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名言 > 内容

孟子名言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精选88句文案

名人名言 2023-11-20 14:11:49
导读 孟子孟子 1、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选读 (1)、既然对万物一无所需,我所必须面对及负责的只有我自己的心。反身而诚,即是反思自己并肯定自己完全做到“心之要求”,然后才会有“乐莫...

孟子孟子

1、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选读

(1)、既然对万物一无所需,我所必须面对及负责的只有我自己的心。反身而诚,即是反思自己并肯定自己完全做到“心之要求”,然后才会有“乐莫大焉”的体会。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仁者爱人”。人如何践行“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要用礼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礼的就去做,不符合礼的就不去做。在孔子那里,“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叫“忠恕之道”。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学”就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人践行了“仁”,这就是道。

(3)、万物各有其理,譬如鸟能飞、鱼能游,春夏秋冬四季依序运行,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人的“心”有领悟万物之理的能力。亦即:人心可以经由观察与学习而“了解”万物的道理。这种说法代表宋朝学者的观点,但是否合乎孟子的原意呢?

(4)、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5)、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孟子名轲,此是孟子自称,历来无人有异议。

(7)、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8)、首先,从他们的核心思想上和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上来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相当于一个建筑师,建筑了儒家学说的地基,而孟子则是在这个地基的基础上,把儒家学说的框架给搭建完成。至于内部的装饰,则是由稍后的荀子以及自西汉到宋明的儒家哲学家完成。

(9)、学生质疑他“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于诸侯”,这样不是太过分了吗?(《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说:不合乎正道,那么一竹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正道,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 ,也不以为过分。所以重点在于:国君以礼待我,而我以仁政辅之,照顾百姓。

(10)、依其思想体系来看,孟子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父母健在时,我们在社会上遇到老年人,就比较容易把对父母的亲爱尊敬之情推广出去,亦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1)、梁惠王向孟子炫耀自己的园林,孟子立即引用《诗经‧大雅‧灵台》对周文王园林的描述,进而指出“与民偕乐”才是正道。

(12)、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13)、也许正因为孟子没有得君行道,所以天下争战不休、人民受尽痛苦。在思索这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孟子的具体作为。

(14)、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和观点深深影响着后世,被尊为“亚圣”。

(1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6)、孟子的学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古代经典,如《诗经》、《尚书》、《易经》等;二是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说。他表现“温故知新”的风范,在言谈中使人深受启发。

(17)、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18)、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19)、1942年,毛主席写了《整顿d的作风》一文,其中强调说:“在本源和本质的意义上,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动力和创造者,共产d则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与自由的阶级工具。”毛主席认为,如果不依靠群众,不联系群众,一切斗争都无从谈起,都注定会走向失败。

(20)、东院有更衣厅三间,坐北朝南。东屋为神厨。院内外有柏树、槐树、杨树等十三棵,明嘉靖、崇祯、清康熙、乾隆、光绪等碑五通。明李化龙谒孟母祠题诗云:“三迁辛苦傍书堂,始信慈亲有义方,一断机丝延圣绪,丈夫空自说刚肠。”此即第一迁居之地。

2、孟子名言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

(1)、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2)、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孟子不快乐。朝着理想而奋斗,这件事本身已经足以使生命显示精彩了。

(3)、1)孔孟普遍并称是唐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有周孔,孔颜之称。因为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不是很高,孔孟并称一是承认了孟子的地位,一是道统的说法,因为在此之前荀子的影响力比较大。  

(4)、殿内西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四十五代中兴祖像,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腰束玉带,足蹬青靴,拱手端坐。像高30米、宽40厘米。左侍童头戴黄毡帽,身穿青袄,足穿青靴,手捧文纸一卷;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袄,足下青靴。侍童均身高1米、宽39厘米。院内正中照壁后,砖砌焚纸楼一座。

(5)、人群相处,如果只知争权夺利,而不顾道义与责任,那么社会必定陷于混乱。因此,分辨义利之本末先后,是做人处世的首要原则。

(6)、(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光有不忍之心还不够,需要扩而充之,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然后君主行善将毫无困难,而人民行善也就亦步亦趋了。

(8)、大家都知道,孟子崇尚的是志向远大,并为之持久奋斗。在《孟子》这部著作中,有许多话都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比如“养吾浩然之气”、“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等,都体现了孟子那种追求远大抱负的大气与自信。

(9)、《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10)、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11)、孟子认为人和禽兽之间的区别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种向善的“萌芽”,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就像四肢一样,天然存在于内心。有了这四种心就是人,没有就是禽兽;人如果能够地守护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护四心,就可能成为坏人,就是“自暴自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自贼”。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积极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2)、显然,毛主席也从中深受启发,在解放军攻下南京国民d老巢后,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其中有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受了孟子关于“道”的影响,强调蒋介石逆时代而行是必将要覆灭的。

(13)、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5)、▲梁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说到,《孟子》与《尚书》作为儒家重要的两本经典具有密切联系,孟子本人即对《尚书》有着深刻的见解,结合出土文献研究《孟子》与《尚书》是当今学界的热点,也是硕博士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当树立的意识。

(16)、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17)、他听梁惠王谈到善待百姓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就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行善必须长期为之,并且真正出自内心,否则就像临阵脱逃的士兵,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就嘲笑那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的人。

(18)、孟子专心学习孔子思想,承先启后,得到极大成就,使后人以“孔孟之道”代表儒家学派。

(19)、《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20)、既有深刻的自信,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人没有理由不快乐。

