致了独断论(唯心论和唯物论)。实际上,因果关系是存在于客体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这样也就不存在是主体产生客体(如唯心论而言)或客体产生主体(如唯物论而言)的问题。”(摘自《西文哲学十大名著导论》,严春友语)。在这里,似乎唯物论与唯心;怀疑论和独断论都得到了协调。果真如此吗?叔本华写道,“我们以为自己在思维着物质,其实,我们思维的是能够感觉物质的主体,是看见物体的眼睛,触摸物质的手,以及认识物质的悟性,这样,物质这个大大的预期理由就意外地露了马脚;因为,最后一环突然又表现为起初的一环,变成了环状的链形,如此,唯物论者就好像闵希豪森男爵一样,骑着马在水里游泳,双腿夹着马,而自己却揪住搭在前额上的辫子,想连人带马扯出水面”。这是对唯物论的有力反驳,不过,这不是叔本华的目的。一切物质既然不能为我们的思维所认识,那么我们认识只能是表象。世界,对认识的主体一个而言是作为表象的世界,那么除此之外呢?

(10)、他声称,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②但是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如果我们审视内心立刻便可体会到行动的意愿(Volition)这就是意志(Will)。所以意志不是不可知的,而是最接近于我们的、最容易被感受到的主体。意志不但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身体的主体。人的一半是主体一半是客体(身体)。意志的每一个活动都立即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就是客体化的意志。比如胃和肠道的蠕动是客体化的食欲,生殖器的勃起是客体化的性欲。

(11)、其实德国哲学,在康德之后,有三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分别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黑格尔虽然比谢林年长5岁,但是他成名比谢林要晚。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谢林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黑格尔在他们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可能是哲学史上最宏伟,最全面唯心主义思想,被誉为是“近代的亚里士多德”

(12)、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13)、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另一个就必然为假,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是矛盾的,反之亦然。但两个相反的陈述完全可能均为假,尽管它们不可能都为真。比如好人和坏人是二元对立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并非好人,也并非坏人,也就是说,除了好人和坏人之外,大部分人并非这两种绝对的对立,而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不坏也不好的人。

(14)、木心对这种现象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15)、他认为人的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表现,其目的是为自身保存和种族繁衍。

(16)、幼年的叔本华可谓目睹了德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对当时德国一些主流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社会地位关系,叔本华得以与当时的著名人物接触。

(17)、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18)、中国的一代国学宗师,那位“独上高楼成一统”的王国维,也是深受叔本华哲学影响的一个人,然而却因影响太深,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这是为什么呢?叔本华的“意志”,不是说“延续生命的努力”吗?怎么反而害得人去结束性命呢?

(19)、第三层次的人即天才,天才摆脱了意志(或欲望)的控制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他们的天才主要表现于艺术和哲学。叔本华有一套关于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论。他说,意志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认识的,心灵认识意志的途径是艺术想象和直观而不是推理思维。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心灵的瞬间感受和意志的创造是同一的;艺术的本质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而不是对人或事加以概念化的产物。叔本华把艺术直观称作“自失”。自失是直观者与直观境界的融合“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⑦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人们超越了因果律不受经验和个人利益的支配,不管在王宫还是在狱室里,人们都可以观赏到同样的壮观的落日。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具有同样的才能。叔本华这样描述心灵的艺术感受:“那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光临,而我们也就达到了十足的怡悦。”⑧

(20)、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他生于1788年,72岁去世。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转换时期。同时期中,德国还相继出现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有影响的大哲学家。

2、叔本华是客观唯心主义吗

(1)、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

(2)、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受他那个时代主流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上他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唯心主义特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意志论哲学,如同所有的哲学家都要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鉴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学派的根本方法),叔本华对因果关系论的回答源于康德“意志论”的思考,但他既不同于康德的因果先天性的论述,也不同于休谟的怀疑论,他认为因果关系不是从表象中得出的概念,而是表象预设了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3)、那些较高现象是从一些较低端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它吞噬了这一切(较低)现象,然而又在较高的程度上实现了这些现象向上的冲动。所以这里就已经是“蛇不吃蛇不能成龙”这一条(生存竞争)规律在支配着。⑥

(4)、叔本华认为让学生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去研究“荒唐”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而且带坏了整个一代人的学风。他指出,当时德国学术界缺乏严肃认真的研究空气,既不认真研究前人伟大的哲学思想,也不认真研究现代科学知识,但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对一些曾经使最伟大的思想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一些庸俗之辈拙劣地模仿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唱起哲学的高调,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这种推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厌烦”。

