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是因为()精选77句文案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1、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证明了什么
(1)、为了对电进行探索,传说他曾经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1752年,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气中放风筝,用金属丝连接钥匙和莱顿瓶,以证明“雷电”是由电力造成。
(2)、本栏目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介绍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脉络,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联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另外,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算变形24点,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3)、(1)TheLightningDischarge作者:MartinA.Uman
(4)、100美元的钞票上印着富兰克林的头像|pxhere
(5)、因此,一直有人怀疑富兰克林并没有真正做过风筝实验。美国《流言终结者》节目曾经做过一个模拟实验,让一个假人放风筝,然后给风筝施加50万伏电压的假闪电,测出流过假人“心脏”的电流超过了6毫安,足以将真人电死。这说明富兰克林如果做过实验,会被电死。实际上闪电电压要比这高得多,有时会达到几亿伏,在这样的电击下风筝绳子将承受几千度的高温而被烧毁,这样的实验后来多次有人做过,当然是用绑着的风筝做的,人是不能在旁边的,否则有可能出事。如果富兰克林真的做过风筝实验的话,他描述的结果也肯定不是引导雷电,而是收集空气里的电荷到钥匙里,就像人们后来发现的,即使在大晴天做风筝实验,同样会让钥匙发出火花。富兰克林描述的,更像是在任何时候放风筝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出现的结果,采集的是周围空气的电荷,而不是雷电。
(6)、富兰克林用手拿卷线圈的铁丝,在雷电雨夜闪电划过风筝,富兰克林的手有麻木感,他激动地大叫“我被电击了!”回到家,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实验瓶,进行电学实验,果然科学家的假说成立。
(7)、流入钥匙的电流量是否足以电到富兰克林的手指;
(8)、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9)、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他的这一结论并不被人认可。
(10)、该书由罗会仟、赵敏、姚晓春、陆继宗撰写,其中罗会仟完成书稿约50%。该书介绍了从公元前950年《竹书纪年》最早记载北极光和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开始,物理学在力、热、光、电等方面的发展历程,直到2000年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开始运行。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和图片里寻找物理学史上的一个个重要足迹,在认识科学现象的同时,体验科学家们的发现历程和人生经历,从而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11)、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系在牵着风筝的麻绳末端的铜钥匙,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12)、普利斯特里写这本书的时候,富兰克林在伦敦,他应该是采访了富兰克林,而且有迹象表明富兰克林审了稿。所以普利斯特里的说法就成为了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最原始资料,后人介绍、描绘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它。但是他的说法仍然让人疑惑。富兰克林并不是害羞的人,怎么会因为担心实验失败不敢找人见证?即使有这样的担心,在实验成功之后,为什么不在有人见证的情况下再重复一下实验?按他本人的说法,这个实验是很容易做的,不难重复。
(13)、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14)、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15)、他们在屋顶上树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捆着一根铁尺,目的是把天上的电引到屋里观察和研究。
(16)、然而,他对科学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物理学上。其中以电学为主——他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
(17)、 我们与上帝的距离只差一台量子计算机(2015-12-16)
(18)、在1750年7月29日致克里森的信中,富兰克林建议,在高处立一根金属杆,雷暴云来临时,就可以把云里的电荷通过金属杆引下来。如果金属杆和大地是绝缘的,电荷留在杆里跑不掉,就可以用来做电学实验,从而证明闪电是放电现象。如果金属杆接地,电荷就释放到地下,避免了雷击,就成了避雷针,之前在3月2日的信中富兰克林已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在这封信里他进一步做了说明。
(19)、实际上闪电电压要比这高得多,有时会达到几亿伏,在这样的电击下风筝绳子将承受几千度的高温而被烧毁。
(20)、“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有硫磺气味。
2、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是因为()
(1)、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2)、这一场闹剧也算是避雷针应用史上一件趣闻吧!
(3)、如果云层上的电荷聚集越来越多,和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压越来越大,最后它们击穿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形成一条到达地面的导电通道,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产生了雷电。如果这条通道正好途经某个人的身体,放电电流会很大,数量级达到几十千安甚至百千安以上。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因为几毫安的电流就足以使人类的心脏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停搏。雷电流也会致使呼吸系统麻痹而停止呼吸,从而致人丧命。此外,雷电流的极大的机械效应足以撕裂受害者的皮肤和肌肉,而强烈的热效应也足以烧焦受害者的躯体。这种雷击事故称为“直接雷击”。遭受直接雷击的人十有八九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会重度受伤如果这条导电通道没有直接通过人体,相隔一段距离,比如击中了附近的一棵树,人体仍然有可能因为感应的电流而触电,称为“感应雷击”。感应雷击有时会比较弱,被击中者无大碍,受雷击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大多数是这种情况。
(4)、 掉进黑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015-12-28)
(5)、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小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人,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6)、1754年,富兰克林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被梅伦的一个牧师迪维什第一次实现了。到了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里立起了一根避雷针。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到了1782年,费城已经大约有了400根避雷针了。
(7)、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8)、还好普林格尔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他沉默片刻,说:“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是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呀!”
