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名言 > 内容

精选66句金刚经名句精选(弘一法师十大经典名言)

名人名言 2024-03-04 14:19:35
导读 金刚经名句 1、金刚经名句 (1)、从认识一种“道”,并为其命名,和“道”的本身一样,这个名字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特别之处。没有名字的事物,在天地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金刚经名句

1、金刚经名句

(1)、从认识一种“道”,并为其命名,和“道”的本身一样,这个名字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特别之处。没有名字的事物,在天地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等待我们去了解和认识它的原本面貌。已经有了名字的事物,本来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的下一句是这样写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2)、释义:天上剩余的残月斜月都在山间看引擎,我也在晚间看火烧云。

(3)、译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说,要通过智慧而成就无所染着,无所染着也就是说不会造善***业。

(4)、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佛遗教经》

(5)、《金刚经》通篇宣讲的是般若空性的智慧,义理精深,值得细致研究,能有助于我们减轻身心烦恼。因各人资质不同,领悟可能也不同。有人能破除执著,收获自由;有人能心生欢喜,神清气爽;更有人能明心见性,就此开悟。比如: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了义《金刚经》中“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从而开悟成佛的。

(6)、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

(7)、义净法师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8)、商人一聽,猛然驚醒,自言自語:「值得!值得!這偈子不只值十兩黃金,值一百兩,值一萬兩。」

(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0)、“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习字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日字,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本意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强调的是“多次”、“反复”。《礼记 月令》就有“六月,鹰乃习之。”就是说六月时节,雏鹰开始练习飞翔了,小鹰不断拍打翅膀,反复练习。

(11)、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12)、古刹里面,还有一部《金刚经》,据悉是清朝宋思仁到此一游后,专门赠送的,后来古寺庙也就改名为“石经寺”了。金刚经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凭借这一点,使得寺庙在巴蜀大地名气大作。

(13)、他对我的感情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如果需要理解即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

(14)、虽然对修行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境界提高了以后,它就成为了“非法”,就要想办法舍弃掉它对自心的影响。

(1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7)、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18)、儒家思想,是百家学说之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或,由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影响最大的,也是***的主流意识。

(19)、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20)、8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2、金刚经名句精选

(1)、3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通行版本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思想这种东西是很抽象的,《金刚经》用了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描述思想,即使我们并不信教,之前也未读过金刚经也能很好地领悟到它所要传达的思想,比如在考虑到存在的哲学时,金刚经给的回答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但凡是你能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但凡是你看不到的,又可能是真的。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一种辩证的去观察和理解一种食物的态度。

(4)、如果我们做到修布施时不执着于任何外相,这样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有无量的福德。

(5)、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正因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6)、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6心若有尘天地窄,眼中无物众生亲。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8)、“学而时习之”章句被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中,是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这一认识出发,“学而时习之”章句应该理解为: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去应用实践这些道理,通过不断体会、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不断进步而内心高兴;知已难得,有志同道合的人登门与自己切磋论道,共求进步与提高,这更是令人高兴的事;即使没有人认识、了解自己,自己也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怨天不尤人,不是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吗?这样理解,这一章句中的三句话不但在语言上有着逻辑关系,在思想上更是一个统一体。

(9)、真正的文化在佛家。一偈一颂,往往包含了无尽真理。一字一句里,后面都是精彩典故。

(10)、“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11)、简单来说,就是修行就像乘木筏渡河一样,离开此岸的世俗世界,到达彼岸的菩提妙境。

(12)、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13)、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14)、“般若”是梵文音译:“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可以简单理解成“智慧”(梵文就是这么神奇,一个字音能表达一段意思)。

(15)、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挂怀。未来的尚未到来,无法预知。即使是现在,如果你思想中充满各种心念,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因此要想跳出烦恼,这三心都不要有。

(16)、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佛遗教经》

(17)、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18)、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19)、“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20)、这里提到的法,也就是佛说的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法,已经不是真的佛法了,其实只是名字叫佛法而已。最重要的是后面两句,非法,非非法。

3、弘一法师十大经典名言

(1)、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3)、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遗教经》

(4)、老年人看名人传记,不仅可陶冶情操,身心健康,而且也会身受感动,结合自身实际教导后人。《***》书中,也这一段感人故事,***重上井冈山,兴致勃勃登望黄阳界,并亲口讲述“黄阳界上炮声隆,报导敌军宵遁”其实第一发炮并没响,成哑炮,第二发炮才响,吓得敌人撤兵,当时有的战土很高兴说是天助我也,其实不然,第一发没有响是炮身还冷,热度不够,第二发响是由于第一发热了炮身的原因。并教导人们不要相信“天助”,而是内在原因所致。这样的讲述就是总结过去,启发后来,老年人也应值得回忆过去来总结深思,指导教育后人,督促后人来弥补自身不促,在后身上得到受益。

(5)、之後,我還是每天精進念《金剛經》。痛苦的心境在慢慢恢復,蛻變,能真真切切感受到。

(6)、「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7)、虽然如此,菩萨却不应贪著自己所修的福德,如果贪著于后世的福报受用,仍会因福尽而堕落三途。若能心不贪著,则福德无尽,道果得成。

(8)、不要对布施的对象有某方面的执着。不要因为他曾经跟你结怨就不布施,不要因为他长相不好看就不布施,也不要因为他有没有回报你的潜力来判断是否布施。只要有缘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众生,我们应该一律平等布施。

(9)、《金刚般若经赞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要以智证于无住,无住即无因也。”

(10)、5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需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1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2)、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13)、译文:世亲菩萨说,这里是阐述前文中所有佛国的众生错误知见不断,通过过去未来一场空以及现在种种无意义的执着也是一场空,来揭示那些众生的知见错误,即无意义的执着世间种种。

(14)、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15)、色就是眼睛看到的,声音就是嘴说的耳朵听的,如果执着在六根六尘上,就无法见到真如本性,如果认为佛是可以看到的,可以求来的,那就是人行了邪路,最终是见不到如来的。

(16)、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佛语有云:万法唯心。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语有云:善***一念之间。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佛语有云:九九归终成正果。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

(17)、接受了兩份報刊的採訪。還有一次電視人物專訪。考上喜歡的大學,喜歡的專業。自閉有了明顯的好轉…

(18)、3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寒山诗》

(19)、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0)、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

4、金刚经最著名的三句话

(1)、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2)、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

(3)、学佛要清楚,我们学习的佛法,并非佛法,但也是佛法,我们要把佛法,当成佛法来学,但不能执着佛法,因为最终,佛法也是空的,也要舍弃的。

(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6)、「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