(5)、第一种态度主张哲学与科学结盟为科学服务。这在当时已是一种广泛的时代思潮,在法国有孔德的实证主义在英国有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生机论和密尔、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在德国有马赫的经验一元论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也属于这一阵营。这些派别崇尚科学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孔德和马赫以经验科学为实在和真理的标准,属于典型的唯科学主义英国的密尔等人虽然坚持彻底的经验标准但他们的经验标准比自然科学的实验要宽泛得多举凡社会、人生、自然的种种现象都可算作经验不能定自然科学的实验标准于一尊。至于美国的实用主义者,进而把宗教体验也包括在有用的经验标准之中离唯科学主义的立场更远。

(6)、“多多读书月”是拼多多于2021年4月发起的一项大型知识普惠行动,联合国内主流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作家等,推出一系列专项活动,建立亿元级读书基金,对优质、经典图书进行源头直补,带来更多平价正版好书,也希望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更广大的消费者。

(7)、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8)、与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哲学家产生于时代,也服务于时代。每个哲学思想的产生都与其生长的环境有关。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叔本华出身于上等社会家庭,母亲是作家,与大文学家歌德有较多交往,而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9)、英雄所见略同,天才们的脑袋是相通的。叔本华发现了斯宾诺莎的意志,并将其发扬光大。其实伯格森和弗洛伊德正是从叔本华的手中接过“意志”这根接力棒的,而尼采也接了,不过他挥舞着这根大棒,将其演变为“权力意志”,造就了哲学的另一个神话。

(10)、学习哲学的人都知道,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之前,得先搞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

(11)、“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

(12)、叔本华认为,“人是什么”对人类幸福与不幸的影响才是最关键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财富或是他人的眼光只是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规划和安排,起到了间接调节的作用而已。

(13)、我们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看到,理性被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理论理性不能纯粹,必须和感觉材料相结合才能成为经验和知识康德第一批判的题目是“纯粹理性批判”,其目标是针对“纯粹理论理性”所做的批判。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必须纯粹,如果它和感觉感情结合而成为不纯粹的实践理性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是针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所做的批判。把这两个批判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可知的理性不能行,可行的理性不能知的结论。康德关于理论理性不纯粹而实践理性纯粹的观点,还隐含着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又被康德称为“善良意志”。

(14)、不知道从何时起,脑子里出现这样一句话:不要真的出家,但要常怀一颗出家的心。后来各处搜索,又找不到出处,亦不敢据为原创,写在这里,与君共勉。

(15)、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16)、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也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17)、如果说一位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憎恨仅仅是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根本观念之间对立所产生的作用的话,那么,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便会具有重要的哲学基础,尽管他们之间不乏关联。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相互对立在多个方面都是意义深远的,或许,如果黑格尔只是个唯物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话,那么,这些对立将会大到叔本华对他这位柏林大学同事所怀有的强烈蔑视具有了相同形态的哲学基础的程度。叔本华的逻辑学就其传统而言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真理只是命题的特性,一种表示关系的特性—正如他在自己博士论文中所指明的一样。除非是在涉及某种外部原因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有命题为真。他并未试图确定其意义,并未将其作为一个只想愚弄傻子的“无耻骗子”观点不予考虑,而是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摘引了以下内容:“但看清陈述一个命题、为其引证成立的理由以及同样通过理由来驳斥其对立命题的方式并不困难,它并非真理能显现于其中的形式。真理是其自身的自我运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真理”广布于黑格尔思想之中,而黑格尔那实为效用之本体论的辩证法逻辑学则令他感到震惊。在他《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所谓的“逻辑学”,黑格尔在开篇处试图将绝对之物描述为“本体”,并通过一连串令人眩惑的辩证环节达到了那个理念在其中从它自身制造出了一个与它自身相符合真实世界的契机。之后,在第二部分的“自然哲学”当中—叔本华从这之中选取了他的黑格尔哲学样本来贬低其作者—黑格尔通过空间、时间、重力、有形物体、植物与动物缓慢地推进着理念的进程,将自然表现为“精神的自由反映:认识上帝,不是在将其作为精神而进行的观想之中,而是在其直接无间的存在之中”。之后,在第三部分的实为辩证法那炫耀辩才的精心杰作(tourdeforce)“精神哲学”当中,黑格尔猛推着他的宏伟计划经过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达到了绝对精神,在这一巅峰阶段中“充分展现出其自身本质的永恒理念,一刻不停地促使自身产生影响,使自身脱胎成为绝对精神并欣赏着作为绝对精神的自己”。

