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精选133句文案
王阳明金句
1、王阳明经典语段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总觉得理想很空,志向很远,其实正是因为有了理想,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可能你的理想在距离你有一千步的地方,你觉得遥不可及,但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接近他,假如没有理想或志向的驱使,那人可能就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
(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7)、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9)、所谓心外无物就是说,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是来源于你的内心。如曾经的一位高僧所说过的:“不是风动、不是书动,是我心动”,意思就是说外界的变化其实是内心的反应。
(1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1)、天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3)、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4)、阐析: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15)、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16)、机关算尽一场空,白茫茫真干净。属于我的应得之物,要尽力争取,不应放弃;不属于我的,也没必要强留,费劲手段留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悄悄溜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紧握着别人的东西就像攥着一把钉子,握得越紧对自己的伤害越大
(17)、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18)、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9)、在对自然哲学和人性哲学的理解和两者间的统一上,王阳明可以说是开了中国哲学界的先河,是第一个如此明确、精深的解释自然万物与人性、人心之间的关系的哲学大师。
(20)、至于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其实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够理解自然万物与人内心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同于道。
2、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1)、(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人活一世,真正对自己好,不是放任自己为所欲为,而是懂得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只有懂得克制,才能成就自己。克己,不是压抑自己的内心,而是修心的过程,让自己的心变得平和。
(4)、美与快乐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金钱物质可以满足人的需求,给人带来丰足的快乐,但世间的快乐事并非只有金钱物质可以办到,山水美景同样可以带给人满足与快乐。快乐需要自己用心找寻,用心体会。
(5)、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6)、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7)、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8)、然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9)、知行要合一。“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准备充足往往可以避免很多过程中的麻烦。事前经过仔细思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思考与行动都应结合起来。
(10)、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2)、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3)、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1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5)、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6)、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8)、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9)、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王阳明经典话
(1)、发言须句句有着落方好。人于忙处,言或妄发,所以有悔。薛瑄
(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6)、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7)、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9)、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1)、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12)、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3)、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4)、一个谦虚的人,必定是个宽容的人。一个宽容的人,必定是个有着大胸襟与大智慧的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也必定是个好运之人。谦虚宽容是一切美好品德的基础。人一旦骄傲就容易刚愎自用,在言语行动上打压别人。
(1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6)、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7)、王阳明的一生中一直都在执着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为了追求这一至高境界,王阳明付出了自己的前半生。在家庭的压力下和世俗的压力下孤单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18)、人与人素质间的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知错能改就是其中之一。有错不可怕,知错犯错,犯过不改应该引起重视。一个有素质的人绝不会仅把改错停留在口头上。
(1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2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王阳明名句
(1)、知道怎么做,却不去实施以行动,就跟不知道一样。
(2)、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4)、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5)、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6)、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7)、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8)、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9)、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0)、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薛瑄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
(14)、内心有什么样的种子便结出什么样的果子。若一个人内心被名利美色占据,那自然会因此生出种种情绪,或忧愁、或悲伤。心的空间需要自己经营。
(15)、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薛瑄王守仁名言大全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17)、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8)、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19)、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王阳明金句解读感悟
(1)、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2)、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5)、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6)、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7)、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别太看重成绩。做学问是为了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名利的获得本来是个附加物品,倘若为了追求所谓的名望才去学习,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本是兴趣使然,若把成绩看得太重,则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8)、薛瑄(1389-1464)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今稷山县)人。
(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0)、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王守仁,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后人评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6)、说的其实是一种自然和万物的认知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唯心论,但这种唯心论更多的是在讲述在“心学”体系内如何理解万物、如何理解自身。
(17)、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频繁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官运坎坷的“心学”大师。纵观王阳明的一辈子,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过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1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坚守好自己的志向,就像心痛一样,哪里有闲工夫管其他人呢?坚守自己志向的道路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虽然痛但是前方有希望的召唤着你,这时的痛苦都在自己内心深处,别人看不到,也无从体会。闲言碎语无利于自己的内心成长,倒不如把说闲话、管闲事的功夫用来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一千个圣人也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的人生导师就是每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良知。
(5)、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6)、而王阳明的“心学”最为有名的也正是对人性论的阐述和提倡,也正是基于人性论而发展出来的对人性的深度分析和诠释。使王阳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性哲学家。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9)、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10)、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1)、源于《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12)、人要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人生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在重复的日子里梦想就会被磨灭。自己走出来的才是人生,别怕走了歪路,敢于尝试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色彩。
(13)、因噎废食不可取,不能因为怕跌倒,就拒绝走路。世上一切困苦,都是磨砺,都是成长。只有经历过这些苦难,品尝过人间苦楚,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孩子们也只有遇事才能成长,过度的保护仿佛是玻璃罩中盛开的花朵,一旦玻璃罩发生破损,花朵可能看就会凋零。
(14)、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15)、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6)、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1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1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0)、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3)、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6)、瞬息万变中惟天不变,主宰的天不变,若天不变,依天而生的人又何苦疲于奔命,忙忙碌碌呢。天不变,心不变,当忙碌成为生活的常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成为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必修课程。心不能浮躁,再忙碌也要使内心保持安然。
(7)、这里的道就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道,从这里也能够明白王阳明先生在对道的理解中,其实对道的解释就是自然万物的根本。
(8)、到了中年,王阳明在艰难与困苦中终于成就了“心学”这一伟大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王阳明之后众多学子和大家的追随对象。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却有着权谋无双的称谓。
(9)、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0)、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11)、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2)、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