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1句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苏格拉底名言经典十句话)
苏格拉底无知之知原文
1、苏格拉底所谓的无知说的是什么
(1)、 然而在《柏拉图的本原学说》中,笔者对于这里所说的第一种意见并未深入讨论。因此这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议题,即笔者希望进一步澄清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的哲学意蕴,同时希望表明,在知识问题上,所谓的苏格拉底式“谦虚”和柏拉图式“僭越”之间的对立压根就是莫须有的。就后一个问题而言,那个捏造出来的对立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如下一些情况:(1)那个“谦虚的”苏格拉底形象根本就是出自柏拉图的手笔,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柏拉图本人学说的一种表现。②既然如此,柏拉图怎可能自己“背叛”自己,自己“僭越”自己呢?(2)在柏拉图的另一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并不“谦虚”,而是以一种正面积极的方式提出了一套涉及方方面面的完整学说——针对这种现象,人们把其中的“苏格拉底”自动切换为一个“僭越式的柏拉图”或“独断的柏拉图”,认为这些是柏拉图本人的观点,不应算在苏格拉底的头上。③问题在于,这里的“苏格拉底”和前面那个“苏格拉底”凭什么可以区分开来呢?(3)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明明比任何人都更强调“知识”的极端重要性,甚至提出“美德就是知识”(Men.87d)这样的命题。他们反复拒斥“无知”,甚至明确将其斥之为“最大的***”(Tim.88a-b)、“万***的根源”(Epist.VII336b)、“最丑陋的东西”(Alki.I296a),而这些言论怎么能够和对于“无知”的推崇结合在一起呢?
(2)、苏格拉底是在跟那些幼稚、或浮躁、虚夸、小有所得而沾沾自喜、动辄教训别人、甚至自以为“真理在手”、“无所不知”、“一贯正确”、“我乃大师级”、文过饰非的人们对话、辩论时,说出这样一句带有反讽、自嘲、幽默意味的格言。 你自夸你知之甚多或真理在手、无所不知吗?那么我告诉你:“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并且通过对话和辩论启发:必须敢于怀疑自己的认识、必须不断否定谬误而追求真知;知识无穷尽、真理无穷尽;现有知识里面可能包含错误,比起知识的无边海洋,我目前这点可怜的学问实在算不了什么。
(3)、然而,一个不重要的哲学家和一个二流的小说作家,甚至不敢奢望诸如此类的成就。虚构一篇苏格拉底与耶稣在天国或人间的对话,写一部文学著作《苏格拉底遇见耶稣》,这大大超出了我的能力。
(4)、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5)、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Areyoulivetoeat,oreattolive?
(6)、离别时刻已到,我们分道扬镳,我去赴死,你们活着。
(7)、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8)、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9)、理性是所有人的先知,除它之外,苏格拉底并无其他向导。但是基督徒知道,理性不但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而且是来自圣子的一束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他是逻各斯,是上帝的逻辑。太初有逻辑,逻辑与上帝同在,逻辑即上帝。苏格拉底只懂逻辑,但是逻辑并非人们玩游戏时的一些人为的规范,就像扑克游戏的筹码那样;相反,逻辑是探讨神性(divinenature)的学问。同一律建立在真神的同一性与永恒性之上。矛盾律建立在神性的统一性之上,因为上帝从来不会自相矛盾。排中律(thelawofexcludedmiddle)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之上: 所有非此即彼的判断均以上帝为基础——要么上帝存在,要么上帝不存在;要么坚持真理,要么坚持错误;要么选择光明,要么选择黑暗;要么追求真实,要么追求不真实。充足理由律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之上:上帝本身即充足理由,他无所不知。
(10)、苏格拉底从来不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于任何人身上,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1)、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将论题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真理。
(12)、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13)、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14)、有一天,苏格拉底躺在病榻上对年轻的助手说:我年岁已大,精力大不如前,在尚能行动之前,我打算收最后一个弟子,由他来传承我的思想。
(15)、 老子认为,很多人无知,是认识上出了偏差,所以没办法了解有高超智慧的得道者。
(16)、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靠健忘,女人活着靠牢记。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17)、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18)、(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的话看似教育弟子的一)
(19)、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20)、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2、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
(1)、 迄今的论述表明,《申辩》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指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一种表现,而《大阿尔基比亚德》和《夏米德》则明确地把“自我认识”等同于“明智”。除了这几部对话录之外,柏拉图谈论“明智”最多的地方,是在《理想国》里面,其中,“明智”和“勇敢”“智慧”“公正”并列为一个城邦最重要的四种美德。相对而言,对于“明智”的讨论明显少于另外三种美德,仿佛它在这里居于次要地位,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已论述过,没有“明智”,“公正”就不会得以实现,因此前者是后者的直接前提。(参见先刚,2014年,第392页)原因在于,虽然“公正”意味着“各司其职”,但人们凭什么就要做公正的人,心甘情愿地做自己的事,而不去插足应当由别人来做的事呢?除非他已经知道,什么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2)、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3)、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4)、摘要: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为对象的知识,即“明智”(sophrosyne)。明智作为一种整全性的、总是把对立双方包揽在自身之内的辩证知识,也是“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的基础。简言之,苏格拉底的“无知”仍是柏拉图的知识至上主义的一个反映。
(5)、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6)、假如你问我该不该结婚,我会回答你: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的。Ifyoushouldaskmegetmarried,Iwillansweryou:anyway,youwillregretit。