(18)、支持他穿过漫长的等待四十年的,是一个信念。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中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真理必须安静地等待,直到那些拥有独特思想的极少数人来发现它们。叔本华,就是自己序言里说的那个极少数的人。

(19)、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表象。他毫不含糊地说:

(20)、叔本华之所以对康德的物自体学说采取上述态度,是因为在他看来,按照康德的这一学说,现象是由认识主体所构成的,因而说明它是虚幻的,相反只有理性所达不到的物自体才是真正的实在。这一学说揭示了理性的局限,以及单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现象界的虚妄,告诉人们要对虚幻的现象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理性所蒙骗,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真正的实在。

3、叔本华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1)、简单逻辑推理就知道唯物主义是错的。唯物主义是打哪来的?答,是从哲学来的。是什么哲学?答,唯心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出现之前,有没有唯心主义哲学?答,有,在那之前,一直是唯心主义哲学。

(2)、叔本华认为,物质现象是意志或观念之物,意志是宇宙的本质。人是利己主义者,但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满足,因而人生充满痛苦,必须断绝“我执”,否定“生活意志”,才能真正解脱痛苦。在他的《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恶”,以哲人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时代的悲剧性的荒诞、虚伪和不幸,对诸如世界、人与人格、生命、名位、痛苦、解脱......等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见解,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对待生活。

(3)、在第二层次上,叔本华说个性是天生的,这意味着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时就被意志严格决定;千差万别的性格不过是意志的多样形态,人们如同不能选择体质一样,不能选择性格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因此,人的善恶是天生,幸福与不幸也是命中注定。但人们却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塑造个性改变命运这是人世纠纷争斗的根源。人力图满足自己的欲望,他的个性必然是利己的利己主义的生活的,结果不是贪得无厌就是恐惧不安或是百无聊赖。个性越显著,则欲望越强烈,痛苦越深刻。摆脱生活折磨的途径是彻底压制欲望,杜绝生命之源,无欲无争万念俱寂,心如死灰达到佛教的虚无涅槃的境界,为了彻底摆脱身心的困扰,甚至不惜绝食自杀。西方哲学家多以幸福为生命的目的,叔本华却以痛苦为生命归宿。叔本华声称要向“远古的印度智慧”学习他是为数不多的融合东方哲学的西方哲学家,但他在印度哲学中学到的只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在斯多亚派之后公然倡导自杀的西方哲学家。

(4)、康德的上述思想为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开辟了道路。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些听起来近乎狂人呓语的唯我论调其实有着康德先验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主体性思想。他说:

(5)、他给人们灌输的是佛教等教派取消意志,逃避现实的禁欲之类的虚无主义思想。

(6)、为什么罗素可以这么全面地否定黑格尔的思想呢,而其实罗素早年还是黑格尔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为什么后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呢。我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

(7)、叔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

(8)、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7页。

(9)、叔本华在很小的时侯,人们似乎已看出他将来注定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中国的小说中人林黛玉看到落花就会流泪,徳国的生活中人叔本华小时候遇到悲惨的事情就要沉思良久: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悲惨和不幸的事呢?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年青而天才的叔本华带着类似的许多问题思考着,终于在1818年他30岁时找出了答案,在其巨著《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他认为世间许多的不幸,痛苦和矛盾表现的根由,原来是盲目的意志。从西方哲学史来看,叔本华是第一位强调意志对于哲学重要性的哲学家,开创了生命哲学,强调必须自生命內在因素来了解事物自身。仅此一点,叔本华与他同时代的康徳、黑格尔、尼釆一样,在哲学上就足以不朽了。

(10)、黑格尔又以为,对于一个事物,如果人们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开的充足知识,那么这个事物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导出来。但黑格尔的这个见解是错误的。也就是凭借这样一个错误的见解,黑格尔建立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不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一个真理:逻辑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结论就越有趣。

(11)、第叔本华指出黑格尔所论述的绝对观念演绎世界的过程是对于人类正常认识过程的颠倒。在人的认识中,概念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而产生的,但黑格尔哲学“不但不将概念认作从事物抽象来的思想,反而使概念成为原始的东西而在事物中只看到具体的概念”,这是将“颠倒了的世界作为哲学上的一出丑剧搬到墟场上上演”;是“把一个普通的理智——大自然的单纯制品——当作掌管人类精神、奇迹和圣物的东西而呈现给了判断力尚未成熟的、最诚实而又易于轻信的年轻人”。