(9)、富兰克林是大发明家科学家,也是政治家教育家。他是美国立国的《大宪章》起草人之他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是宾大的第一任校长。
(10)、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11)、 这里距离北京仅150公里,空气质量好到爆!(2015-12-21)
(12)、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
(13)、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俄罗斯有一位物理学家在模仿这个实验时,因为操作不慎被雷电击死。
(14)、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15)、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16)、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内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17)、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了下来。富兰克林让儿子威廉拉紧风筝线站到草地旁边的一所房子屋檐下,这样,靠近手的一节线就不会因淋湿而导电。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好的,风筝是绸子制的,不怕雨淋,线是麻绳很结实,靠乎的一节又换成绸带,不导电,麻绳与绸带间用金属线挂一把铜钥匙。
(18)、不多功夫,雷声大作,但没有一滴雨。我看了看所装置的雷电器,丝毫没有发现电力的征兆。但当饭菜摆在桌子上的时候,我终于看到铁丝发生特别的电火花,我的妻子和另外几个人也都跑到这里来了。我们大家一起看了铁丝和吊起来的铁条,因为我希望有几个目击火花的各种颜色的见证人。利赫曼教授曾和我争论,他不认为会有各种颜色。就在我把手伸到铁丝边、火花僻啪僻啪地四散爆发的当儿,突然霹雳一声巨雷。他们都从我身边跑开了。我妻子也要我走开。好奇心仍把我吸引住二三分钟,直到他们对我说菜汤凉了,并且电力也几乎停止了。我刚刚在桌旁坐了一会儿,利赫曼的仆人突然把门打开了,他满面泪痕,吓得喘不过气来。当他向我走来时,我想,莫不是有人在路上打了他?他勉勉强强说出了几个字:教授被雷击倒了。
(19)、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20)、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3、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课外阅读
(1)、富兰克林有一连串的头衔——作家、发明家、出版商、科学家、外交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有评价说他是十八世纪仅次于华盛顿的名人。
(2)、很多人追随着富兰克林的脚步,“疯狂”了重复着他的大气电实验(或者是实验的设想)。
(3)、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4)、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蓄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5)、原来,我国古代建筑师最迟在17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了避雷针。
(6)、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
(7)、为了模拟雷电的威力,终结者走进了电力公司的试验中心,这里的高压电可达到100万伏,可是比起真正的雷电1亿伏的电压,也只是1%。他们用组织替代胶制作了一个假人的模型,里面安装了一个模拟的心跳检测器,并用模拟的雨中淋湿的风筝线进行实验。风筝被高压电击中时,在钥匙和假人的“手指”之间出现了明亮的电弧,通过模拟心脏的电流已经超过可以使人心脏停跳的最大电流的很多倍。这个“迷你版本”已经足以让富兰克林英勇牺牲很多次了。由此可见,富兰克林在直接被雷电电后还毫发无损,并且淡定地说“我可以证明闪电是电”是不靠谱的。
(8)、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9)、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10)、富兰克林自己为什么不做这个实验,而只是提出设想建议别人来做呢?据他说是因为费城当时没有高楼可以用来做实验,他准备等费城的大教堂建好了再做。大教堂还没有建好,法国人实现了“费城实验”的消息已经传来。富兰克林主办的《费城报》在8月27日报道了法国“费城实验”。9月,富兰克林在自己家里立了根金属杆,做了一点改进,在杆的底端放上铃铛,一旦雷暴经过,铃铛在电的作用下就会响起来。10月19日,富兰克林在《费城报》刊登文章报告“风筝实验”。文章开头说:欧洲的报纸经常提到用在高楼立起金属杆的方法成功做了“费城实验”,其实在费城,已经有人用不同的但是更容易的方法成功地做了同样的实验,人人都可以尝试。随后他介绍了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用丝绸手帕做一个风筝,风筝上方固定一根金属丝,在风筝绳子的末端系一条丝绸带子,在绳子和丝绸带子交接的地方绑一把门钥匙。在有雷电的时候,人躲在屋里通过门、窗放风筝,手拽着丝绸带子,注意不要让雨把丝绸带子打湿,也注意不要让风筝绳子碰到门框或窗框。绳子被雨打湿后,就会把雷暴云里的电引导下来,因为丝绸带子是干的,不能导电,电荷都聚在了门钥匙上,这时如果用指关节碰钥匙,就会冒火花,这样就证明了它的确带电了。这些电荷还可以收集起来做其他实验。
(11)、1746年,英国伦敦一个叫柯林森的人,给他在美国的一位朋友寄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
(12)、这个莱顿瓶的收件人叫做本·杰明·富兰克林。
(13)、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
(14)、 一张图看懂暗物质(2015-12-17)
(15)、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俄罗斯有一位物理学家在模仿这个实验时,因为操作不慎被雷电击死。