3、孟子孟子的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

(1)、所谓天命,即是天赋予人此性与此心,要求人行善以完成人生使命。如此即可“内省不疚”、“俯仰无愧”。这种快乐不是外在的荣华富贵可以比拟。

(2)、有关政治的问题,孟子从未忽略教育的重要。他引述《尚书‧泰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君”与“师”必须合作,才可使百姓生活上轨道。

(3)、孟子的回答其实是个提醒:国君若不能“与民偕乐”,最后会走上灭亡之途。国君若能与民同乐,最后可以称王天下。

(4)、公元前329年,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5)、他依儒家立场,与不同学派的人辩论,不仅辞锋犀利,而且头头是道。有人认为自己治水的效果超过大禹,孟子说,那是“以邻为壑”,治标不治本。

(6)、当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后,而诸侯东面朝齐。”

(7)、换言之,各人依其性格与作风,可以在“清高、随和、负责”方面修养到完美程度。至于“时宜”,则是最难的一种,因为还须配合智慧。孔子正是圣之时者,等于集大成于其一身。

(8)、孝顺是人生首务,其标准不在子女而在父母,所以舜长期努力之后,终于有了成效。舜的快乐得来不易。

(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又如,孟子身为老师,教育许多学生,但《孟子》书中只有一次记载,就是当他知悉乐正子将在鲁国负责国政时,他才“喜而不寐”,高兴得睡不着觉。

(11)、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12)、如果不是孟子,儒家思想不可能展示得如此完整而有系统;如果不是孟子,孔子学说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没有儒家,中国文化甚至不能称其为中国文化了。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孟子。

(13)、《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14)、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15)、其中提及夏朝的谚语,大意是:“我王不出来巡游,我们哪会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走动,我们哪会得到补助?他的巡游与走动,都是诸侯的榜样。”这段话使齐景公兴起“有为者亦若是”的心思与作为。齐宣王听了能不认同吗?

(16)、他见过梁惠王与齐宣王,这两位大国国君不约而同都以自己的园林或离宫向孟子炫耀,甚至向孟子提出的问题也一样,就是贤者也会享受这样的快乐吗?(《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下》)

(17)、齐国曾经攻占燕国,受到燕国百姓欢迎,但后来引起各国声讨。孟子提醒宣王要拯救燕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然凭什么受到欢迎?

(18)、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19)、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20)、不仅其生卒年不详,就是其籍贯、名字、生平活动、师承关系以及先祖等。

4、孟子皿这个名字的含义

(1)、总之,君子三乐皆源自人性也回应了人性的要求。相形之下,帝王之乐充满了局限性与复杂性,确实无法相提并论。

(2)、(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战争停息,太平无事了。”

(3)、1919年7月14日,毛主席主持创刊《湘江评论》,在创刊词中这样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言语间透露着舍我其谁、为中华民族翻身解放而奋斗的浩然之气。这种精神,跟孟子是一脉相承的。

(4)、但是在后世,人们对于孟子的评价还是挺高的,甚至已经超越了诸子百家,仅次于孔子。孟子提出的政治观点“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在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他在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6)、司马迁说他在读《孟子》时,深为感叹。他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7)、滕国是小国,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方法时,孟子依例引述经典与古人言行来回答,说得合理而中肯。他还进而谈到古代的井田制度,其中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一语,使人心生向往。

(8)、历代专制帝王皆已过去,不必论其是非,但《孟子》之书依然闪耀动人的光彩,邀请我们一探究竟。

(9)、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10)、孟子(372-289B.C.)比孔子晚生约180年,正处战国时代中期,天下的形势更混乱了。 

(11)、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12)、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4)、随后,梁涛教授、赵永和书记、殷延禄主任、王川主任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博士生代表赠送了《〈孟子〉七篇解读》书籍。

(15)、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16)、孟子所标举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说法激励了无数的后代儒者,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

(17)、(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8)、以儒家来说,最好的示范无疑是颜渊,因为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正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典型状态,对万物一无所需也一无所缺),然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事实上,当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时,也正是反映了孟子此语的验证。

(20)、这两点合而观之,与汉代开始所标榜的“三纲”中的“君为臣纲”,是完全相悖的。难怪到了洪武五年,明太祖要下令把孟子赶出孔庙,并且要删除其书中的不当言论。

5、孟子孟子坤

(1)、研读班的开办,是孟子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开创了高校与研究院所深度交流的先河。下一步,孟子研究院将继续秉持“围绕应用搞研究,搞好研究促应用”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儒学特聘专家的优势,加强与高校交流往来,为弘扬孟子和儒家思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毛主席对这些话就非常赞同,并将其运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中,最突出的,就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写的:“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3)、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

(4)、换言之,这种快乐在于我更容易因而行善,亦即满全我自己“人性向善”的要求。我的人性潜能得以实现,自然是最快乐的事。

(5)、《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的著述,其中记载他与齐宣王、梁惠王的对话,内容虽然精采,但似乎难以落实。

(6)、这三句话连贯下来,人生至乐出于真诚而完全操之于己。

(7)、另外,毛主席对孟子的“尧舜之道”也非常推崇,这种“道”就是治理国家必须顺乎民意,顺乎民心,所以,在《孟子·告子下》里,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

(8)、身为儒家学者,孟子相信自己传承了孔子的理想,也远绍自尧舜以来圣王的志业。他的愿望是得君行道以造福百姓,但这个愿望能否实现不是他所能掌握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