(12)、“如果要解脱我们这样的人生,就必须否定这生命意志。”

(13)、把黑格尔哲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影响全部说成是坏的,这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在后面将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应当承认叔本华在这里所列举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当时德国文化学术界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确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有同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就德国社会民主d内的牛皮理论家杜林喜好模仿黑格尔从绝对出发构造体系一事,指出这种现象在当时德国的普遍性:“……‘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叔本华对这种现象的揭露,在相当程度上是切中时弊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叔本华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普鲁士政府对它的大力支持。普鲁士政府和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叔本华对这一关系中的两方都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们是抱着个人名利的目的来从事哲学研究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哲学来为普鲁士政府服务。“他们的哲学感召是来自官府”。他们每提出一个哲学观点都要考虑“政府的意向、国教的规程、出版人的愿望、同事们良好的友谊、当时的政治倾向、公众一时的风尚等等”因素。而普鲁士政府作为回报便对黑格尔哲学大力扶持。该学派的哲学家们从政府那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和煊赫的地位,他们的哲学被大肆吹捧和宣扬,叔本华称黑格尔哲学是“以工资俸禄、甚至是以宫廷顾问头衔配备起来的哲学”。他不无气愤地责问道:“有哪一个时代像德国近二十年来那样对一种坏透了的东西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吹捧?有哪一个时代有过这样将无意义的和荒谬可笑的东西尊奉为类似神明的?”在他看来,普鲁士政府的所作所为和黑格尔哲学的辉煌地位确实证明了,“用大笔的钱就可以把一个最坏的权欲狂和一个最坏的哲学家拥上宝座”。

(14)、其次,叔本华虽然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总的说来,正如俄国学者贝霍夫斯基所说:“叔本华多半不是同他们(指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争论,不是对他们学说作有根据的批驳,而是满腔愤恨地指责和痛骂他们。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叔本华生前,他的这种粗暴态度也为当时的人所不满。丹麦皇家科学院就为这一原因而拒绝给当年该院科学奖唯一的申报者、叔本华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授奖,批评在该书中“好几个近代哲学家被不得体地提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恼怒和不快”。

(15)、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类只是意志客体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具体表现在人类身上,就是要争取自身的生存和舒适,要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求,人类就是欲望的化身,所以也有人称叔本华的理论为生存意志,或者生命意志。

(16)、由于黑格尔所主张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思维与存在的同叔本华为了肯定自在之物,批评这种同一学说的虚妄,深刻地揭露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本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17)、叔本华采用了康德关于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他说:“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④意志这一物自体虽然是可知的但却是不可控制的;虽然是连续的、同质的但却有等级高低之别。关于第一点叔本华说我们行动的意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目的、盲目的它不受理智驾驭,超越善恶。同样,支配外部世界的意志也是如此,它是不能遏止的盲目的冲动是“永恒的变化无尽的流动”无止境、无目的的追求⑤。意志在永不停滞驻留的流转变化中产生出世界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一切的一切凡是已经属于和能够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以主体为条件并且也仅仅为了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以贯之的前提和条件。可以说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是不折不扣的主体性哲学。

(18)、康德的哲学以批判哲学而著称,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是在其批判的基础上建立唯心主义体系的。康德的哲学可以称为先验唯心主义,谢林也是;黑格尔称其哲学体系为绝对唯心主义。叔本华后来也是随康德而出的,但是他的体系被称为唯意志论。

(19)、还有一类人例外,这种人的智力除了保证自身生存之外,还有剩余。这类人就是叔本华说的天才级别的人,在生存之外,他们还有着丰富的好奇心,于是就去探索世界的秘密。他们或者去研究一门学问,比如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去研究整个世界,比如哲学家。

(20)、叔本华是如何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外在世界的呢?这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论述的第二个世界——作为“意志”的世界。

4、叔本华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1)、佛陀的终极指向是《心经》中的关键词——“五蕴皆空”,并围绕如何达到“空”而建构了一个既思辨又实证的宏伟体系,凡人要想真正悟道,难于上青天。而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更趋近现实人生的考虑,着眼于尘世间的幸福如何获取,并且给出了普通人颇为可行的方法。

(2)、记得上大学时,第一次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觉得叔本华的思路和佛教的思路很相似。又找来《叔本华传》,据说,叔本华的书房里,放着一尊佛像,以及康德的塑像。哲学史上,常常认为叔本华是第一个将东方思想融入欧洲现代思想的哲学家。

