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精选68句文案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1)、孟德斯鸠和卢梭都以“人民主权”反对“国王主权”,两人似乎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共性却并不见得大于伏、孟两人之间的共性。这主要是因为卢梭比伏、孟二氏更珍视“平等”这个价值,而他那一整套特立独行的民主政治理论——反对分权、反对代议制、反对d派政治、主张政治生活要绝对公开透明、主张通过“公意”的专政来保障公民的“自由”等等,全都是以此为逻辑起点的。卢梭学说显然比伏、孟学说更少英国气味而更富于法国本土的思维特征。此外,我们还知道,伏、孟代表着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卢梭则以其惊世骇俗的反文明论调,厕身于非主流派。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的差异,主要就在于受英国影响强弱的不同。
(2)、筆者在写作本篇文章的时候,恰巧看到一则新闻,对此新闻的解读,同样有利于对卢梭思想作全方位的认识。2016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因病逝世。这位行事风格独特的小国领导人以其过人的铁腕意志,“盘踞”中亚腹地27年,曾被列入“世界十大独裁者”名册。他操纵下的每一次接近满分的选举成绩,总让他渡过难关,牢牢掌控国家权柄。人们心知肚明,卡里莫夫的“民主”只是套在铁拳上的丝绒手套。他是前苏联僵硬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忠实继承人与“守墓人”。
(3)、如果人们最终要承认法国革命者真正倾心的是卢梭——这让柏克大为震惊并思考何以如此——那么同样需要理解的是,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完全认同于伏尔泰。
(4)、卢梭认为科学和技术源于人类的恶,人们迷恋天上的星星,于是有了占星术天文学;人们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有了雄辩术;人们因为贪恋吝啬,于是有了几何学;人们因为不切实际的好奇,于是有了物理学。科学与技术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对人类的诅咒。
(5)、卢梭继承了洛克的“人民主权说”,进而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6)、在启蒙时代开始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观念,的确有其欧洲本土的历史渊源,具体说来主要源自盎格鲁-萨克逊的和法兰西的政治文化传统,其最重要的阐释者分别为洛克和卢梭。我们知道,尽管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派极崇拜英国,但他们的眼中也绝非只有英国。西欧二百多年来的海外探险、殖民、贸易和传教活动,在大大加强各传统区域文明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法国启蒙哲人的学术视野。翻开启蒙旗手伏尔泰的《风俗论》(这部巨著使他荣膺“世界文化史之父”的称号),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当时西欧人人类文明史知识的广博。当时世界各大传统区域文明——中国儒家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及欧洲基督教文明,已全在他们的视域之中。这时的西欧人对域外文明的考察了解不仅极为广泛,而且相当精细,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研究兴趣。同时,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探讨也不是没有重点的。他们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关注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明。历史学家们甚至发现,在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似乎比对英国更感兴趣。如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
(7)、2010年陈凯歌导演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搬上了荧屏。殊不知,早在200多年前,伏尔泰就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剧《中国孤儿》,在丹枫白露上演并大获成功。
(8)、这里可对伏尔泰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做一点评估。革命观念本身意味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事变将彻底改造生活,这一事变可以改造人类幸福的条件,甚至可以改造人性中的各个要素。另外,就这一点而言,大革命显示了它与基督教观念的相似性,后者也是取决于一个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能够将恶的存在转化为善。
