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词美句 > 内容

打比方和比喻是一个意思吗?精选90句文案

美词美句 2023-10-16 15:50:41
导读 打比方和比喻怎么区分 1、打比方和比喻有啥区别 (1)、今天天气很冷,小树也在寒风中乱抖。(拟人) (2)、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

打比方和比喻怎么区分

1、打比方和比喻有啥区别

(1)、今天天气很冷,小树也在寒风中乱抖。(拟人)

(2)、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3)、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来写,即人有了物的行为动作。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4)、不管哪种结论,都是根据和地球相类似的情况来推断的。在论证方法上,就是类比。

(5)、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有语言。如: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6)、当然,这些理论让一个小学生理解肯定有困难,这也是许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的原因,认为在小学阶段对这些概念没有必要搞得这么清楚。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即使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应该让他们“知其然”。

(7)、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8)、   那么,何谓类比论证呢?就是从已知的一种事物(或事理)推论相类似的另一种事物(或事理)的论证方法。它是根据两个(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逻辑思维形式。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用诸葛亮的茅庐和杨子云的小亭与其陋室相类比,唤起读者对德才出众的历史名人的联想,以便有力地证实“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观点。再如鲁迅先生的《对左冀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在论述“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的观点时,曾用“敲门砖”这个传统比喻,把前清文人做八股类比推出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些文人作诗歌和小说,一旦功成名遂,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借文学以营私的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指出了当时文坛建树不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类比的双方是人所共知的客观实在,作者只将他们的近似点稍加类比,那些在文化运动中的退伍者的庐山面目就暴露无遗了。由是看来,类比论证的妙处就在于善于启迪人们的思路充分利用逻辑思维的力量,使人举一反广求甚解,触类旁通。

(9)、    专家回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0)、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11)、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2)、比喻和打比方是一回事。简单来说,比喻就是两个事物之间形似或神似。

(13)、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14)、这一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排比,而没有拟人。

(15)、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卖火柴的小女孩》)

(16)、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17)、打比方是有举例子的意思,它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18)、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这里将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相似点:形成、颜色。

(19)、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20)、2 通俗的说,比喻就是打比方。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2、打比方和比喻是一个意思吗?

(1)、远远望去,一座座山峰像(           )。

(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4)、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5)、关于比喻的修辞作用(或说修辞效果),一般表述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陌生为熟悉,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修辞通鉴》的表述是这样的:

(6)、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当然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个物理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这里只讨论类比的论证方法。

(7)、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来论证深奥抽象的道理,使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种论证方法,既能增添文采,又能使所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8)、 天心区:新姚南路银桂苑小区7栋303蒋老师13875950615

(9)、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10)、电线杆的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好象是欢乐的歌唱家在进行着歌咏比赛。(比喻)

(11)、 ①小明长得很像他的爸爸。小明和爸爸是同一类事物,是将小明与爸爸作比较,不是比喻句。

(12)、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13)、岿然不動,坚不可摧,这是中华文明的坚实。这份坚实烙印在中华人民心上就成了顽强不屈的品格,有如汉字里的“人”,只是站着,便可力扛江山万万年。这份坚实让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不改本色,亦能够步履铿锵,迈入新时代世界文明的殿堂。

(14)、比喻: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15)、文章写得漂亮,是因为他善用修辞,例如比喻、拟人等。

(16)、比喻是根据形似或者神似把抽象的事物说的生动形象,在口语中也叫打比方,目的是把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说的通俗易懂,总之,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

(17)、没错,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但要注意的是,通常在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时叫“打比方”,在其他情况下(如:记叙文、散文中)叫“比喻句”。

(18)、 当时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比喻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也包括人),拟人是直接把物当作人来写。”这样的解释虽然把这两个概念有点简单化了,但总比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强。事实证明,只要你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向他们解释,大部分小学生基本上能分清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同样道理,练习2中另一组句子也一样:

(19)、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20)、(例)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3、打比方和比喻是一样吗

(1)、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2)、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3)、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 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4)、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类比论证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有的通篇都用这一种论证方法,类比到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只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并把它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公谏》就是把类比论证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运用的。

(5)、拟物是摹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是把拟体的特性“强加”给本体,重在“拟”。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6)、人们常爱用昙花一现来比喻那些稍纵即逝的稀有的东西。

(7)、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8)、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9)、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即物有了人的行为动作。

(10)、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11)、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2)、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3)、    拟人,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现人物名称的词语。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他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写人的动作、神态、心情的词语。例如:一群蜜蜂在花园里跳舞。这里把蜜蜂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

(14)、 ②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里将春天的花草竞相开放比作众人约好了去赶集。相似点:热热闹闹。

(15)、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16)、   不难看出,比喻句和拟人句有相似之处,当把一种物比作人的时候,就容易将比喻句误认为拟人句了。如:河边的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多像梳着长发的少女啊!这里是把“柳树”比喻成了“梳着长发的少女”,而有的同学一看到有“少女”,就误认为拟人句了。

(17)、阅读说明文时,在把握说明对象和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18)、(13)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9)、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0)、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4、打比方和比喻怎么区别

(1)、打比方是用来进行说明或讲道理的。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3)、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4)、句中用“像”字引发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

(5)、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中华文明用她特有的“韧性”绵延整个民族,养育一代代精魂。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不如先从以身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开始,向着心中的理想迈进……

(6)、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7)、  删词法。比喻句中的喻词是不能删掉的,非比喻句的喻词却可以删掉。如“气垫船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驰。”删掉“好像”,变成“气垫船离弦的箭一样飞驰。”不通,是比喻句。反之,“那个人好像是他的妈妈。”删掉“好 像”,变成“那个人是他的妈妈。”通,则不是比喻句。

(8)、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这是中华文明的柔软。它敢于扬弃,善于包容,总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纳各种文明并内化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断革故鼎新,焕发新的生机。

(9)、夏夜,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小虫在唱着动听的小夜曲。(这是__________句)

(10)、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11)、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何以?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也。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文明之韧、悠远的历史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中华文明才独树一帜、悠远绵长。

(12)、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

(13)、比喻必须具备两个因素,即本体和喻体,二者要具有相同的因素才能使比喻成立;本体比喻体复杂,即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这样才能易于理解。

(14)、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拟人句呢?书上着重阐述了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因为拟人是比拟的一种类型,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区别也存在于比喻与拟人之间)。比喻的重点是“喻”,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比拟的重点是“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者彼此交融。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拟物则把物的特征、动作移植于人或另一物。书上还特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5)、(例)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培根《论求知。)

(16)、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17)、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与大家继续探讨。

(18)、“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19)、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20)、(1)描绘事物的外在特征,突出事物的某一部分形态。

5、打比方和比喻有什么关系

(1)、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2)、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3)、 ③阿联酋的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将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比作爱护孩子。相似点:都很精心。

(4)、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5)、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把湖面盖的严严实实的。

(6)、从根本上讲,打比方和比喻论证与一般的比喻修辞手法并无什么本质区别,或者说,这两种所谓的说明方法和说理方法就是比喻在说明语体和论证语体中的具体运用。判断一个比喻是不是“打比方”和“比喻论证”,关键是看相应比喻的使用目的,如果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性状特点的,就是打比方,如果是为了“说理”,就是比喻论证。另外,有人认为“比喻不能构成推理或者论证,比喻本身不是一种论证力量,它是一种关联思维的运用,而不是推理思维、论证思维的运用,所以‘比喻论证’的叫法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改称‘比喻说理’”,我非常造成这种说法。

(7)、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8)、关于“比喻那些事儿”,我们还将继续讨论下列易混内容:

(9)、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10)、 这里将刘备得到诸葛先生,比作鱼儿得到水。相似点: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