(3)、但是,我们知道辩证法,是最原始,最低级、也是最广泛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律,其实就是辩证法。黑格尔“绝对精神”有积极一面,同时深受康德影响。但他用辩证法做为方法论证,其实是个败笔。

(4)、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哲学上新时代的开始。黑格尔之后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已不可能,绝对唯心主义也成为不合时宜的陈迹。黑格尔之后哲学家采取了不同的本体论立场,他们用以取代“绝对观念”的范畴和原则大致有以下三种:

(5)、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对立是甚至比方法上的那种对立分歧都还更深的对立。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将一切事物都假定为了理念的表现形式并因此必然具有了合理性,使得“合理的即为实际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即为合理的”。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形而上学所构成的对立于黑格尔的反命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在某种更为宏大、涵盖更广的立场之内得以调和—甚至通过由爱德华·冯·哈特曼这样一位富于想象力的哲学家所做种种充满想象力的努力也无法得以调和。意志这一叔本华眼中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毫无理性、永无餍足、漫无目的的为生存而作的奋争,是一种自啖其肉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历史具有使自由的理念在精神意识到其自身的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目的;“……自由的理念[是]精神的本质以及[那个]历史的绝对终极目的。”这一目的是通过人类活动逐渐实现的,黑格尔认为它实现于一种完美无缺的状态,这种状态起着为其公民文明而道德的生活提供发祥源头的作用,它还提供了在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所组成的联盟当中也出现了精神实现的种种条件。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楚而有力的表达之中,黑格尔将会陷入那种被叔本华视作是向国家与教会这两者都在显而易见进行迎合的语言。黑格尔写道:“只有日耳曼民族经历了基督教的洗礼而本色不改地认识到,成其为人的人是自由的,精神的自由实乃人性的本质所在”,尽管历史的长河中杀戮频频,但这样的自由却体现出了“……[那]最终的目的是上帝对这个世界所怀有的意图。然而,上帝却是绝对完美的存在,并因此能够除了其自身及其自身的意志之外而别无他求。他自身意志的本质,他自身的本质,是被我们称之为自由理念的东西”。将上帝的本质称之为自由理念的黑格尔,将宗教语言转化成了哲学语言。

(6)、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跟叔本华的这句话有什么关联吗?

(7)、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与普鲁士政府关系的分析是极其尖刻的,其中包括一些过激之词。为什么叔本华会作如此激烈的批评?也许与他一个时期受到政府的冷遇,妒忌黑格尔哲学得到恩宠有关,但不论怎样,他指出黑格尔哲学自觉地为普鲁士政府服务,因而受到后者的青睐,这一分析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黑格尔哲学时也经常谈到这一方面的情况。例如,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时就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庸人的气味”。

(8)、理性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理性占有绝对统治地位,“除了理性外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力量”。黑格尔所说的理性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在人和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已存在,“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而世界不过是理性的外化。但是,他又指出,理性外化为世界要经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理性自我实现、同时又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性以纯概念的形式自我发展,第二阶段理性外化为自然,第三阶段理性又通过人的精神自我认识,回复到自身。对于理性这三个阶段辩证运动的论述,分别构成了无所不包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9)、黑格尔还忘记了一点: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康德都证实了时间本身是一种理念,只是一种支配现象世界的形式。叔本华从理论上进行了说明:“真正的历史哲学应当从所有事件中辨认出相同的东西,无论古今,还是东西;应当随处见到相同的人性,而无论其在种种特定环境、服饰以及风俗之中是如何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此外,认为世界是具有某种合理性的整体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更为糟糕的是,将表象视为世界的自在之物乃是唯实论的原始形式;而最为糟糕的则是事物最终圆满收场,叔本华这样辩称道。这会因为宣称“事物最终终结于一个舒适、稳固又殷实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建制井然,正义昭彰,治安良好,各行各业均具实效”,而助长浅薄的乐观主义,并让情况变得更糟。那不仅是对国家功能的误解,而且也是对于所有那些牺牲在历史绞刑架上的人的背叛。

(10)、莓芝味,90后自媒体创作者,专注分享读书写作,个人成长自律,观点文。

(11)、一点是黑格尔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不仅仅是四个二律背反,有多少概念发生,就是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

(12)、应当说叔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叔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绝对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叔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13)、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境界,只能把人们真正引向地狱。

(14)、④《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165页。

(15)、这里,我们来听听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叔本华,是如何评价黑格尔哲学。从中也可以看到思想家的思想魅力。