(9)、研究卢梭很到位的罗素曾写道:“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10)、怎样才能找到一种结合形式,它能用结成的力量保护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又让每个成员在结合过程中不被奴役,拥有自由。卢梭写《社会契约论》,找到这种“结合形式”,就是人民和掌权者签订“契约”,促成“民权”,即“契约权力”的诞生,宣判“强者权力”的死亡。
(11)、在孟德斯鸠生命的最后年代里,学士院中有9名院士可以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启蒙派,他们是丰特纳尔、梅朗、迪雷奈尔(蒲柏的《人论》的译者)、米拉波、莫佩尔蒂、伏尔泰、布封、达朗贝尔和杜克洛。在这些人之中,孟德斯鸠从青年时代就认识丰特纳尔和梅朗。莫佩尔蒂是他的朋友和盟友。迪雷奈尔曾受惠于他。他深受布封敬佩。尽管布封在《论风格》一书中几乎不加掩饰地批评了《论法的精神》,他却一再宣称,只有5个人可称为伟人:牛顿、培根、莱布尼茨、孟德斯鸠和他自己。
(12)、应该说,卢梭的那种法国本土的、笛卡儿式的思维方式和法国人的思维习惯最为契合是第一位的重要原因。主流派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都是从英国舶来的,虽一时新鲜,但毕竟不大对法国人的口味,所以到后来还是卢梭的天才作品最终征服了法国的读者。
(13)、还需要补充一点,人们引用伏尔泰可能与引用卢梭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意味着要对整个计量结果做相对化处理。大革命期间,人们大量使用伏尔泰的文本(大革命的十年中他的“全集”出了六版,“选集”出了两版),但它们更像来自一个精心打造的格言宝库,与具体语境脱离了关系,这些话写在旗帜上,或者突出雕塑的某种姿态,或者伴着车辆游行队伍,的确是很合适的。
(14)、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是国家学说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15)、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16)、人们可在如何评价卢梭的问题上找到方法论的启示,一种偷懒的简单类比的方法论,然后依照某个逻辑思维运作。一个人,一本书,一种思想,引发一场运动,像一星火种引燃山火。卢梭就是这样一个人,卢梭的一本书是《社会契约论》,这本书给予罗伯斯庇尔等革命者以巨大的思想冲击,是卢梭的思想“引燃”了法国大革命。
(17)、第一卷:忏悔录(上)第二卷:忏悔录(下)第三卷:
(18)、康德极为推崇卢梭,他将卢梭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头。卢梭的《爱弥尔》出版,为了一睹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乱了持之以恒的下午四点散步的习惯。这本让宅男康德爱不释手的《爱弥尔》,其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卢梭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
(19)、还有一种信念也对伏尔泰不利,因为他在反驳孟德斯鸠——“一部著名作品的品德高尚的作者”——时说,美德“不是任何事务、任何政治责任的原则”。另一种非常具有伏尔泰色彩的观念是,人是从激情中获得动力的,激情是“驱动整个机器的”真正的“轮系”;但这种观念让反革命者和雅各宾派都很反感,对于他们,伏尔泰实在是个“品性败坏之人”。
(20)、他们努力发现人的自然本质与权利,维护人类现世幸福。他们相信人类进步如登山观日,终将经历野蛮的原始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登上可以见到光明的现代社会。他们对社会进步抱有信心。他们的思想与同在第三等级中的底层民众,即农民与城市贫民的意念存在距离。
2、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最后,卢梭思想强大的征服力还与卢梭文章浓郁的感性风格有很大关系。卢梭是一个伟大天才。他受的教育是很不完备的,远远比不上启蒙主流派:除了普鲁塔克、塔西佗、塞内卡和一点儿柏拉图之外,他没有更多的古典学知识。但他有的是凭直觉进行推测的天才,而且特别善于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他的语言情感极其丰富,最少学究气,最易于感染读者。著名百科全书派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达朗贝尔曾公开说,他真有点怕同这位仅有着“日内瓦公民”头衔的无名小卒交锋。他在给卢梭的一封信中说:“同你的这支笔作战实在太危险了……你懂得如何取悦公众!”在18世纪这个“理性时代”,卢梭却公然反理性的逻辑而行,成为后来流行于19世纪的、反理性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开山祖师。
(2)、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強权哲学为德国法西斯运动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没有希特勒就没有恐怖强暴的纳粹运动,进言之没有尼采就没有希特勒。归根结底,一场法西斯悲剧诞生于慕尼黑酒店餐桌上一部打开的书籍。封面上写着:尼采著:《悲剧的诞生》。
