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精选123句送别诗歌鉴赏(送别诗古诗鉴赏)

美词美句 2024-01-01 09:29:52
导读 送别诗赏析 1、送别诗及解析 (1)、(1)上面这首诗的体裁为   。诗题中“及第”的意思是   。 (2)、(注)①野人:乡野之民,农夫。②筠笼:竹笼。③细写:轻轻倾倒。④讶许同:惊讶如...

送别诗赏析

1、送别诗及解析

(1)、(1)上面这首诗的体裁为   。诗题中“及第”的意思是   。

(2)、(注)①野人:乡野之民,农夫。②筠笼:竹笼。③细写:轻轻倾倒。④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3)、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4)、(3)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5)、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6)、D.“惭非杜母”是诗人自谦之语,体现了诗人为官要造福百姓的愿望。

(7)、D.“青草瘴时过夏口”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8)、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9)、本诗作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10)、C.“眼底山河”起三句,写眼下河山沦丧,城楼鼓角震天,这些都足以让有志之士为之痛苦流涕。

(11)、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12)、(以上内容节选自刘云龙《浅谈送别诗的鉴赏》,有删改)

(13)、(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4)、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15)、(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16)、B.“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17)、(注释)①严公:严武,杜甫朋友,曾以兵部侍郎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中巴蜀。②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③丹地:朝廷。

(1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话翻译: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19)、(2)这首诗是送别诗,请简要赏析此诗的尾联。

(20)、(2)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送别诗歌鉴赏

(1)、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2)、(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3)、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

(4)、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的深彻,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5)、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

(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如《渡荆门送别》一诗,便是壮别之代表。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这些送别诗,缘情依景,依依惜别中见得豪放,恋恋不舍中深蕴壮怀。

(8)、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9)、(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1)、(1)本诗前六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1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客中行/客中作(作者)李白(朝代)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6)、A.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17)、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18)、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19)、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0)、王勃的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3、送别诗古诗鉴赏

(1)、(2)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2)、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与达官贵人,好友亲朋,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黄发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咏,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中从来,而每一次相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

(3)、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D.“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临时休息、住宿的地方。词人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像在馆舍中辗转漂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愁苦之情。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帮忙写三首关于送别的古诗挑别董大二首(其一)

(7)、(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8)、B.前四句动静结合。不但写出天山雪的静态庄严,且突出其动态威势。

(9)、(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

(10)、B.颔联写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11)、(3)邓剡作此词后,文天祥也有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12)、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

(13)、A.诗歌叙写津吏船夫静默无语,引出下文与越中父老告别的场景描写。

(14)、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15)、赏析: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

(16)、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17)、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18)、C.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19)、C.颔联借用周公旦和谢安的典故暗指张商英洗清冤屈,会重新受到皇上的重用。

(2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送别诗谁写的

(1)、(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首联两句写桂林之得名并点出桂州的地理方位,寄寓了对桂州的神往。颔联“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桂林的山川之美。桂林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便形成了城中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桂林之山,千姿百态,奇特秀美;桂林之水,清澈澄明,蜿蜒曲折。韩愈形容这种美为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两句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罗带”、“玉簪”皆为女子饰物,表现出了山水的秀丽。对于桂林之山,范成大称“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也用“玉简瑶簪”作比;而漓江之水不仅碧绿蜿蜒,而且流速缓慢,正如女子飘飘的玉带。因此,作者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饰物作比喻,可以说妙极。

(3)、(注)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②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③彭城:徐州。④清泗与淮通: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4)、别董大(唐·高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5)、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6)、(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7)、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8)、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9)、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0)、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11)、他的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

(1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B.本诗开头两句写傍晚郊外的情景,“东郊”“千里”为送别展开了一幅旷阔深远的背景图。

(14)、D.这首送别诗把叙事、议论、写景有机地交融于一体,语言直白浅显,情感真挚动人。

(15)、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16)、何以解忧,唯有诗酒,酒可助兴,诗以寄情。或感伤,或激昂;或抒情,或向往;或激励,或劝勉;境遇差别,感受迥异,因此诗词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

(17)、B.颔联写临别之际,诗人殷勤嘱咐弟弟应以正道事人,在他乡务须保重身体。

(18)、A.首联紧扣题目,交代了送李录事赴任时的季节与天气,纷纷大雪渲染了凄冷的环境。

(19)、(1)以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5、送别诗词鉴赏

(1)、(《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2)、(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4)、(注)①剧县:政务繁重,不易治理的县。②鶱翥(xiānzhù):高飞貌。亦用以比喻仕途腾达。

(5)、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6)、A.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         (窦叔向《春日应制》)

(7)、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残碑②,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8)、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

(9)、《别董大》二首(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0)、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11)、E.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12)、李太白嗜酒如命,唯月是爱,但他并不是那种“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消极入世者,也没有“一醉解千愁”的动因。他坚持人各有命,天命难违,必须豁达,不必忧愁的主张,深知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这在他的送别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13)、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

(14)、(8)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9)长(zhǎng):增长,振作。

(15)、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16)、(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17)、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1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19)、B.“拂荆扉”实写好友乘舟上路,不久后便回到家里,叩开自家的木门。

(20)、(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1)、“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本词“戏赋”中横生“妙趣”,试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4)、A.首句说吴先生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先生与诗人兴趣爱好不同。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

(5)、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③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④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⑤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地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把握情感主题 

(6)、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7)、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9)、A.开头就用两个设问句,通过衬托、对比有力地突出了鲁仲连的高大形象。

(10)、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11)、习俗类意象   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时间意象   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这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亮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空间意象   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12)、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13)、A.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14)、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5)、若论激励的送别诗,那应该以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气势最为奔放,《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为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被迫离开,于是高适送别之时,赋诗两首予以激励,这是其中之慷慨悲壮,蓬勃向上,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令人读了情绪激昂,斗志昂扬。

(16)、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17)、B.诗人借月色和星光,描摹自己想象中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18)、(注)①绕朝策: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②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为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这里喻报捷之诗。

(19)、B.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人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20)、A.首句中“秋风”点明送别的时间,“十驿”极言襄阳至荆门路程之长,渲染了离别的伤感。

(1)、(注)①反侧:不安分,不顺从。②富春秋:岁还多,既年富力强。③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

(2)、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3)、C.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