(16)、西方传统的哲学思路,要么认为世界不依赖于主观而存在,要么认为世界完全依赖于主观而存在。但叔本华的思路则完全跳出了唯物或是唯心的窠臼,指出了第三条路。

(17)、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18)、“这个谜底叫做意志,这,也唯有这,才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了它的本质,它的作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

(19)、哲学家总是用思想的灯塔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叔本华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大师。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提到,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意志,它是人类痛苦的根源。然而正像本书序言中说的那样,哲学思想十分深奥,甚至有时晦涩难懂。我试着对其思想予以简单解读。

(20)、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本体是意志的,而客体是表象。具有自觉意志的人,为了达到世界的本体,往往会不停地反思,而反思的结果又因新的欲望需要,从而产生新的意志。人越是自我觉醒,就越是痛苦;反过来越是痛苦,就越是挣扎,与此往复,不断循环。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这也让叔本华的思想蒙上了一层悲观主义色彩。

5、叔本华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1)、 叔本华的思想是一个典型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2)、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存在很多缺陷、错误,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

(3)、这个标准就是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就是看这个人是否对于万事万物充满了惊奇,是不是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4)、意志所派生的万物所具有的意志客观化和可见性程度犹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有高低、大小之分。他把现象世界中的事物分为四类,各类事物有自身规律,共有四种规律。这些规律都被称之为充足理由律它们都是充足理由律的“根”。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所做的区分第一类是物理事物遵从“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第二类是抽象概念和判断遵循“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则;第三类是数学研究对象遵循“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即数学的原则(叔本华接受了康德关于数学的对象是时空形式的说法,并把存在与时空相联系,因此才把存在的依据与数学规则相联系);第四类是意志的主体,遵从“行为根据律”或“动机律”。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一切事物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关系是:

(5)、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6)、他既没有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人们指出摆脱人生痛苦的道路。

(7)、黑格尔哲学思想标志着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则是非理性主义的开端。

(8)、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叔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叔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

(9)、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指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10)、首先,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尽管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它内部包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正确地指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人们不是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脚手架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这些珍宝中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对人类思想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1)、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按照世界的不同层次,进而分为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叔本华认为,世界万物皆有意识,而只有人有意志,因而也只有人最有资格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人能够通过自己对意志的领会来理解万物。

(12)、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13)、罗素略带幽默地质疑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逻辑学”,这一段其实并不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试图给大家解释一下。

(14)、他们一个强调理性的至上地位,把理性万能化;一个贬低理性的作用,把理性工具化,转而强调人的本真的情感和意志,进一步限制了理性的能力和权利。

(15)、第用康德“先验范畴”式的概念原则代替“绝对观念”从绝对唯心主义返回先验唯心主义,这是“回到康德”的新康德主义的立场。

(16)、“康德对这些二律背反不是从概念本身去把握,而是从宇宙论规定的已经具体的形式去把握。为了使二律背反纯粹,并用它们的单纯概念加以讨论,所采用的思维规定,就必须不是从应用方面去看,也不混杂着世界、空间、时间、物质等表象,必须除去这些具体质料,纯粹就其自身去考察。”

(17)、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其言词之尖刻为思想史上罕见。叔本华所以对黑格尔及其哲学采取如此仇恨的态度,根本缘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尖锐对立,他坚决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下面我们将着重论述叔本华如何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

(18)、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是“一箭双雕”:既射中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又射中唯物主义。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其错误荒谬不下于黑格尔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扫清道路。

(19)、他指责说,他的这位来自施瓦本、信奉新教的强敌应该去读一读柏拉图的作品,柏拉图对于正确的哲学研究对象是不变、永恒而普遍的东西这一观点予以明确承认;而历史所关涉的则是过往的、短暂的及特定的东西—仅仅是风中的浮云而已。所有哲学的根本性真理都是那真实不虚的东西,在所有的时代都完全相同。滥用柏拉图关于“理念”的概念这样一些哲学沉思的不变而永恒的研究对象,将理念视为一种穿越时间的生成之物,是对柏拉图这一伟大概念的根本滥用。

(20)、等长大了,大部分人的好奇心就逐渐衰退了,对一切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人也变得迟钝、麻木起来了。他们的内心不再单纯不再敏感,就像鲁迅笔下那个曾经让人喜爱的闰土,长大之后就变了样。

(1)、其次,这个绝对观念又是如何创造出世界呢?叔本华指出,黑格尔哲学是“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而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错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点:第叔本华认为认识主体理性与客体认识对象(世界万物)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与客体同时,主体已立即同在,相反亦然”,在它们之间,“既不能在客体对主体、也不能在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安置从后果到原因这一关系”,不能说一方作为原因产生另一方。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恰恰在于不懂这一道理,误将理性作为客体产生的原因。