(3)、《小大人》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天狼星上有个身高12万英尺(36576米),年龄450岁,孩提时代即将结束的年轻人名叫“米克罗美加斯”,他就是“小大人”。小大人热爱科学和解剖,他的一篇进步论文被他们星球上的法典专家斥为“异端学说”。小大人愤而出走,并在土星上结识了一个朋友,这位土星朋友身高不足2000米,有72种感官。当土星人向小大人抱怨感官不足时,小大人说他们天狼星人拥有上千种感官仍旧感到不够完美。土星人感慨自己只能活一万五千岁,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时间长河的一瞬,基本上生下来就要死了。小大人安慰说自己的寿命是他们的七百倍,不过死亡之后肉身回归万物,这又是另外一种存在。
(4)、伏尔泰比卢梭年长得多,对于这位学林后辈,给予的不是热情的扶掖而是尖刻的讽刺。他在信中还加重语气,继续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
(5)、或者用来提升革命战争的士气,尽管这对一个如此缺少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家来说几乎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所有高贵的心灵而言祖国都是珍贵的”);
(6)、他说,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核心观念讲到人權、法权、主权等内容,比较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愿景就是推崇“自油、平等、博爱”的价值观。
(7)、一位到丹麦作私人教师的年轻新教徒安吉维埃尔·德·拉博梅尔,创办了一家期刊,名为《丹麦女观众》。这份刊物自1749年3月发刊起只发行了一年,但在这一年当中刊登了5封《关于(论法的精神》的来信》,对这部著作赞不绝口,难怪当他返回巴黎,经常光顾普罗柯普咖啡馆时,引起了孟德斯鸠的注意。孟德斯鸠对他不只是以礼相待,邀他共进晚餐,而且把他引见给各位朋友,特别是拉孔达明,还和他一直保持着友善的联系。拉博梅尔后来报答了孟德斯鸠对他的殊遇:《论法的精神》受到攻击,使他感到震惊和不安,他撰写并发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写在为〈论法的精神)辩护之后》。他和伏尔泰发生了一场激烈的笔争之后,于1753年4月24日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几乎半年,主要是由于孟德斯鸠的干预,他才获释出狱。此后,孟德斯鸠还在他拮据的时候,解囊相助。
(8)、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9)、“伏尔泰和卢梭”这个双面神灵在19世纪的上升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10)、卢梭的社会发展观也与伏尔泰等人严重相左。他盛赞原始时代,那时人类没有家庭,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不会互相攻击和掠夺,相互怜悯和保护,蔚然成风;人的各种机能、欲望和情感尚未发育,享受精神与政治的平等。后来因冶金术等科技的发明,人类既创造财富也产生私利,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促使人类欲望丛生,道德堕落,贫富不均,人与人斗,处于残酷的战争状态。同时,社会的规则与法律产生,一概保护富人欺压穷人,人类的不平等日益加剧。
(11)、在议会辩论中,很少有明确表示大革命受惠于伏尔泰的举措,甚至引用他的著作、提到他的情况也很少见。在关于教会财产的辩论中,人们对伏尔泰只字未提,虽然辩论的基调是伏尔泰式的,加拉(Garat)在发言中也有不那么隐晦的暗示,但他竟然是要否认这个问题与“新哲学”无关。贝尔加斯(Bergasse)关于司法权的报告中也没有提到伏尔泰,但报告中全都是伏尔泰思想中非常看重的措施,如预审的公开性和法官的责任制。
(12)、卢梭与北一辉各自创设一种精神,引发一场运动,在欧洲是法国大革命,在日本是“昭和维新”,这二个运动具有暴力与极权的共同特点,那么一个类比的极妙结果就这样产生:卢梭与北一辉都是暴力与极权的代表,都应该绑上历史的耻辱柱,被世代唾弃。尤其是卢梭,他头顶所有的光环都要吹灭。
(13)、其二是城市小手工业者与城市贫民,他们渺小的资产与贫弱的身份,无法与工厂主、金融家比肩,无力与机器大工业竞争。他们反对机器的发明,进而对科学进步表示疑惑。他们与小农一样,革命性甚强,但反对资本市场制度,眷顾原始社会生产与分配方式。
(14)、就观点而言,孟德斯鸠与哲人中的自然神论者相去无几。同他们一样,他主张宗教宽容,热爱自由。事实上,自然神论者这些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他的影响。他的影响在意大利最有特点的哲人贝卡里亚身上,表现最为明显:“我转向哲学已有五年,阅读《波斯人信札》是我这个转变的原因。”孟德斯鸠区别于启蒙运动的许多人物的最主要的方面,在于他的学识博大精深,他在后半生无疑是启蒙运动中继吉本和弗雷莱之后的最博学的学者。但是,孟德斯鸠的学识,几乎都是在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15)、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16)、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位站在大革命门槛上的导师级人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关系。用雨果的话来说,要想两人在死后实现和解,其难度不亚于将他们迁出先贤祠这样奇幻场景的出现:“两具头骨相互碰撞,撞出的火星兴许能让创作了《哲学辞典》的大脑和创作了《社会契约论》的大脑相互交流并实现和解。”
(17)、拜伦(我要当诗人):楼主威武,我要为楼主写诗!
