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的话关于努力的精选91句文案
孔子说过的话
1、孔子说过的话加翻译
(1)、为什么没有人从人生正道上行走呢?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_(志学)
(2)、单看这句话,这位老爷子似乎是“老奸巨猾”的学霸,他一下子给儒家学说开了两个外挂。
(3)、他周游列国时,曾在一个名叫匡的地方被围困,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还有一次,他路过宋国,宋国司马桓魑想杀死他,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魃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神圣的天使他镇定自己、蔑视敌人。
(4)、出自《论语·泰伯》。不知礼仪,而只知一味态度恭敬,就会很累;不知礼仪,只知处处谨慎,就会让人做事说话缩手缩脚;不知礼仪。
(5)、这章经文说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是最可贵的。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的话。说明不犯错的人是不存在的,但能否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才是最可贵的。
(6)、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强?子贡回答说:我呀,怎么敢和颜回比?颜回呀,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呀,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确实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7)、作为一位出身于平民阶层而又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士,孔子并不以得到显赫的官职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他对当时贵族集团的昏庸腐朽和社会政治的黑暗混乱强烈不满。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政治的思考,孔子形成了自己改良社会的思路。
(8)、翻译: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0)、到现在大家都还会拿这句话来斥责年轻人,另一方面也是激励年轻人,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所讲的其实就是腐烂的木头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进行雕琢了,而脏了的墙面也没有办法再去进行涂抹,所以这句话所翻译出来其实就是孔子对宰予已经失去了信心了,就像烂泥扶不上墙是同样的一种意思。
(11)、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2)、总而言之,孔子形象在1930年代就这样首次进入美国大众文化。这类“子曰”不仅不准确,时常跟着无礼的言论,而且久盛不衰,至今还可以在美国正式出版的新闻评论中见到,让人不禁认为它可能得为美国学院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偏见负点责任。有时候,大众文化及其传播规律就是这样神秘莫测。
(13)、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14)、孔子就是这样:越仰望他,就越觉得高;越钻研他,就越觉得深。你不能简单而固定地掌握他,但他又总是或前或后地在你身边。只要你尽心去体会他,他就永远能给你启发。而且,随着你人生阅历和人生体悟的增加,他给你的启发也就越大。
(15)、而当他发现宰予并没有认真的学习上进的时候,内心里是十分生气和苦恼的,所以他才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但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对宰予的重视,但据说后来的宰予成为了孔子最出色的弟子,我想也是宰予听了孔子的这一番话有所感悟,自己也有了改进和奋发向上的努力吧。
(16)、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17)、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9)、翻译: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20)、翻译: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2、孔子说过的话关于努力的
(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2)、(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3)、(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4)、翻译: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5)、(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7)、翻译: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8)、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0)、(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1)、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2)、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1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4)、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5)、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18)、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边的学生们志向远大而无所约束,文采斐然,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19)、(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3、孔子说过的话关于读书
(1)、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4)、(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5)、出自《论语·颜渊》。非礼,不符合礼。勿,不要。动,行动、做。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做。这是孔子关于君子行为规范的名言,强调一切以“礼”为依归、为准绳。
(6)、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7)、孔子提到宓子贱,说:像这人就可以说是君子!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这人从哪里去取得这种品德呢?
(8)、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11)、宰予在很多方面提出了与孔子不同的见解,春秋时期,实施的是三年守孝制,家中至亲去世之后,就要服孝三年。孔子认为这种礼制是非常合理的。作为孔子的弟子,宰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三年之丧不可取,应该是一年治丧。
(12)、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3)、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14)、他明确指出,礼必须以仁为根本。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那么,作为礼乐根本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仁的地方很多。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仁即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要求统治者把老百姓当做与自己相同的人看待。他与子贡的一次对话对此有具体的表述。《论语雍也》载: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5)、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位教师的力量,他的弟子中藏龙卧虎。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曾子、子夏、子贡……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弟子影响了整个战国时代。
(16)、翻译: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7)、翻译: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1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9)、《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2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4、孔子说过的话及翻译
(1)、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此还没有自信。孔子听了很欢喜。
(3)、(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4)、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5)、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丫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6)、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不会长久的处于困境,也不会长久的身处按了。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会安守仁道,有智慧的人会通晓仁道的利处。
(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8)、这句话出自于我们的圣人孔子,原话讲的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句话的来源是因为孔子在教学他的学生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座下学子有一位叫宰予的,并没有按时来上课。
(9)、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10)、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11)、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13)、(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4)、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15)、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孔子_孔子简介孔子_孔子简介_前言
(16)、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8)、(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9)、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拒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20)、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5、孔子说过的话随机三句
(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只是想要速度,却往往达不到目的地。急功近利,往往会出差错,反而适得其反。
(2)、翻译: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3)、15岁时决心从事学问,30岁时已能自立于社会,40岁时确立人生的原则,50岁时懂得天命,60岁时开始理解一切,70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各种规矩。在这一精神历程中,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是最为耐人寻味的。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6)、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7)、(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8)、他的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因上距做过宋国国君的先祖已有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由于妻子长得美丽而被宋国权臣华父督杀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到孔子,已是孔氏在鲁国的第四代(也有人说为第六代)。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10)、孔子的著作,大部分都是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因此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孔子的著作。孔子著作都是由弟子进行记载,在这记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孔子弟子三千,他的学生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有子路、子贡等等。
(11)、翻译: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