(2)、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

(3)、在西方近代两位大哲学家,一位是康德,一位就是黑格尔,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分伯仲。

(4)、一个认为主体不能把自身当成对象,主客都不能被实在化,继承了康德的现象从属于物自体、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进而提出的“意志” 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离的某种活力或倾向。

(5)、无论如何,读书,都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6)、“所涉及的是人的行为,是和人直接有关的题材。”

(7)、如果叔本华对黑格尔怀有丝毫的好感,如果叔本华感觉到黑格尔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任何持久而重大的影响,他便有可能像马克思一样愿意公开宣称自己是“那位伟大思想家的门生”,哪怕他觉得“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而不得不把他倒转过来。毕竟,他让世人熟知了他对康德的忠诚。然而,对于黑格尔,叔本华却是毫无好感;这位辩证法大师对他的哲学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他却也像马克思一样认为黑格尔将事物颠倒了过来。叔本华指责道,黑格尔“颠倒了所有事物的黑白,确切地说,他让概念成为首要与原初事物,这样一种即刻直接经验到、我们必须得从其出发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他通过让辩证的方法回归到其物质世界中的诞生地而使黑格尔站稳了脚跟,他将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理念王国中给移除开来。对马克思而言,理念只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叔本华在这点上和马克思观点相同。概念的源头是直觉性的表象,因此,他重复了康德那深刻的洞见“没有直觉的思想是空洞的。”当中的一部分,尽管叔本华或许会认为马克思领悟到了概念需要基于经验的外在来源给予其意义,但他也会认为马克思像所有唯物主义者一样主张的是一种忘却了主体的哲学。此外,叔本华还会因为他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代替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指责他背离了逻辑学。

(8)、可见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不同方面的强调所带来的巨大的分歧,恰恰代表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在某些观点上的根本的分歧。

(9)、纯概念就是对象的核心和命脉,正如它是主观思维本身的核心与命脉那样。这个逻辑的本性,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在精神中起作用,任务就在于使其自觉。第矛盾运动的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有个显著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点,就是通篇贯串了矛盾的辞证法,在矛盾中把握思维和事物的本质。

(10)、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11)、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意志本原论由此昭然若揭了。

(12)、叔本华这样的人生观、苦乐观,虽然暴露了在悲惨的世界中人生痛苦的某些现象,

(13)、英国哲学家罗素,毫不隐晦地直接说:黑格尔的哲学几乎都是错的。

(14)、第二种立场主张哲学独立于、高于科学。生命哲学坚持生命的原则、精神的原则高于科学的原则,科学的原则只是哲学所阐明的生命原则的衍生和变形;意志主义认为意志是本体,科学经验只是现象;新康德主义主张以哲学的先验原则指导科学的方式与科学结盟,凡此种种都充分表达了以哲学统摄科学的传统立场。

(15)、前面我们聊了,辩证法的核心是“正反合”,也就是“正题、反题和合题”,世界是在对立统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中不断螺旋上升发展的,这是一个“正反合”的三元运动过程。在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到后一个阶段,其实蕴涵前面所有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消失,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会作为全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辩证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真理。

(16)、叔本华对黑格尔的上述批评有许多是违背事实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并不是像叔本华所批评的那样。黑格尔对康德哲学既有批判,也有继承。他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主张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同在哲学发展史上是有功绩的,叔本华对此却全盘否定,这是错误的。而叔本华本人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也包含着错误。他肯定康德的自在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而是为了给理性加以限制,为他确立非理性的意志这一精神性的自在之物奠立理论基础。但是,由于黑格尔所主张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思维与存在的同叔本华为了肯定自在之物,批评这种同一学说的虚妄,深刻地揭露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本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17)、在19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叔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付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18)、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这样写道。这是一本被当成鸡汤的哲学书,也是叔本华仅有的一本通俗易读的作品。

(19)、意志虽然是最接近人的主体,但不局限于人。不但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整个世界都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世界的主体是意志。我们可以像感受到自己内心行动的意愿那样感受到外物类似的趋向,如石头自由落体运动植物向上生长,磁针指向北方地球被太阳吸引,动物的欲望冲动水流的向前奔腾,等等都是意志主体的活动。当人以意志直观意志活动时,意志就成了直观的对象这就是表象。因此,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这里的“意志”和“表象”都是本体论的概念,都是客观的、普遍的意志和表象。

(20)、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1)、“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地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我们既已确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真理”。

(2)、叔本华根据自己对理性的看法来审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他认为后者完全歪曲了理性,是“在一种完全虚构的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意志的否定,包括禁欲和死亡(自杀亦在其内)。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愈是激烈,则痛苦愈大,即:

(4)、叔本华在他的“随笔集”(指随笔集《杂文与笔记》)论骄傲中说:在一个嫉贤妒能的世界里,圣贤们不得不谦虚谨慎,请求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们,宽恕自己杰出和卓越。当谦虚成为一种美德的时候,你伪装谦虚就可以在这个世界的大傻瓜中占到很大的便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如同傻瓜一样,在提及自己的时候,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但是,我不能!