(18)、《爱弥尔》让今天的教育家来看,也不失为一本充满真诚和良知的教育学著作。然而,这本倡导自然教育的温和的教育学著作,在当时教会垄断教育的背景下,却被定义为异端邪说,《爱弥尔》被当众销毁。可怜的卢梭,其脆弱心灵遭受严重伤害,加之当局的威逼迫害,卢梭的被迫害妄想症加剧。
(19)、一些人认为这些观念是属于西人的“专利”,其实不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墨家就已经提出了几乎跟这些一样的概念。
(20)、跟儒家、法家代表人物都是王室贵族出身不同,墨家人即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学术研究之目的。坚守“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志向——其意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彰显其为国为民,革除弊端,励精图治之宏图大愿。
3、伏尔泰的书
(1)、《忏悔录》一出,众人皆惊。于是乎,卢梭同志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敢作敢当的学术巨星,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不过就是猥琐老流氓。要是卢梭哪天在网上发个帖子,那么定会出现以下几种回复:
(2)、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3)、这跟其思想主张一样,遭到“克己复礼”、固守君王礼制、驭珉牧民的孔儒及其主子帝王们的嫉恨而无情压制。
(4)、叔本华(我家狗狗“世界精神”最近老掉毛):连我的偶像康德都说好,楼主绝对差不了。@黑格尔,黑傻蛋,你娃儿别整那些哲学垃圾了,赶紧过来膜拜大师吧!
(5)、伏尔泰被投入巴士底狱近一年,因为他在1717年,书写讽刺诗,影射加直击,不遗其力地将宫廷淫乱揭示于世。在狱中,他创作悲剧《俄狄浦斯王》继续他的反封建宣传,首次使用“伏尔泰”这个笔名。1726年,因攻击朝政,再次锒铛入狱,获释后被逐出法国,流离失所。他前往英国,特地去实地考察洛克著名的“市民政府”理论,形成适合法国社会实际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
(6)、卢捘逝世之后依然不得安宁。有人说他倡导自由,有人说他崇拜暴力;有人說他鼓吹平等,有人说他支持暴政与极权,悲乎卢梭!人们创造了一个概念:“多数人的暴政”,并将此“暴政”与卢梭联系起来。
(7)、卢梭认为,艺术与科学根本不能敦风化俗,相反,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人类的自由遭到了扼杀。卢梭的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吸引众多眼球,他的论文立刻拔得头筹,一夜之间,卢梭声名大噪。
(8)、他们一时形成统一战线,然而当统一的目标眼看实现,其内部的分裂就会即刻显露出来。法国大革命的发动者由雅各宾派与吉伦特派组成,本来所有的革命者都聚集在雅各宾派的旗帜下,而结果是到了一定的时刻,遂有吉伦特派的出走,最终出现你死我活的尖锐对立。
(9)、随课附赠心灵治愈歌单,包含200+首主讲人推荐曲目
(10)、一张摄于1934年的旧照片,希特勒的头像。闭上眼晴就可以想像得到的冷酷与病态的敏感,头颅向左侧微倾,凝视着水平方向的一尊雕像。这是尼采,眼神低垂,一缕头发披挂在眉梢上。
(11)、西方的哲学家们要么不提中国,要么提到了也是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充满傲慢与偏见。然而,伏尔泰却很难得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粉丝。
(12)、所有崇拜伏尔泰的行动主义的小册子都在不懈地宣扬、招募、战斗,而且它们都崇拜伏尔泰的超级洒脱,这个人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时光绝不会像从未发生那样流逝”,应该“不论在哪里,永远从此刻出发”,他们甚至更为自觉地引述那位行事迅速的亚历山大了:“胜利的英雄不需要祖先。”当第一份向伏尔泰致敬的法令颁布时,一位议员提议将伏尔泰称作“思想的解放者”。正因为如此,拉马丁把这个神一样的人物的棺椁进入巴黎,看作“自由接管了这座城市和圣热纳维耶芙的神殿”,由此证明大革命对自己有十分恰切的理解。
(13)、除此之外,卢梭穿衣戴帽极为拉风,他经常裹一件亚美尼亚长袍,此举动在那群讲究鲜衣怒马、侧帽风流的贵族眼里,无异于秋裤外穿逛王府井西单。他们瞧不起卢梭,卢梭更看不上他们,他们强调理性主义,卢梭就强调感情至上;他们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应该根除。
(14)、黑格尔曾言:“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
(15)、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性格、观念、处世方式;广义地讲,这个“道”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哲学立场。卢梭与伏尔泰之争,表面看来卢梭性格多疑阴暗,敏感自卑;伏尔泰心宽体胖,不易受情绪波动影响。而本质上,背景、哲学立场、世界观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反目成仇。