(7)、公元前500年前后,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同时发生了精神上的突破,***、印度、中东和西方都出现了各自文明的奠定者。***的孔子、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中东***教的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类开始意识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的限度,开始尝试去思考超越的、整体的存在。
(8)、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9)、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Unrequitedloveisthemostbeautifulloveintheworld。
(10)、然而,《使徒行传》17章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
(11)、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2)、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13)、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14)、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5)、所以,哲学家们终其一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带着我们保护灵魂,追求更加完满的自我。
(16)、 意思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没有病,也没有缺点。为什么呢?知道越多的人,越发现自己无知。
(1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8)、 苏格拉底的“无知”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议题。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以下简称《申辩》)中,苏格拉底以一种明确的口吻宣称,他之所以被德尔菲的神钦点为“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相比那些自诩掌握了智慧,实则并不具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是智慧的”(Apol.21b)、“配不上智慧”(Apol.23b)等等。与此同时,在柏拉图的另一些对话录(尤其是所谓的早期对话录)中,一方面,苏格拉底在探讨许多具体问题时,多次表示自己陷入了“疑难”(Aporia),和他的对话伙伴一样,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在《会饮》、《斐德罗》等对话录中多次宣称,只有神才握有智慧,而人是不可能掌握智慧的,只能追求智慧。这些情况似乎也印证了苏格拉底的那个自我评价。
(19)、那些患有基督恐惧症的教授宣称,真正的基督教是一种可怕的顽疾,现代的异端邪说也反对苏格拉底并不知道的这种宗教。但是,作为自然理性(naturalreason)的最大代表,无需这些教师的“帮助”,而是通过阅读圣经,苏格拉底就能揭示这些异端邪说中的许多不合理、不连贯的思想,从而回归真正的宗教。这并非不可能之事。
(20)、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3、苏格拉底名言经典十句话
(1)、耶稣与苏格拉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伟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便是圣经(***教-基督教)文化与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耶稣是前者的中心,苏格拉底是后者的中心。人类文明的最显著特征——历史上最伟大的世俗成就——是技术,而技术起源于科学,科学起源于哲学,哲学则起源于苏格拉底。
(2)、启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4)、但是苏格拉底的行为却为他自己树敌甚多。人们热爱名利甚于智慧,人们喜欢奉承胜过督促。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起诉他,米利都代表诗人,阿尼图斯代表***家和工匠,吕孔代表智术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然起诉的罪名被苏格拉底一一反驳,但陪审团依旧判他有罪,而法官则判他死刑。苏格拉底自比为雅典的“马虻”,其责任就是唤醒、劝告和责备人们,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思考什么是美、善和正义,但是雅典人却打算拍死这只“马虻”。
(5)、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6)、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7)、 得道者,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清晰认识自己、坦然面对自己无知的人,所以总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8)、 意思是说,明白自己不知道、有局限、有不足需要完善,这是最有智慧的。
(9)、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Lookingforwardtoalittleonly,toclosetothehighesthappiness。
(10)、启示: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11)、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
(12)、苏格拉底逝世四百年后,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声称自己是道成肉身的真神,是化身为被造物的造物主,是圣父的独生子,是永恒的“道”(逻各斯,即心智和理性)。宣称自己就是真理(约14:6)的这个人向世人许诺,凡寻找的,就寻见(太7:8;路11:10)。他显然不是在谈论世俗的功名利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占据了那些不知道他就是弥赛亚和救主的人的内心,因为他并未使他们摆脱这些敌人或罗马人。当他说寻找的就寻见时,他是在谈论真理。因为他许诺,“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2)。他也是在谈论自己,因为他还说,“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8:36)。如果耶稣是真理,如果苏格拉底全心全意地寻找真理(当然,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如果真理绝不撒谎,如果真理曾经许诺,凡寻找他的就寻见,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希望,苏格拉底能够寻见耶稣。我们不敢保证,苏格拉底寻见了耶稣,但是我们确信,有关基督的真理都是确凿的。
(13)、序言第1章从***堇到有道第2章渐行渐远第3章耶稣是基要主义者吗?第4章令人愉快的忏悔第5章神迹不科学吗?第6章如何相对地信仰宗教第7章独一无二的耶稣第8章上帝为什么偏爱***人第9章看!是活的!后记:摘自《波士顿团团报》