(5)、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的第一卷,开宗明义地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并且提出“世界就是意志”的哲学论断。在接受了康德对世界的立场之后……即,外部世界只有通过我们的感觉和表象才能认识,叔本华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清晰而有力地阐述。他提出了一个论点,直接唯物论的弱点——当我们只有通过精神来认识物质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又把精神同时解释为物质呢?

(6)、与此相反,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之为满足、安乐、幸福。这就是说,某个人的欲望、意图落空了,就叫失望、痛苦;其欲望、意图达到了,就谓之快乐、幸福。

(7)、我几乎每年都重读一遍这本书,常看常新,每次的领悟都不甚相同。当今情势,内外皆迷,重读此书,不胜唏嘘。古人诚不我欺也。

(8)、“在这里是如此,在任何地方也是如此,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9)、一个要求恢复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一个认为直观的艺术优于思辨的哲学,要求把哲学艺术化。

(10)、叔本华从小迷恋哲学,他的自大抑郁、多疑和执着于沉思的怪异行为很可能导致他与母亲的争吵,并最终导致母子决裂。这下我们清楚了,这该是他贬抑女人的根源,当叔本华将他的代表作《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付梓之后的十年,该书的大部分已作为废纸售出,——谁不渴望成名呢?天才也不能例外,何况是自高自大的叔本华呢,“一个把黑格尔——那个知识怪物——拥戴为最伟大的哲学家长达二十年的时代,不可能使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去追求它所给予的赞许。”(摘自《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前言),——叔本华就这样给自己的失落找台阶下。无疑这些话使他更受指责。

(11)、他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现象虽不可数计,无限杂多。但它们有个统一基础,这就是意志。

(12)、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黑格尔是近代哲学的堕落。他也无法与康德相提并论。

(13)、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14)、如果仅从认识论角度,叔本华无疑打造了一个独立逻辑的认知空间;但他的表象预设论,使他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之中。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其围绕认识论和“真”、善、“美”问题的讨论,既没有摆脱古典形而上学的遗风,也与欧洲理性主义哲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15)、在哲学上,终极本质的意义——是认识我们自己。从我们出发,才能认识外在世界;认识我们自己,可能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那把钥匙。叔本华认为:两类“意志”,构成了世界,并且驱动了世界。一类,叫作“生命意志”;一类,叫作“生殖意志”。

(16)、由此,叔本华得出一个看似很悲观的结论: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

(17)、一个认为主体能够完全反思自身,所以客体是主体,物自体和现象就是统一的,提出了符合形而上学传统的只能为思维把握的本体论。

(18)、但是,艺术欣赏只能达到暂时的解脱。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地否认生命意志,彻底地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哲学(即叔本华自己的哲学和古印度的哲学)指出了无欲忘我、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然而叔本华本人的生活与他的禁欲主义主张完全相反。鲁迅提到有关他的私生活的两件事:一是他生前生活放荡死后在他的藏书夹页中发现了春药药方;二是他因房子的纠纷打伤了邻居,每年被罚付给邻居60塔拉的年金,邻居死了,他在日记里写道:“老妇死重负释。”其实,叔本华出身于富商家庭,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三万塔拉的遗产,他所承担的罚金对于他根本不是什么“重负”。罗素也说,叔本华是“不真诚”的。不过叔本华的哲学本身就包含着言行不必一致的论断。按照叔本华自己的说法,人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任何关于如何生活的告诫对于实际生活无能为力。因此哲学家不一定是圣贤,圣贤也不一定是哲学家,哲学的结局就是保持沉默。

(19)、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理论。知道叔本华的人大概听说过,叔本华是唯意志哲学理论的创始人,他既非唯心主义者,更不是唯物主义者。

(20)、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乡愿——你很有才华,但是你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我们这是为你好,你如果谦虚,你就能更伟大……叔本华的回应是:我呸!

(1)、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是“一箭双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