(16)、当我把飞扬的思绪从远方收回,才发现自己已随着人群登上旅行巴士,一天的巴黎观景已近尾声。领队是一位漂亮精干的华人女性,三十多岁,留学毕业后做了法国媳妇。一路上任劳任怨,对大家体贴周到。然而当她告诉大家今晚下榻的地点,地处巴黎郊外的一片森林,就有人窃窃私语:真不凑巧,今天是欧洲杯开幕的一天,巴黎城内势必張灯结彩,无比欢腾。
(17)、1757年,卢梭对狄德罗所著的《私生子》作出评价,在相互间的争辩中,不知不觉使用了过激的言词,这使两人的友情产生裂痕。第二年,卢梭又发表《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看上去是反对在日内瓦建造剧院,而实质上矛头直指狄德罗,此因狄德罗坚决主张通过建造剧院,构筑市民公共空间,借以扩展话语场所以传播启蒙精神。
(18)、或者用以歌颂自由(“我的心中镌刻着自由,对国王心怀憎恶”);
(19)、路易·勃朗也有类似的划分,稍有区别的是,伏尔泰占统治地位的阶段是制宪议会时期,随后他丧失这一地位,但热月九日之后又得以恢复;在伏尔泰的两段统治之间是卢梭短暂的反个人主义的中间统治期。但奥古斯特·孔德的划分不一样:伏尔泰对大革命的权威性只持续了吉伦特派统治的那八个月;接下来是狄德罗的时期,这是孔德主义者眼中真正的幸福时期;最后到来的是卢梭时刻。
(20)、以赛亚伯林(正给马克思写传记):奇怪了,楼主好斗,粗鄙,缺乏教养,怎么这么多人顶帖?
4、伏尔斯泰得
(1)、不过,尽管属于非主流派,卢梭对世界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影响却非同小可,首先它对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影响就极为突出。命运最会捉弄人:这位日内瓦钟表匠的儿子孤独凄惶了一生,到处受排挤、受迫害,然而一旦去世(他和伏尔泰都卒于1778年),他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却直线飙升。在大革命发生之前的10年里,读卢梭、谈卢梭的人迅速增多,很快超过了伏尔泰等主流派。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罗伯斯庇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做圣经天天诵读。而伏尔泰、狄德罗等主流派不是被冷落,就是受抨击。何故?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二六兵变,也是一场暴力“革命”,煽动者是一名与卢梭神似的穷困书生,他的名字叫北一辉。
(3)、伏尔泰认为人性的最大天赋是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取消特权与争取自由应是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自由原则也成为伏尔泰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里写道:“要用人类的理性建立一个合理的法律国家,以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舆论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4)、卢梭把关注投向中世纪,強大的“权力”,像高山乌云压在人们的头顶,这是恶的权力。卢梭思考,推翻这样的恶,是否时机已到。是什“理论”支撑了这个恶,当揭示一个真理,去戳破历史的谎言,宣判封建王权的非法无理。
(5)、雪莱(济慈死,我心死,有事请烧纸):赞,我也要写,我也要。
(6)、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时期曾被囚于宫中,一日,他读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竟然掩面长叹:是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
(7)、尼采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传播最广的是所谓“权力意志论”。他說:权力意志,可用来对一切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生命中最基本的驱力为权力,最宝贵的品质是夺取权力的意志。宇宙变幻、万物生长,及至于人的思考与行为,皆因权力而发动,若无权力则归于死寂。希特勒接受尼采思想洗脑,把尼采奉为精神导师,及至跨台前夕,不忘在墨索里尼生日时送他一套《尼采全集》。
(8)、为何会有这种分离,究竟是什么妨碍大革命的思想完全接纳伏尔泰,这仍然需要解释。有人想到,他并不倾向于民主。约瑟夫·德·迈斯特认为,对于大革命,伏尔泰大概只会喜欢其反宗教的一面,但“大概会憎恶其他的方面,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加敌视一切形式的平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