(14)、半年之后,苏格拉底被当权派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临刑前,那位年轻的助手来监狱里,他还没有找到最优秀的人,对此,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泪流满面地对苏格拉底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15)、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16)、苏格拉底的探寻之旅吸引了许多人的追随。历史学家色诺芬也曾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他还留下了一部关于苏格拉底的著作。关于他们之间还有这样一则轶事:一日,苏格拉底在路上遇见了年轻俊美的色诺芬,并拦住后者的去路,问道:“在哪里人们可以变得饱足?”在得到答复之后,他又问:“在哪里人们可以变得美好而善良?”从此,色诺芬就成了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之一。
(17)、假如你问我该不该结婚,我会回答你: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的。
(18)、“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19)、广场上零星的几个老头老远看到笨拙而矮小的苏格拉底朝他们走来,就赶紧散开。“和他要是聊上半天,我们反倒不知道什么健康了,反正俺们就是喜欢每天这么出来晃荡晃荡,别人说这样对健康有好处就行,吃绿豆能把吃进去的病吃出来就是好法子。谁要他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
(20)、“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4、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1)、 在对“明智”(sophrosyne)概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之前,笔者准备提及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即在这里被解释为一种“知识”的“sophrosyne”,在柏拉图的某些著作(比如《理想国》和《高尔吉亚》)中,通常被翻译为“节制”,而“节制”的含义就是“自己控制自己”或“控制欲望”。(vgl.Rep.430d;Gorg.491d,492a-b)不仅如此,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也是在“节制”的意义上讨论“sophrosyne”。(Eth.Nic.1117b23-1119b18)首先,我们把“sophrosyne”理解并翻译为“明智”,这是有充分的柏拉图文本根据的(接下来将详谈)。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明智”和“节制”究竟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同一概念具有两层含义,这无疑是一种隔靴搔痒的做法。在笔者看来,其实很显然,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关于自己的知识(即“明智”),没有做到“自己认识自己”,那么“自己控制自己”也无从谈起。就此而言,所谓的“节制”只不过是“明智”众多表现之一而已。更何况亚里士多德也已经指出,他所说的“节制”和通常所说的“知识”(phronesis)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sophrosyne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保持phronesis,sophrosyne所保持的是phronesis的观点。”(Eth.Nic.1140b11)也就是说,“明智”已经把“节制”统摄在自身内,任何关于“节制”的讨论都已经预设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这两个概念并无矛盾之处。
(2)、可智慧是什么呢?“sophy”的词源几不可考,据说其基本意思是“知道”,因此“爱智慧”似乎就意味着“爱知道”。可是,爱知道什么呢?知道什么才是智慧的呢?是知道一些,知道一切,还是知道某些必须要知道的东西?
(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4)、 那么,苏格拉底具有的是什么知识呢?我们可以推测,当苏格拉底和政客讨论“公正”,和诗人讨论“神性”,和工匠讨论“技艺”时,必然已具有了相关对象的正确知识。关键在于,他必须不仅具有相关知识,还需揭示那些人的“无知”,指出他们的错处,进而指出他们知识的局限性或界限。这就是说,在进行相关讨论时,苏格拉底一方面以自己的“知识”为对象,另一方面以对方的“无知”为对象,他的知识是一种同时把“知识”和“无知”包揽在自身之内的知识。推而言之,如果苏格拉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么他必定已经具有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知识,惟其如此,他的那句断言,“知道自己不是智慧的”,才会具有一种哲学上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反映出一种廉价的“谦虚”心态(这是我们反复强调予以拒斥的东西)。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立即就会注意到,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这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为对象的知识,不是别的,正是“明智”。
(5)、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6)、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7)、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8)、许多赛跑的人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Manypeoplefail,theraceisfailureinthelastfewsteps。
(9)、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中孔子对子路说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里“知”是“知道”的意思,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知也”中的“知”是通假字,通“智”,是智慧的意思。本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的时候要本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0)、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11)、这是所有伟大的爱慕智慧的基督徒——殉道者查士丁(JustinMartyr)、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帕斯卡尔(BlaisePascal)、克尔凯郭尔、纽曼(JohnHenryCardinalNewman)、切斯特顿(G.K.Chesterton)、路易斯(C.S.Lewis)——归信上帝的方式。既是这样,苏格拉底会远远落后于他们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精选71句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句话(苏格拉底名言
- 精选129句有关自信就是力量的名言警句(自信就是
- 精选78句胡适说的名言名句(教育家胡适的故事)
- 精选125句胡适的经典语录摘抄(胡适十大经典名言
- 精选121句托尔斯泰十句名言(托尔斯泰的名言名句
- 精选113句赞美托尔斯泰的名言名句(赞美托尔斯泰
- 精选127句托尔斯泰写的名言(托尔斯泰说的名人名
- 精选91句一句读书名言给你的启示(一句读书名言
- 精选85句董卿讲的人生至理名言(董卿人生名言)
- 精选82句台湾作家杏林子简介(台湾作家杏林子的
- 精选141句对待机遇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有哪些(对
- 精选125句三国里经典霸气的名句(三国霸气名言八
- 精选121句三国演义的名言名句摘抄50句(三国演义
- 精选133句关于德行的诗句或名言(关于德行的名言
- 精选93句古代道德修养名言警句大全(道德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