(16)、 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17)、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确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由此他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得到了证实。
(18)、 “1750年富兰克林(1706—1790)建议用风筝验证闪电就是electricity。1752年法国人Thoms-FrancoisDalibard实施了富兰克林建议的实验,证实了所谓的electricity和闪电里某些存在是一致的。”(引自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第一卷》第101页)
(19)、 MIT牛人解说数学体系(2015-12-05)
(20)、然而有不少人对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年是否真的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或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还心存疑虑。美国Discovery频道《流言终结者》节目在第4季第5集利用实验证明了,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导下了雷电的钥匙,他将会被直接杀死。其实早已经有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本人从来没有正式承认做过这个实验。
4、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震惊世界,它向世人
(1)、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2)、富兰克林生前身后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个带电风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流传已久的经典传说,很多美国人深信不疑。在国内,作为语文教科书里的“老段子”,同样人尽皆知。可是这到底是个神话还是真有其事呢?
(3)、(3)雷击人身伤害与防雷知识要点作者:梅忠恕
(4)、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高兴地笑了。
(5)、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6)、(风筝实验听起来疯狂无比,但是后人对于这个实验是否真正存在莫衷一是。)
(7)、他和他的助手罗蒙诺索夫对雷电现象观察了三年之久,他们也想像富兰克林一样“窥探”雷电的秘密。于是,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雷电利用计划"。
(8)、7月的一天,终于盼来了费城一个大雷雨的天气,富兰克林带着儿子选了一块广阔的草地,按照设定引“天电”的方案,将一只特制的风筝徐徐放到阴雨密布的天空。
(9)、毫无疑问,富兰克林的这次实验的“疯狂指数”绝对是五星。
(10)、和“费城实验”一样,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很可能也只是提出了一个实验设想,所以一开始他只是含糊地说在费城有人成功做过—他相信如果真有人尝试的话,肯定会成功的。被认为是他本人做的实验后,他将错就错承认了下来,但是一直非常低调地对待此事。从科学的角度看,风筝实验其实没有做的必要,因为雷电的性质已经被之前法国人的“费城实验”证明了,而人们也已把荣耀归功于提出实验设想的富兰克林。
(11)、随着莱顿瓶的发明,人们知道了如何储存电。1746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科林森给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邮寄了一个莱顿瓶,并附上使用说明。由此激发了富兰克林对电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其中他最跃跃欲试的就是证明普罗米修斯的“天火”——闪电是不是和摩擦起电的电有着一样的本质。为此,富兰克林选择了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风雨夜晚,和他助手放飞了一只带着铜线和铜骨架的风筝,风筝线的另一端拴着一串钥匙放在莱顿瓶中,他们试图“钓”闪电下来。很快,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天空,顺着导线噼里啪啦地导入了莱顿瓶。通过不断地对比研究,富兰克林最终认为闪电和摩擦起电殊途同归,是同一种物质。这次充满危险的实验揭示了电的本质(后人曾试图重复该实验而被电击身亡!),让人们意识到电的巨大能量和潜在应用前景,更加点燃许多科学家对电学研究的星星之火。
(12)、这样的实验后来多次有人做过,当然是用绑着的风筝做的,人是不能在旁边的,否则有可能出事。
(13)、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出版商、新闻人……还是科学家,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最著名的科学研究,当然是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下来,证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个大胆的实验引发了无数人的崇敬,富兰克林甚至因此被赞誉为“现代普罗米修斯”。有些人也大胆地去模仿,结果毫不意外地导致了遭到雷击身亡的悲剧。富兰克林本人有必要冒险做这个实验吗?
(14)、为了纪念他,1928年以后每张百元美钞上都印有他的肖像。
(15)、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16)、 引文观点源自近年出版的文献,作者是中科院物理研究员,属于物理业内人士,不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风筝实验”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版本。所以至少说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存在争议的,而我则偏向于相信新近的业内专家的异说。
(17)、 在设计“风筝”实验时,富兰克林将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进行类比做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